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羡慕自由职业者了

资讯 » 新科技 2025-11-01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Montane手帐,作者:MontaneHuang,原文标题:《在中国,自由职业难做的3大门槛(一)》,题图来自:AI生成

这几年,“自由职业者”这个词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朋友圈和各类社交媒体上。

我最早接触这个概念,还是5、6年前,因为我的老姐妹逗逗,她真真是个奇女子,从互联网运营转成了独立手作艺术家的故事值得我再写一篇(此处mark一个flag)。那个时候,“自由职业”这个标签在国内还没有那么盛行,更多的是“斜杠青年”。

逗逗曾说,她是斜杠青年。那会儿在国内,像她这样的选择——从互联网到独立手作艺术——几乎没有参照系,也很少人真的能靠它养活自己。前两年问起逗逗,她还跟我说,自由职业不好做,很难生存,所以为了生存不得不做很多其他事情。这两年她好像才逐渐好起来,我始终相信,这得益于她的坚持,也因为她的才华和她的热爱,终于等到了被看见的时候。

我还有一位国外的朋友,Tiger,也是自由职业者,从事技术相关的工作。当然,他在他的领域里实力非常,想当初我受困于抽象无比的Haskell作业的时候,没少叨扰他请教帮忙,此处,再次一万个感谢Tiger(尽管他或许永远无法读懂我的内容)。

他的生活应该是很多人理想中的样子:时间灵活、工作地点不限、收入自由增长……他会每年定期去日本滑雪打卡,有一阵我常会收到他给我发的雪景照片,还有他在各种国家的旅游照片。讲真,我很羡慕,我相信读到此处的你们,也很羡慕吧。

自由职业,像是一种逃离打工焦虑的新生活方式,让人向往。但当你真的准备去做,或者像我一样,时常接触到那些长期以自由职业为生的人,你或许也会忍不住探究:如果我想从事自由职业,现实究竟是怎样的?

于是,你可能会发现一个残忍的真相:自由职业的“自由”,往往只是外表,底下是层层焦虑、内卷和隐形且持续的生存压力。所以很多人并不是一下子“全职自由”,而是从副业开始,慢慢尝试。这也解释了“斜杠青年”为什么会成为一个时代标签——大部分情况下,副业对于大多数人而言,不是阶段性的,而是长期状态。

从我观察和接触的案例来看,“自由职业者”在国内仍是一种边缘状态。它看似自由,其实是一个深度与系统性缺乏保护的结构性困境。通俗些说,自由职业难做,并不是因为个人的不努力,也不完全是平台机制不完善,更不是因为“大家都太卷了”。它之所以难,是因为这条路背后隐藏着三重门槛,我将它们总结为:

1. 能力门槛:你作为独立职业者必须具备能力独立完成整个闭环,从获取客户到交付结果。

2.信任门槛:客户信不过个体,平台信不过你,社会也还没准备好接纳你。

3.市场门槛:客户付费意愿低(社会体制和信任门槛造成的)、平台生态混乱、政策保障不到位。

这些门槛不是线性叠加的——你越往上走,越会发现下面那一层还没有稳固。也就是说,它不是普通意义上的“职业难度”,而是一种从结构上就没被准备好的生存挑战。

能力门槛:你得有一个人撑起一家公司的极致自律

很多人以为自由职业者只是“自己接单干活”,本质上和上班差不多,无非是少了个老板。真正走上这条路的人,或许才能明白,自由职业最早卡住人的地方,不在专业技术,而在“一个人撑起完整闭环”的能力。我们尝试回想一下,在公司里,你也许只需要专注于职责范围:设计师只需要做图,写手只需要写稿,程序员只需要敲代码——上下游环节都有团队支撑。

而当你成为一个自由职业者,哪怕只是完成一个普通项目,也要亲自承担所有流程:找客户、谈价格、写方案、签合同、做交付、跟修改、收尾款、开发票、记账……你不再只是“一个岗位的人”,而是一个微型企业的CEO、BD、PM、客服、财务和创作者,通通是你一个人。这是对时间管理、自我驱动和情绪韧性的全面挑战。

更何况,自由职业并不止于做项目。许多人以兴趣为起点,从手工艺、插画、骑行摄影等爱好出发,试图通过自媒体打造自己的个人IP。但当你真正想靠它养活自己,就会发现:不仅要产出内容,还要规划选题、设计产品、优化运营、研究变现逻辑、回应读者留言、与客户谈合作,甚至要拍视频、剪辑、上架商品、处理退货。这些都不是“加一点运营能力”那么简单,而是要具备一套完整的、自我驱动的、系统性做事的能力。

没人监督你工作,也没人替你收拾烂摊子。你必须非常清醒地知道:没人为你的人生负责,只有你自己。只会做,不会谈;只会产出,不会经营;只会熬夜完成任务,不会为下个月的收入做规划。这就是自由职业的第一个门槛。你慢慢会感受到,你要练的,不只是技术,而是自我成为一个系统的能力。

而能力门槛,在今天的网络时代似乎不算什么关键了。人人都能发声,人人都能开个号、挂个链接、做点展示,有时看起来,好像只要运气好、内容被推上去,你就能,看上去,自由成功。

但这恰恰容易让人误判这条路的本质:自由职业不是爆一条流量视频、接一个爆单项目,而是长期构建“可持续、可复购、可成长”的个人系统。这才是穿越浮躁、长远走下去的底层逻辑。

信任门槛:“有单位”,约等于“可信任”

即便你能力足够强,接下来你会撞上的,是第二道更隐蔽却更扎心的门槛:信任。

设想一下,当你说你是设计师,对方第一反应是不是:你在哪儿上班?你说你做开发,对方或许会问:有没有公司?能不能开发票?

这些反应背后,愚以为,是一种根深蒂固的文化逻辑:单位可为你背书,而不是你自己。

也就是说,自由职业者们天然处于信任劣势:

客户不敢签你,不是因为你能力差,而是因为你是个人不是公司; 你无法开票,项目就直接被pass; 平台上明明你作品最专业,客户还是选了那个报价更低、但有公司logo的账号

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国外的freelancer能活得很好?除了市场结构和付费习惯不同,更核心的原因是:他们有制度性的信任机制作为支撑:平台背书、合同保障、信用评级、仲裁机制,规则写得清楚,平台会站出来,客户敢放心合作。

但在国内,现实往往是:

平台只撮合,不背书; 法律边界模糊,出了问题很难维权; 客户天然不信任个体,只信机构或熟人介绍

这导致你做的每一个项目,几乎都要从头去“自证清白”:我是专业的,我是靠谱的,我不会跑路,也不会烂尾。

更加棘手的是,哪怕你前面做得再好,客户临时砍价、无限修改、尾款赖账的事依然可能发生——不是因为你不努力,而是因为你不是”单位“的人。

在这样的环境下,自由职业就不再是独立工作,更像是一次次与系统的博弈:你拿着个人身份去对抗对方的组织、流程、预算限制、法律盲区和习惯偏见。

说白了,没有制度性信任机制的自由职业者,是靠碰运气和个人魅力,合同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很多人会拼命在朋友圈、小红书这些媒体上发客户评价、晒好评截图、录视频讲案例——不是为了炫耀,而是为了建立“我值得信任”的信号塔。但这种信任的构建是脆弱的、不确定的。你不知道下一个客户是“好人”还是“刁民”,不知道这次合作是口碑积累还是烂摊子收尾。

总结来说,在这样的结构里,自由职业不是职业,而是一场长期的信任博弈。

市场门槛:一边是客户不想多花钱,一边是平台也不想你赚太多

这是最后这一层,或许也是真正的瓶颈——目前的整个国内市场环境本身,并不鼓励自由职业者赚钱。

先说客户这边:

很多中小企业,对专业服务没有清晰的认知。他们更习惯的是:我发个需求,有几十个人来抢单,价格便宜、干活快。他们不会花时间分辨哪个设计师更有策略,哪个文案更有风格,哪个程序员代码更稳定。他们只看两个指标:价格够低、响应够快。

久而久之,自由职业平台变成了一个比价的修罗场。不是拼作品,而是拼谁便宜、谁送得多、谁“好说话”。

你开价高一点,对方会说:别人做这个只收 300,你凭什么收 1000?

你认真做交付,对方反问:为什么不能无限修改?我在某宝买的都能改到满意为止。

可能你想用专业换价值,但这个市场,还未学会为专业付费

我也遇到过类似的情况。有一次,有人找我聊一个智能硬件产品设计的项目。一开始说是产品实现,结果聊着聊着变成了产品策略、交互方案、用户研究样样都要我来出——但对方给出的报酬却低得离谱,甚至连正式合同都没有,连保障条款也说不清楚。说到底,我相当于是在“赔本做买卖”。

那次之后,我才更深刻意识到,在自由职业市场里,你经常不是因为能力不被认可而接不到项目,而是根本没人愿意为“完整而专业的工作流程”付出合理成本。

再从平台这边:

很多人把希望寄托在平台上,期望它能提供流量、保障和信任,但现实是:大多数平台更倾向于维持“量大价低”的交易逻辑。

他们不在乎你有没有复购客户,不在乎你作品是否专业,只关心平台的数据指标——成交量、活跃度、响应速度。他们不鼓励你成为专家,而更倾向于把你训练成一个“高响应、可压价”的流水线工具人。

在这样的系统中,自由职业者很难真正建立起品牌价值和溢价能力。你永远在“比价 + 比勤奋”的生态里卷命,却很难通过“更好”获得“更贵”。

而更残酷的现实是,很多人可能全年无休、节假日不停、凌晨还在交稿,但最后一算,年收入不一定比公司里的普通员工高。医保、社保、报销、保障……样样都要自己掏腰包。

最终你会意识到:不是你不够努力,而是这个市场还没开始为你预留向上的通道。

那为什么,还是有人坚持自由职业?

说到这里,你可能觉得,自由职业简直是“地狱模式”。但我仍然想说:这条路虽然难,却有它真实而深刻的意义。

因为在我有限的理解里,自由职业,是在强迫我们去面对三个底层问题:

你是谁? 你真正的价值在哪里? 没有任何组织和头衔之后,你怎么活下去、怎么和这个世界建立连接?

在单位里,你是那个产品经理、程序员、设计师,但当你成为自由职业者时,你只能靠你解决问题的能力活下去。

这听起来残酷,但足够真实。它迫使你从被动的“职位拥有者”变成主动的“价值创造者”。它让你开始理解职业的本质不是“稳定”,而是“被需要”。

的确,自由职业者不好做,因为这个社会还没有为“个体劳动者”准备好完整的生态系统。

但它正在慢慢变化。你会看到或许正在看见:越来越多年轻人愿意以个人身份做事;越来越多客户开始关注“谁做得好”,而不只是“谁便宜”;政策和平台也开始讨论如何保护“灵活就业人群”。

我们也许处在一个转折期,一个从“单位制社会”转向“个体价值社会”的过渡阶段。而自由职业者们,就是那个走在前面、最早承受风险、也最早收获自由的人群。

所以,如果你正打算开始这条路,或者已经在这条路上走了一段,请务必坚定地相信两点:

自由从来不是一种状态,而是一种能力。 自由不是“少做点”,而是“把人生真正掌握在自己手里”。

这条路不好走,但值得走。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Montane手帐,作者:MontaneHuang

本内容由作者授权发布,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虎嗅立场。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 tougao@huxiu.com。

本文来自虎嗅,原文链接:https://www.huxiu.com/article/4799263.html?f=wyxwapp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由用户投稿,经过编辑审核收录,不代表头部财经观点和立场。
证券投资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请勿添加文章的手机号码、公众号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