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解员回忆杨振宁95岁来访两弹城:他说这个时代特别需要“两弹一星”精神

资讯 » 新科技 2025-10-19

封面新闻记者 周洪攀 王祥龙

享誉世界的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名誉院长杨振宁先生,因病于2025年10月18日在北京逝世,享年103岁。


1986年6月,杨振宁到医院看望邓稼先时合影。(图源:清华大学校史馆官网)

“杨教授与邓稼先院长是老朋友,当年参观了两弹城后,杨教授曾说这个时代特别需要‘两弹一星’精神。”10月19日,四川绵阳梓潼两弹城讲解员李婷回忆,2017年3月24日,95岁高龄的杨振宁曾来到两弹城,在两弹之父邓稼先工作、生活过的地方参观,最后在《邓稼先传》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杨振宁曾到访老友邓稼先的故居

在许鹿希写的《邓稼先传》上签名

“杨爷爷的逝世,让我们失去了一个学术引路人。”西南石油大学人工智能专业二年级学生周梓琳回忆,杨振宁教授2017年3月来到绵阳时,她还是绵阳实验小学五年级的学生。“我们在邓稼先公园里远远见到杨爷爷,他正在给邓爷爷敬献花篮。”周梓琳说。

在梓潼县两弹城,至今还保留着杨振宁教授参观邓稼先故居的珍贵影像。“我当时在主持词加了一句,如果邓稼先院长知道您今天来看他,他该有多高兴啊。”负责当天讲解的李婷说,杨教授马上回了一句,“我能来,我也很高兴。”



杨振宁到梓潼两弹城参观(两弹城供图)

据李婷回忆,2017年3月24日,杨振宁教授和夫人翁帆一起来到梓潼。在邓稼先故居门口。杨教授的神情特别庄重,凝视着邓稼先的铜像,然后向铜像行了三鞠躬礼。

在参观邓稼先故居时,杨教授讲起了他与邓稼先的过往。“他当时并不知道邓稼先回国之后具体在做什么,直到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纽约时报登出了这条消息后,他才在科学家的名单上看到邓稼先。”李婷告诉记者,杨教授1971年回国,第一个见到的老朋友就是邓稼先。

李婷说,杨教授在参观完邓稼先故居后,又去了两弹历程馆。“杨老说,以后肯定还会有非常多的人来参观两弹城,因为这个时代特别需要‘两弹一星’精神。”

李婷告诉记者,在邓稼先故居的一本书上,还保留着杨振宁教授所签的名字。“那本书是邓稼先的夫人许鹿希写的那本邓稼先传,杨教授在书页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杨振宁在许鹿希写的《邓稼先传》上签名(两弹城供图)

两位科学家的双向奔赴

各自领域践行着“科学报国”的理想

据新华社报道,2021年9月22日,在杨振宁先生百岁华诞庆祝会上,杨振宁深情回忆起邓稼先写给他的一封信,回应了当年邓稼先在信的末尾写下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同途”的瞩望。

杨振宁说:“我可以跟邓稼先说,稼先,我懂你的‘共同途’的意思。我(这)以后五十年,(符合)你‘共同途’的嘱望,我相信你也会满意的。再见!”

据清华大学校史馆资料显示,杨邓两家堪称世交,祖籍均为安徽。杨振宁的父亲杨武之和邓稼先的父亲邓以蛰是清华大学的同事和好友,杨振宁和邓稼先先后进入北京崇德中学读书,而后又成为西南联大的校友,毕业后先后赴美学习深造,曾常有来往,保持了深厚的友谊。

后来两人都成为著名的物理学家,一位是享誉世界的诺贝尔奖获得者,一位是中国功勋卓著的“两弹元勋”。

1971年,在美工作多年的杨振宁抓住契机,辗转法国,回到新中国访问,成为最早一位访问新中国的著名美籍华裔科学家。他开列了希望会见的人员名单,好友邓稼先位列其中。在北京,杨振宁和邓稼先终于相会。

周恩来总理于8月4日会见并宴请杨振宁,邓稼先和吴有训、竺可桢、钱学森、朱光亚、周培源、华罗庚、王竹溪、张文裕、王承书、黄昆、黄宛、钱伟长等科学家陪同会见,其中许多人是当年他俩在西南联大的老师或同学。

按照预定计划,杨振宁访问北京后乘飞机前往上海,而后从上海飞回美国。就在首都机场登机前,杨振宁向前来送行的邓稼先提出了关于中国的原子弹研制是否有外国人参与的问题。

邓稼先经过请示上级组织,正式给杨振宁写了一封信,在杨振宁回美国前送到上海,信中明确表示没有外国人参与我国任何有关制造核武器的工作。

就在这封信的最后,留下了那句让杨振宁念念不忘50年的寄语——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同途。这句改编自苏轼《水调歌头》的诗句,既表达了老友重逢的喜悦,也寄托了对未来的期许。

“共同途”三字尤为意味深长——它暗示着尽管两人选择了不同的道路(理论物理与工程物理),但最终目标都是为了中国的科技进步与民族复兴。

后来,杨振宁回忆说:“这封短短的信给了我极大的感情震荡。一时热泪盈眶,不得不起身去洗手间整容。”

1986年7月29日,邓稼先不幸逝世,杨振宁悲痛不已,立即发来唁电。

回顾两人的科学生涯,杨振宁在理论物理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他与李政道共同提出的宇称不守恒理论,获得了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而邓稼先则隐姓埋名二十余载,领导完成了中国原子弹和氢弹的研制,被誉为“两弹元勋”。两人在各自领域践行着“科学报国”的理想,为国家和民族争得了荣誉和尊严。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由用户投稿,经过编辑审核收录,不代表头部财经观点和立场。
证券投资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请勿添加文章的手机号码、公众号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