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单车落锁疑云:是车辆故障还是系统性风险?

资讯 » 新科技 2025-09-11

继续关注共享单车骑行中疑似落锁引发意外的话题。记者获悉,今天,市市场监管局和市交通委,就公众关心的共享单车骑行中疑似落锁引发意外问题,闭门约谈哈啰、美团、滴滴等多家平台企业。落锁疑云究竟能否解开?


前几天,我们报道了有用户在共享单车骑行过程中,疑似车辆突然落锁急停,引发意外。新闻播出后,短短三天有来自全国各地的80多名网友留言,表示自己也曾碰到过类似状况,涉及的平台包括哈啰、滴滴青桔和美团单车。



一位哈啰单车用户陈女士回忆道:“我突然整个人从车上飞出去,脸上全是血,脑袋也摔出了血肿。”美团单车用户苏先生同样遭遇严重伤害:“肋间骨骨折,脸着地,牙床都被震碎了。”


有网友表示,会不会是因为当事人贪小便宜,骑了没有正常还掉的车,结果在骑行过程中,被前一个用户远程锁车了呢?当然不乏这种可能,但我们接触的多位当事人都是包月或者季卡用户,本来就不用付费,贪小便宜从何说起。那么,又会不会是他们开锁时没扫上码呢?当然也不是,因为意外发生时,他们的订单确实处于服务状态中。陈女士表示:“这辆车的还车终点定位在马路中间,恰恰说明在我骑行过程中,车还在道路上时,它就自己锁住了。”

哈啰回应该问题时称:排查未发现技术缺陷导致自动落锁的异常情况。


哈啰单车工作人员在回应中称,经排查未发现技术缺陷导致自动落锁,并解释车辆在行进中落锁“几乎不可能”,因其轮毂锁设计为“车轮滚动时锁扣不会弹开”。

但哈啰的回应又跟工作人员的说法有矛盾表示,速度只要大于每秒0.5米,车锁就会拒绝执行关锁指令。另外,用户在骑行中摩擦误触手机上的还车键,也可能导致锁车。换句话说,车辆在行进过程中,确实是可以锁车的。


为此,我们进行了多次测试,尽量模拟单车以均衡速度前进的状态,结果有两次,哈啰单车都在车轮有明显转动的情况下,没有任何警示就直接上锁,后轮抱死。


另一则消息也值得关注。8月13日,武汉发布提到,城管通过大规模扫码抽查发现,哈啰单车存在严重的“一码多车”及违规超量投放的问题。

什么意思呢,就是全国多地的共享单车都实行配额管理,对投放总量是有控制,也就是一个二维码对应一辆车。但是为了追求更大市场份额,你把一个二维码复制一下贴在两辆甚至多辆车上。但这样做会存在隐患,就是万一有两个人先后扫到贴有同一个码的两辆单车骑行,先停车关锁的人会不会同时把另一个骑行者的车也关上呢?


带着这个疑问,记者也做了测试,用两个手机号扫同一辆车的码。结果显示,美团和滴滴的单车会直接结束上一单行程,开始新一单。那么,这会不会也是导致有用户在骑行中车辆意外落锁的原因呢?

再来说说事故处置。哪怕像平台所说的,这些突发落锁都不是系统问题,只是车辆的机械故障,那么,事发后,当事人又是否得到道歉和赔偿了呢?受伤用户普遍反映平台回应冷漠,往往以“后台数据正常”推脱,仅提供少量优惠券作为补偿。


如果有人试图走法律途径,则会被要求自行举证。后台数据都掌握平台手中,即使有技术缺陷,平台也能悄然打上补丁,个体消费者要维权谈何容易?而仔细阅读平台服务协议还会发现,有的条款里会写明:平台不能实时保证车辆均处于无故障的状态,如发生意外或伤害事故,用户应自行承担相应责任。也就是说,一旦出了事,锅都是消费者自己背。

律师万雯斐指出,这类条款属于平台单方面拟定的格式合同,部分内容涉嫌限制用户权益、免除平台责任,其法律效力值得商榷。


很多网友留言,是不是用回环形机械锁,反而更安全?我们想说,技术进步无可厚非,但共享单车作为超6亿人使用的日常出行工具,安全问题更应该被放在第一位,后台数据更应该被纳入监管体系,就像电动汽车,其远程操控系统就被纳入第三方监管框架,9成以上的新能源车都已经接入国家平台。

上海浦江数链数字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王虎表示,从技术角度看,共享单车后台数据的管理目前是存在可行解决方案的。借助区块链技术,可以建立一种可信机制,实现每笔业务数据的实时、完整上链。这样一来,共享单车从开锁到骑行、锁车整个过程中的业务轨迹,都能够被真实、不可篡改地记录和还原,从而为解决责任认定和系统可靠性问题提供技术保障。

共享单车触发锁车的算法逻辑究竟是什么,异常锁车时骑行轨迹后台会不会自动保存,一车一码到底有没有监督和溯源办法,我们期待监管部门能尽快介入调查,因为公众需要真相。

看看新闻记者: 吴骥,张羽飞

编辑: 张予洋

视频编辑: 刘奕达

摄像: 夏祺,查家旻,夏寅飞

责编: 徐笑燕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由用户投稿,经过编辑审核收录,不代表头部财经观点和立场。
证券投资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请勿添加文章的手机号码、公众号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