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对外文化传播研究基地
10月30日,由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科研处主办,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首都对外文化传播研究院、北京对外文化传播研究基地承办的“人工智能与北京对外文化传播”研讨会召开。人工智能是赋能北京对外文化传播的关键技术支撑,为首都国际形象塑造与文化出海提供新路径。为进一步探索人工智能赋能北京文化对外传播的机制与路径,特组织此次专题研讨。本次研讨会邀请了学界、政府、企业、媒体等各界人士,围绕不同议题分享理论观点、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程维副院长出席了此次研讨会并发言,会议分为上午场与下午场,由首都对外文化传播研究院院长、北京对外文化传播研究基地首席专家曲茹教授主持。
在研讨会上,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副院长程维教授对与会嘉宾表示热烈欢迎。程维副院长强调,北京对外文化传播基地在学校科研布局中的战略地位。她提出,本次研讨会旨在探讨如何运用人工智能技术赋能北京文化的对外传播,为塑造兼具历史底蕴与现代魅力的首都形象开辟新路径。同时希望借此机会汇聚各位专家的智慧,为人工智能时代的学科建设与应用研究提供方向性指导。
![]()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副院长程维致辞
会议上午场,由来自故宫博物院、北京大学王选计算机研究所、中国传媒大学国家公共关系与战略传播研究院、北京市委宣传部国际传播处、新华社研究院传播战略研究室、北京市台办融媒体中心、中国人工智能学会企业生态创新工作委员会、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的相关领导、学者与专家进行主题发言。
![]()
人工智能与北京对外文化传播研讨会嘉宾合影(上午场)
故宫博物院副院长朱鸿文介绍了故宫博物院的数智化转型与可持续发展情况。近些年来,故宫博物院提出“四个故宫”建设体系,其中“数字故宫”是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多年持续建设,“数字故宫”目前已完成超过藏品总量半数的文物数字化采集,并构建了数字文物库、故宫名画记、数字多宝阁等平台,实现文物资源的智能化管理与公众共享。未来,故宫将继续以“文化+科技”为抓手,推动数字化向纵深发展,提升文化遗产的国际文化传播影响力。
![]()
北京大学王选计算机研究所研究员赵东岩以《大模型的最新进展及其在文化传播领域的应用前景》为主题发言。他讲到,大模型具备三大核心能力:语言与多模态内容生成、复杂问题推理能力,以及任务规划与调度执行能力,这使其在各行业具备深度应用的技术基础。然而,大模型也存在内生性缺陷,限制了其在严肃领域的直接使用。他提出“知识+检索增强”是实现可控生成的关键路径,强调行业知识结构化与大模型结合的重要性。最后,他呼吁在对外传播中注重价值观对齐,通过技术手段传递中国文化的真实内涵。
![]()
北京大学王选计算机研究所研究员赵东岩发表主题发言
中国公共关系协会副会长、中国传媒大学国家公共关系与战略传播研究院院长董关鹏教授以《从“这里是北京”到“何以为北京”:AI赋能超大都市全球传播2.0的思考》为主题发言。他认为,“十五五“开局首都北京进入全新升级阶段,生产宏大叙事以外还可创作更多小切口的北京文化故事。他建议: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让AI更大范围服务于高品质内容建设;进一步提升战略传播的区域规划,紧跟国家重点部署、经贸往来脚步,聚焦重点区域,优先选择互动多、效果好的地区做好传播;进一步加强与国内外学术和智库的交流,从思路到作品都要注重共创而非单向输出。
![]()
中国传媒大学国家公共关系与战略传播研究院院长董关鹏教授发表主题发言
北京市委宣传部国际传播处处长汝涛从北京国际传播实践出发,分析了当前面临的挑战与机遇。他表示,国际传播工作要加强受众群体的研究,增强传播的接近性与实用性。在渠道建设方面,地方媒体资源有限,需要通过人工智能赋能提升多语种内容生产能力与传播效率。此外,他分享了北京市通过机器人赛事等科技赛事活动广受外媒关注的案例,强调进一步统筹整合地方国际传播资源,推动内外宣协同。同时,加强顶层设计,构建市区联动的国际传播体系,进一步在AI技术在内容生成、语言翻译等方面进行深入探索。
![]()
北京市委宣传部国际传播处处长汝涛发表主题发言
新华社研究院传播战略研究室主任文建以《激发文化活力推动智能向善——人工智能时代新闻媒体的责任与使命》为主题发言。他分享了全球AI对媒体行业影响的调研,指出媒体对AI态度存差异、AI从“三个新”赋能媒体,同时介绍了新华社数字主播“新小萌”、“采编助手”等AI应用实践。最后,他认为AI可从挖掘文物内涵、精准定位受众、丰富IP形态、降低语言门槛四方面,为北京文化对外传播提供助力,前景广阔。
![]()
新华社研究院传播战略研究室主任文建发表主题发言
北京市台办融媒体中心主任郭建华以《打造全媒平台深耕对台传播》为主题发言。他表示,聚焦台湾青年群体,讲好台青在大陆追梦、筑梦,圆梦的故事;面向两岸同胞开展“爱北京 爱台湾”系列征集活动,线上线下联动,助力两岸各领域交流,促进两岸民众心灵契合。近年来,“京彩台湾”还积极探索跨界融合,出版音像及图书作品、推出系列广播剧策划拍摄微短剧、利用AI技术助力内容生产等。未来,“京彩台湾”将继续以内容创新与技术融合为抓手,服务两岸交流及传承弘扬中华文化,创新开展网络外宣,为构建多渠道、立体式对外传播格局贡献积极力量。
![]()
北京市台办融媒体中心主任郭建华发表主题发言
中国人工智能学会企业生态创新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高泽龙以《AI技术在文化对外传播中的创新应用与实践前景》为主题发言。他提到,当前AIGC已实现多语言翻译、文生图、虚拟主播、短视频与音乐生成等功能,大幅提升内容生产与传播效率。作为国家人工智能与元宇宙标准制定参与者,他强调AI在舆情监测、用户画像、互动评估等方面的潜力,呼吁加快AI工具在实际场景中的落地,以科技赋能中华文化的高效传播与国际影响力提升。
![]()
中国人工智能学会企业生态创新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高泽龙发表主题发言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人工智能学院副院长邱寅晨以《AI赋能多模态内容分析》为主题发言。他表示,AI技术已实现传播内容的自动编码、情感分析与多语种处理,大幅提升研究效率。学院重点开展多语种机器翻译评测,构建高质量语料库,并联合企业推动技术落地,支持文化出海项目如影视剧翻译等。他强调,外语院校应发挥“人文+技术”交叉优势,推动新文科建设,在AI时代搭建人类文化与数字世界的桥梁。未来,学院将继续以多语言智能为核心,助力中国对外传播能力建设。
![]()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人工智能学院副院长邱寅晨发表主题发言
会议下午场,由来自中央广电总台、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环球网、中国日报网、蓝色光标集团、北京大学风入松书店、中国人民大学、北京日报社、中国新闻社、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的相关领导、学者与专家进行主题发言。
![]()
人工智能与北京对外文化传播研讨会嘉宾合影(下午场)
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总裁范建平以问题导向就北京文化对外传播开展主题分享。范建平总裁表示,北京在文化传播中面临着“北京的对外形象到底是什么”这一困惑,即究竟是“古老的北京”还是“现代的北京”?他强调,北京的文化对外宣传应注重针对目标受众群体的分群吸引力和共情性;借助对象国人员介入达成恰当的表达方式,拓宽表达渠道;利用人工智能助力分析文化差异;在文化内容生产外,注重单向传播转变为双向交流;结合能反映文化内容的作品进行传播。
![]()
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总裁范建平发表主题发言
中国外文局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副院长孙明围绕基地建设与合作发展发表见解,肯定了基地十年发展的特色与潜力。孙副院长提出,基地需以制度建设为根基,建立专家顾问团形成机制化保障,实行项目制运作以提供抓手。其次,可立足大平台联合发布研究成果,追踪公共热点扩大影响,进行前瞻选题,建设年度论坛打造品牌。她表示,双方可依托期刊杂志、国际出版渠道及各类社科课题深化合作,共享国际传播大数据资源,通过科技赋能与品牌建设提升基地影响力,实现学术研究与实践应用的深度融合。
![]()
中国外文局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副院长孙明发表主题发言
中国日报网副总编辑吴艳鹏以“伟大文明离不开伟大城市”切入,结合世界知名城市的文明传播经验,探讨北京的国际传播使命。吴艳鹏副总编以“北京不只是北京人的北京”一语点出北京作为首都所承载的提升国家软实力的重要责任,同时认为目前尚未形成广泛的“世界北京情结”,与纽约、巴黎等城市的文化传播存在差距。他认为,人工智能时代需聚焦传播规律研究,依托北京的科技优势与新兴文化资源,借助现有对外传播矩阵,让北京成为中华文明在全球交流互鉴中的鲜活载体,书写新时代文明复兴篇章。
![]()
中国日报网副总编辑吴艳鹏发表主题发言
蓝色光标集团副总裁、蓝标智库总裁王薇从企业传播视角,为基地发展与北京文化对外传播提供差异化建议。王薇总裁高度认可基地的区域国别研究与资政成果报送优势,建议在泛文化、泛国别研究基础上,进一步细化颗粒度,为出海企业提供在地化传播的精准指导。关于基地蓝皮书工作的开展,王薇总裁提出基于对消费者的传播洞察趋势的深刻理解,蓝色光标在中外大语言模型基础上的营销传播模型和多种语言语料库解决文化传播中的跨意识形态及在地化表述问题。
![]()
蓝色光标集团副总裁王薇发表主题发言
风入松书店总经理张鸫强调应当重视“技术加学术后产生什么”这一问题,注重通过平台激励催化科技与学术研究的融合。张鸫总经理就行业内诸多实验室的建设分享经验,并为基地提出建议。他提到,实验室需聚焦国家战略需求,在纯学术研究之外关注实用性,复盘俄乌冲突等国际案例,研究舆论战、认知战策略,通过数据实验、用户画像、心理测量等技术优化传播内容,并通过效果评估修正传播内容及方式。张鸫总经理表示,愿意协助基地对接资源,为多方合作牵线搭桥。
![]()
风入松书店总经理张鸫发表主题发言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外交研究院副院长、国际传播学会副会长雷蔚真教授分析了国际传播领域的三大变化,在学界,传播领域从相对冷门专业变为一门显学;在业界,中国企业出海潮到来,产生了真实的品牌传播需求;在党政建设方面,全国各地国家传播专门单位纷纷建立并走向普及。雷蔚真教授指出,基地应努力实现真正产学研的结合,他就与企业的合作、传播中的话题接受度、明星IP的打造等多个方面分享建议,鼓励基地建设成兼具学术性与大众认可度的传播品牌。
![]()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外交研究院副院长雷蔚真教授发表主题发言
北京日报社微博微信编辑部主任刘昊首先联系新近出台的“十五五”规划建议,提出文化传播应完成将党的创新理论送到寻常百姓家的任务。刘昊主任结合自身在传播工作中的实际体验,讲到学界在理论研究之外,还应进行具体工作和传播规律的研究,从而给予媒体行业以指导。他还分享了北京日报社关于北京马拉松、中轴线等话题的宣传与报道,指出在文化传播中,需寻找中外受众的共同语言,音乐、游戏等可成为重要载体,近来出现的一些优质文化产品已经展现了其传播潜力。
![]()
北京日报社微博微信编辑部主任刘昊发表主题发言
中国新闻网副总编辑王凯结合鲜活案例,指出在国际传播中需倾听受众真实需求,避免陷入自我感动。王凯副总编以草原文化、家国情怀、民族文化的对外传播为例,分析在对外传播工作中,预设传播效果与实际传播效果之间存在偏差。年轻受众在文化产品及内容等方面的偏好已经有了新的变化,从业人员应当与时俱进。同时反思了过去文化传播中存在的持续性不足、景区同质化、伪文化泛滥等问题,建议打造优质长效文化符号,提升文化传播的质量与效力。
![]()
中国新闻网副总编辑王凯发表主题发言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人工智能学院院长吴建设教授介绍了有关国际传播的工作成果,并结合人工智能发展趋势提出多项建议。吴建设教授提到,本学院与芒果TV合作开发包含17个小语种的影视翻译大模型。与科大讯飞合作特定语言模型,服务各种应用场景,特别针对文化传播在地化及文化语境的问题。吴建设教授分析了人工智能在文化传播领域所带来的研究范式、样本量级、传播内容及传播量等方面的新趋势,进而在语料库建设、技术实验室、研究生培养等多个方面上提出了具体建议。
![]()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人工智能学院院长吴建设教授发表主题发言
最后,曲茹教授总结。此次学术会议聚焦人工智能与北京对外文化传播这一前沿交叉领域,校内外专家学者共聚一堂,深入交流了人工智能技术赋能下北京对外文化传播的新范式与新路径。会议成果将继续为北京对外文化传播研究基地后续的科研立项与创新实践提供重要指导。研讨会顺利结束。
相关文章
2025-11-0424阅读
2025-11-0424阅读
2025-11-0424阅读
2025-11-0424阅读
2025-11-0424阅读
2025-11-0424阅读
2025-11-0424阅读
2025-11-0424阅读
2025-11-0424阅读
2025-11-0424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