9月8日至9日,2025海洋合作发展论坛暨东亚海洋博览会在青岛西海岸新区召开。
作为国家批准山东省保留举办的3个省部级论坛之一,2025海洋合作发展论坛是继2024年首次整合“东亚海洋合作平台青岛论坛”与“东北亚地区地方政府联合会海洋与渔业专门委员会活动”升级后第二次举办。
本届论坛与博览会的主题是“从蔚蓝到未来”。与前一届相比,此次活动呈现出一个新趋势——海洋与AI相结合。这也成为山东探寻海洋经济发展的新路径、新模式。
海洋经济呈现新趋势
在AI时代,人工智能领域的各项技术加速向千行百业渗透、融合。2025海洋合作发展论坛暨东亚海洋博览会呈现出“海洋+AI”的新趋势。
此次2025东亚海洋博览会上,吸引了众多观众目光的是北京韦卓科技集团展示的一套“海—潜—空”协同作业的智能海洋装备。
该集团海洋事业部商务经理王江波一边向经济观察报记者演示水下机器人一边介绍道,这是公司最新研发的人工智能海上无人艇,可搭载水下机器人和无人机,实现“海—潜—空”立体作业网络。其中,有缆遥控水下机器人可潜到水下300米深,适应水下多变环境、复杂空间,进行长时间、高强度的连续作业。
根据技术和性能特点,北京韦卓科技集团这套立体协同作业的智能装备适用于海上风电自动巡检、油气平台智能运维、海洋科研与考古探索、港口与海上基建运维、海上安防等应用场景。
山东是中国的海洋大省,有着巨大的潜在市场。王江波此次参会是希望能在山东将公司最新研发出的人工智能科技与产品推广应用,以“海洋+AI”的方式赋能海洋产业,提升运营效率。
在对面展台上,航大汉来(天津)航空技术有限公司展示出的是专门针对海事作业的特点研制的长航时无人机。
销售经理刘洋介绍,相对于城市或陆地使用的无人机,这些无人机要应对海上高温、高湿、高盐、大风等独特环境,对无人机材质、性能、续航能力、远距离实时通讯等方面都有特殊的制造要求。
目前,该公司海上无人机已应用于海事(航道巡查、海上搜救、海洋环境检测)、海关(海岸线巡查、海上目标监控、辅助执法)、海警(海上维权、海上反走私)等。此次参展该公司迫切希望能寻求产业领域的新客户、新市场,进一步扩大技术与产品的应用范围。
不只是中小AI公司借助此次展会前来“淘金”、开拓市场,大型科技企业也开始向目光投向海洋产业、海洋经济。
华为集团副总裁、公共事业军团CEO李俊风指出,中国海洋经济的发展已占到接近GDP8%的产值,而且增长率达到6.5%,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仅仅青岛这座城市涉海企业多达3200余家,2024年实现海洋生产总值5513.2亿元。华为一直在思考,人工智能技术如何能够助力和支撑海洋经济、海洋产业和海洋生态的发展。
在李俊风看来,人工智能赋能海洋行业发展和场景创新,包括海洋装备、海洋新能源、海洋生态保护、航运物流、港口管理、海洋文旅、海洋渔业等领域。凭借多年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技术研发,华为已在多个领域率先进行探索和实践。
腾讯公司副总裁张巍表示,该公司以“技术助力+模式创新”双轮驱动,在海洋生态修复与价值转化领域开展了系统性实践。
自2021年起,腾讯碳中和实验室联合厦门大学及中科院科研团队,构建了“天—水—智”一体化碳汇监测体系:依托卫星遥感技术动态追踪海草床整体生长态势,通过多参数水下传感器实时采集水质、水温等关键生态数据,并运用AI算法精准预测气候变化对碳汇能力的影响,为修复工作提供科学决策支撑。
张巍还表示,未来,腾讯将持续深化AI、卫星遥感等技术在海洋监测中的应用,探索无人机与水下机器人联合监测非法捕捞、油污泄漏的解决方案。
当前,AI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转型的“核心驱动力”,正以跨界融合、重点突破来重塑世界。当这股“智能浪潮”奔涌入海,参与此次论坛与博览会的人员深切感受到,海洋科技的创新不再局限于传统领域,而是通过与新能源、低空经济、大数据等跨界融合,催生出全新的应用生态。“海洋+AI”已成为海洋经济发展的新趋势。
探索科技产业化新路径
正是海洋与AI的结合,开始推动海洋观测从经验依赖迈向“数据驱动”的精准预判;让过去遥不可及的深海探索,拥有了“无人智能装备”的坚实支撑;更让复杂的海洋治理与决策,具备“科学算法”的强大赋能……
面对海洋产业与AI结合发展的新趋势,山东顺应产业变化出台了一系列引导政策,探索海洋产业和经济发展的新模式。
此次论坛,青岛市海洋人工智能大模型产业联盟正式启动成立。该联盟以促进人工智能大模型应用落地为目标,旨在发挥联盟成员在人工智能技术创新、要素整合、人才培养、场景应用等方面的互补优势。
目前,产业联盟共有成员单位约70家,其中,包括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山东海洋集团有限公司、青岛国实科技集团有限公司、阿里云计算有限公司、浪潮云洲工业互联网有限公司等。该联盟将聚焦海洋人工智能热点技术与场景,提升海洋科技创新能级,进一步集聚海洋人工智能大模型产业技术等方面资源,加快推进海洋产业和人工智能融合创新,聚力打造引领性、可复制的“青岛样板”。
研制产业图谱是推动人工智能与海洋产业系统化、高效化融合的关键前提。在论坛当天,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联合青岛市海洋发展局正式发布了“AI+海洋”产业图谱V1.0。这是二者围绕“4+4+2”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梳理制作“海洋渔业”“海洋电子信息”“海洋工程装备”等8张产业需求图谱,构建出清晰可视的产业链生态。
2024年,青岛市在全国率先系统布局海洋人工智能大模型产业,印发实施《青岛市海洋人工智能大模型产业集聚区建设实施方案(2024—2026年)》,聚力推进“海洋+AI”产业发展、打造世界级海洋人工智能大模型产业集聚区。
同时,山东发布并实施《山东省海洋产业科技创新行动计划(2025—2027年)》,布局海洋人工智能等前沿颠覆性技术、船舶与海工装备标志性产业链提升、海洋未来产业培育等5大创新行动,整合全球海洋创新要素,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科技与产业融合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山东集聚了全国约40%的涉海高端研发平台,全国近一半海洋科技人才、1/3海洋领域院士集聚于此,却一直存在科技成果向产业转化难的短板。
北京通用人工智能研究院副院长董乐对经济观察报记者表示,山东海洋人才、科技成果很多,但没有形成有效的产业化闭环,不能只看技术的贡献度,关键看技术用在哪里,场景在哪里?
从传统科研模式来看,我国曾长期存在“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技术开发—成果转化”的模式。在这种模式下,“成果转化”基本思路是从技术出发找市场 。但这种模式容易导致科技与经济“两张皮”。
在董乐看来,传统科研模式与AI推广模式有着截然不同的方向。Ai赋能传统产业的逻辑是根据需方的市场来倒推,先找场景,先找应用的市场需求,再看AI是否能够解决,如何利用科技降本增效。董乐认为,AI推广模式有助于突破海洋产业长期存在的科技产业化瓶颈。海洋科技成果转化的困境,恰恰让她看到了AI赋能的巨大市场机遇。
不过,她表示,AI发展也有其自身产业条件,需要建立一个良好的产业发展生态。她提出了三点倡议:第一,开放数据,使得科研机构与企业能够合理合规的使用;第二,充分开放场景;第三,海洋行业知识的共享。
(作者 种昂)
免责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供参考、交流,不构成任何建议。
种昂
山东新闻中心主任
相关文章
2025-09-100阅读
2025-09-100阅读
2025-09-100阅读
2025-09-100阅读
2025-09-100阅读
2025-09-100阅读
2025-09-100阅读
2025-09-100阅读
2025-09-100阅读
2025-09-100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