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多样性,是衡量一座城市生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指标。
为全面掌握区域内生物多样性现状,2024年至2025年,黄浦区生态环境局在市级部门指导下,联合华东师范大学“申生不息”团队,对本区开展了首次系统性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调查中,科研团队率先大规模应用环境dna技术,这一创新实践为城市生物多样性调查提供了创新实践与示范经验。
环境dna:生命的“隐形指纹”
环境dna(environmental dna, edna)是一项前沿的生物监测技术,如同生物在环境中留下的“隐形指纹”,悄然存在于水体、土壤和空气中。它来自生物脱落的皮肤细胞、黏液、排泄物等,承载着物种的遗传信息。科学家通过分析环境样本中的dna,无需直接接触生物,即可识别区域内有哪些物种、分布如何。
![]()
打开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环境dna水样
解密新技术:
从一瓶水到一份成果的科学之旅
精准采样:
在黄浦区9个景观水体,按四季分别采集表层水样,低温保存送回实验室。
严谨过滤:
24小时内完成过滤,使用消毒器具并设置对照,提取纯净edna。
优化提取:
采用专用试剂盒提取dna,全程防控污染,保障样本质量。
精准扩增:
根据不同生物类群设计引物,进行pcr扩增,设置重复与对照。
高通测序:
对扩增产物进行高通量测序,获取海量基因序列数据。
智能分析:
结合数据库与历史资料,解析物种组成,绘制黄浦区生物多样性图谱。
![]()
新技术的三大优势
1. 非侵入性监测,守护生态无痕
在黄浦区这样水域有限的城市环境中,传统捕捞方法不仅操作受限,还可能影响鱼类资源。环境dna技术仅需采集水样,即可高效识别物种。结果显示:传统网捕记录到22种鱼类,而edna技术检测出61种,灵敏度显著提升,还能发现很多传统方法漏掉的鱼,且对生态零干扰。
![]()
环境dna比传统方法能够检测出更多鱼类物种
2. 一瓶水,多类群同步调查
环境dna技术如同一位“全能生态侦探”,仅凭一份水样,就能同步检测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底栖动物和鱼类等多个类群。在本次黄浦区生物多样性调查中,通过环境dna技术,共检出浮游植物362种、浮游动物51种、大型底栖动物48种、小型底栖动物245种、鱼类61种,全面揭示了水体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3. 以水测陆,拓展监测边界
环境dna技术甚至能通过水样检测陆生脊椎动物。动物活动时脱落的细胞、毛发或排泄物进入水体,成为“生态信息胶囊”。在本次黄浦区生物多样性调查中,通过环境dna技术,共检出5种两栖类、10种爬行类、34种鸟类和4种哺乳动物,凭借“以水测陆”的独特本领,让我们无需钻树从与草丛,就能洞悉陆生脊椎动物的生存状况,为生态保护和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强大的工具。
理性看待技术局限
科学解读检测结果
科学解读检测结果
尽管环境dna技术在本次调查中表现出色,但作为新兴技术,它仍存在一些局限:
样本易受污染:
采样器具消毒不彻底或周边环境干扰,都可能影响结果准确性。
数据库待完善:
部分物种的基因序列尚未收录,可能导致某些生物无法被准确识别。
dna降解影响:
不同物种的dna在环境中的存留时间不同,可能造成某些物种漏检。
因此,在运用该技术时,我们必须秉持科学严谨的态度,合理解读检测结果,要结合传统调查方法相互验证,同时不断完善数据库,确保结果更加准确可靠。
在超大城市中心城区的生物多样性保护道路上,黄浦区率先将环境dna技术与智慧监测体系深度融合,开启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生态探索。这一创新实践,不仅让我们看到了城市生态的丰富多样,更为生物多样性调查与保护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黄浦经验”。
黄浦环境
编辑:张玉洁
上观号作者:上海环境
相关文章
2025-10-2622阅读
2025-10-2622阅读
2025-10-2622阅读
2025-10-2622阅读
2025-10-2622阅读
2025-10-2622阅读
2025-10-2622阅读
2025-10-2622阅读
2025-10-2622阅读
2025-10-2622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