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l in Robotaxi的战略,是一场关乎如祺出行未来十年命运的豪赌。这场赌局的胜负,不仅取决于其自身的运营效率和技术积累,更取决于其能否在巨头环伺的赛道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生态位。
文 | 啸 天
近日,如祺出行发布2025年中期业绩报告。财报显示,公司上半年净亏损1.24亿元。尽管亏损额同比大幅收窄62.3%,但持续亏损,依然是这家背靠广汽集团的出行平台必须面对的现实。
在网约车市场运力饱和、价格战持续内卷的当下,如祺出行的行业地位略显特殊:在粤港澳大湾区,它是仅次于滴滴的第二大平台,但在全国市场,其份额尚不足以撼动第一梯队。
面对存量市场的激烈博弈,如祺出行选择All in Robotaxi谋求“破局”。财报中最引人注目的,并非来自传统的网约车业务,而是Robotaxi订单量同比暴增470%。
但在「数智研究社」看来,将未来押注于一个尚未完全成熟的赛道,无异于豪赌。技术迭代的不确定性、政策法规的滞后性、商业化落地的成本困境,以及来自百度、滴滴等巨头的生态位挤压,都为如祺出行的这场“破局”增添了诸多变数。
1
持续亏损背后
如祺出行成立于2019年6月,由广汽集团联合腾讯、广州公交集团等共同投资发起,从诞生之初就带有浓厚的主机厂背景。其业务结构主要分为三部分:以网约车和Robotaxi服务为主的出行服务、以人工智能数据及模型解决方案和高精地图为主的技术服务,以及车队销售与维修服务。其中,出行服务是其绝对的营收支柱,贡献超九成的收入。
在运营策略上,如祺出行并未选择在全国范围内“大水漫灌”式的烧钱扩张,而是采取了一种被称为“涟漪模式”的打法。即以粤港澳大湾区为核心,先在优势市场精耕细作,建立起高合规率和良好口碑的护城河,再将验证成功的市场策略、运营经验和管理体系,逐步向邻近地区扩散。这种模式能以较低的获客成本实现高质量的增长。
从2025年上半年的财报数据来看,“涟漪模式”的成效正在显现。在行业整体承压的背景下,如祺出行基本盘依然稳固向好。报告期内,公司总收入达到16.76亿元,同比增长61.7%。出行服务订单量同比增长51.13%至7330万单,推动总交易额(GTV)同比上升56.83%至20.32亿元。
更为关键的是其盈利能力的改善。财报显示,如祺出行上半年毛利总额为3743.8万元,同比大幅增长215.4%;毛利率则从去年同期的-3.1%历史性地转为正的2.2%。值得注意的是,这是如祺出行自2024年7月上市以来,首次实现毛利转正。毛利率转正,意味着如祺出行核心业务的经营模型初步跑通,开始具备自我“造血”能力。公司方面表示,这主要得益于订单规模的增长和成本结构的持续优化。
但就在这看似亮眼的成绩单之下,「数智研究社」发现,如祺出行的增长,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第三方聚合平台,来自高德、百度等聚合平台的订单比例持续攀升,从2022年的28%增加到2023年的59%。这种“花钱买流量”的模式,虽然在短期内带来了订单量增长,但也付出了高昂的代价。2021年至2023年,如祺出行向第三方平台支付的佣金从691万元飙升至9551万元,占网约车服务收入的比例也持续上涨。
更重要的是,通过聚合平台获取的流量,忠诚度普遍不高。用户往往遵循“低价优先”原则,难以沉淀为平台自身的私域用户。对聚合平台的过度依赖,不仅挤压这如祺出行的利润空间,也使其在构建自有用户生态和数据壁垒方面面临挑战。
财报中另一项值得关注的数据是技术服务收入。上半年,这项涵盖AI数据及模型解决方案的业务收入同比增长了207%。尽管其绝对金额在总营收中占比尚小,但这一增速清晰地展现出如祺出行的战略重心——从一个单纯的出行服务平台,向一个以自动驾驶为核心的科技公司转型。
2
豪赌Robotaxi
“出行服务的未来必然是Robotaxi,举棋不定的企业很快会掉队。”如祺出行CEO蒋华如是说。在网约车基本盘实现初步“造血”后,如祺出行正将几乎全部的未来想象空间,押注在Robotaxi赛道上。
如祺出行在Robotaxi领域的布局起步很早。2021年,公司便开始与文远知行、小马智行等自动驾驶技术公司合作。2022年,如祺出行推出全球首个开放性Robotaxi运营科技平台,同年成为全球首个实现有人驾驶网约车与Robotaxi商业化混合运营的出行平台。这种“人机混动”模式,创新性地解决了自动驾驶车辆受限于“电子围栏”运营区域的痛点,保证了用户体验的完整性。
截至2025年上半年,如祺出行的Robotaxi车队规模已超过300辆,在广州南沙等区域积累了超过400万公里的安全测试里程,订单量和月活用户数均实现了数倍的同比增长。
积累三年运营经验后,如祺出行于2025年7月正式发布“Robotaxi+”战略。该战略的核心,是从一个Robotaxi的参与者,转变为整个行业的“基础设施服务商”。具体来看,该战略包含“星火”和“星河”两大计划。“星火计划”希望通过开放平台,在未来5年将Robotaxi运营覆盖至100个核心城市,并与合作伙伴共同构建超万辆规模的Robotaxi车队。“星河计划”更为宏大,计划在未来5年推动10亿级的投资,在100个核心城市建设包括速应场、维保站、枢纽中心在内的三级运维网络,目标是形成每年可支撑10万辆Robotaxi线下运维的综合能力。
从“轻资产”的网约车平台,到“重资产”的Robotaxi基础设施建设,这一转变无疑是一场高风险的赌局。如祺出行面临的挑战是多维度的。
「数智研究社」了解到,如祺出行面临的挑战,最重要的是巨大的成本压力。10亿级的投资计划,对于一家刚刚实现毛利转正、仍在持续亏损的企业而言,是一个沉重的负担。Robotaxi的商业化落地,本身就是一个长周期、高投入的过程,其盈利拐点何时到来尚不明朗。如祺出行能否依靠其网约车业务的微薄利润和有限的融资,支撑起如此庞大的基建计划,仍是一个未知数。
更重要的是,在如祺出行入局后,市场上几个大的流量入口——滴滴、百度地图等,都在构建自己的Robotaxi生态。百度旗下的萝卜快跑已在多地实现商业化运营,并依托百度地图的流量入口进行优先派单。滴滴自动驾驶也获得巨额融资,并与如祺出行的母公司广汽埃安合作,共同开发前装量产的Robotaxi车型,未来将以混合派单的形式接入滴滴的庞大网络。如祺出行聚合产业链资源,自己来扮演“卖水人”角色,没那么容易。
政策与合规挑战,也影响着如祺出行未来的战略布局。尽管近年来,北京、上海、武汉等地在自动驾驶领域的政策红利持续释放,全国已有超过50个城市开放试点,但距离大规模、跨区域的商业化运营,仍有很长的路。
路权、事故责任认定、数据安全等一系列复杂的法律法规问题,都有待顶层设计的明确。如祺出行虽然在传统网约车领域保持着高合规率,但在Robotaxi这个新兴领域,政策的任何变动都可能对其运营造成直接影响。
这种局面让如祺出行陷入了两难:如祺出行的传统网约车业务高度依赖聚合平台流量,但其未来的Robotaxi业务,却可能被这些平台排除在核心生态之外。当流量入口都在扶持“亲儿子”时,如祺出行建好的“高速公路”,未来能有多少车愿意来跑,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
相关文章
2025-09-1114阅读
2025-09-1114阅读
2025-09-1114阅读
2025-09-1114阅读
2025-09-1114阅读
2025-09-1114阅读
2025-09-1114阅读
2025-09-1114阅读
2025-09-1114阅读
2025-09-1114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