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创智学院内,一位女博士正带领团队攻克一项充满人文关怀的课题——为老年人打造一款能够共情、理解需求的中文情感适老大模型。该项目在近日举办的师生创新成果展上引发广泛关注,其核心目标是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填补老年群体的情感沟通空白。
项目负责人康春博士向记者展示了研发过程中的关键发现:老年群体的语言表达具有显著特征,例如常出现"宾谓"或"谓宾"的倒装结构,叙事逻辑呈现跳跃性,可能从当前需求突然转向回忆往事。这些特点导致现有通用大模型难以准确理解老年用户的真实意图,常出现"鸡同鸭讲"的沟通困境。"比如老人说'给我打个亮',实际是请求打开手机照明功能。"康春团队通过海量语料分析,构建了专门针对老年群体的语言特征库。
目前,该项目已完成首期"语义理解"模块开发,通过后训练技术使模型更适应老年人的表达习惯。二期工程将重点突破"情感交互"功能,通过标注老年话语中的潜在情绪,训练模型做出符合情境的回应。研发团队采用"最小可行产品"策略,计划先推出具备核心功能的测试版本,根据用户反馈持续优化。
这位交叉学科背景的学者有着独特的学术轨迹:本科阶段从计算机专业转向社会学,又在实践中发现技术解决方案的缺失后,重返计算机领域攻读硕博。她早前设计的老年人智能手机简化应用,已帮助数万用户跨越数字鸿沟。"当发现社会学研究中的问题能用代码解决时,我找到了真正的方向。"康春这样描述自己的转型历程。
在研发过程中,康春对代际沟通有了更深层的理解。她坦言自己曾因工作繁忙错过奶奶的视频来电,也观察到长辈更愿意与直播主播交流的现象。"这些现实困境折射出技术发展带来的代际隔阂,也坚定了我们用数字技术温暖晚年的决心。"目前项目依托学院强大的算力支持,正逐步突破技术瓶颈。
对于产品形态,研发团队保持开放态度。"无论是硬件设备还是软件应用,核心都是解决老年群体的情感需求。"康春表示,当前首要任务是完善核心交互功能,工程实现细节将随着技术迭代逐步明确。这项融合人工智能与社会学的研究,正在为应对老龄化社会提供创新方案。
相关文章
2025-09-150阅读
2025-09-150阅读
2025-09-150阅读
2025-09-150阅读
2025-09-150阅读
2025-09-150阅读
2025-09-150阅读
2025-09-150阅读
2025-09-150阅读
2025-09-150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