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朝阳的物理课》开播四周年:一场“硬核”科普的长期主义实验

资讯 » 新科技 2025-11-04

2025年11月2日,搜狐创始人、董事局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张朝阳进行线下课直播,以“以矢量微积分的精神表达微分几何”为主题,开启了《张朝阳的物理课》四周年特别场。



自2021年11月5日首次开播以来,这档以密集公式推导和思维深度为标志的物理科普直播,已持续进行了265期,累计在线时长超过26322分钟,并走进了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多所高校,出版了3本被中国国家图书馆收藏的同名科普著作。

从个人兴趣到平台战略:一个知识直播IP的成型

《张朝阳的物理课》并非诞生于精密的商业计划,其起点是张朝阳个人重拾物理学研究兴趣的“研究式学习”。作为物理学博士,他在创业二十余年后,选择以一种极为硬核的方式回归专业领域——在直播镜头前,从薛定谔方程到广义相对论,一步步推演复杂的物理公式。

这种看似“反流量”的直播形式,最初并未被广泛看好。然而,正是这种不迎合碎片化、不追求即时热点的深度内容,逐渐吸引了大量对物理学有真正兴趣或好奇的观众,形成了稳定的受众群体。随着课程影响力的扩大,它从个人IP演变为搜狐视频“知识直播”战略的标杆案例。



在搜狐视频打造知识直播战略的背景下,物理课这一IP的成功方法论复制和推广,旨在提升平台的内容调性,沉淀高价值用户,并吸引更多知识类播主入驻,构建繁荣的知识内容生态。《张朝阳的物理课》 成为了一个观察“爆品驱动平台战略”的典型案例,它验证了在娱乐内容之外,深度知识内容同样能形成强大的用户粘性和品牌辨识度。

硬核推导与跨界对话:定义科普的另一种可能

在企业家投身科普并非鲜见,但张朝阳的路径独具特色。其课程的核心竞争力在于高度的专业密度、思想深度以及严谨的数学思维。它不满足于浅尝辄止的现象解释,而是直指理论核心,用数学语言演算物理规律。这种“硬核”风格,成为了课程最鲜明的标签,也树立了科普内容专业性门槛。

课程内容覆盖了量子力学、相对论、天体物理、电动力学、流体力学、热力学等多个前沿领域。更为重要的是,课程并未局限于书本理论。张朝阳曾多次对话诺贝尔奖得主等顶尖科学家,将课堂延伸至国际学术交流前沿;通过走进高校举办专场,直接与年轻学子互动,激发他们对基础科学的兴趣;他还尝试结合产业实践,用物理原理解读高端制造业、人工智能等领域的底层逻辑,架设起基础理论与产业应用之间的桥梁。



这些实践表明,《张朝阳的物理课》并非封闭的学术自留地,而是试图打通学术、科普、产业与教育,探索知识传播的更多可能性。

双重身份融合:商业领袖与物理传道者

张朝阳身上融合了两种看似迥异的身份:成功的商业领袖与严谨的物理学者。他的创业经历赋予了他对市场趋势和内容传播的敏锐洞察,而他的物理学背景则保证了课程的专业性与纯粹性。



这种双重身份在他开展物理课的过程中实现了奇妙的统一。商业思维帮助他将个人兴趣有效转化为一个可持续运营、具有广泛影响力的知识IP,并精准地嵌入到公司的平台战略中。而科学精神则确保了课程内容的质量底线,使其始终坚守在“求真”与“求是”的轨道上,避免了科普内容常见的娱乐化或过度简化。

他的实践体现了一种“学以致用”与“用以促学”的循环。研究物理成为他保持思维活力、持续学习的一种方式;而将所学通过直播分享出去,则完成了一次从接收到传播、从个人提升到社会价值创造的过程。他对科学精神的坚持,以及四年如一日的持续输出,在某种程度上也激励了许多年轻观众,展现了终身学习和专注求索的价值。

四年坚持与未来展望

四年的时间,265期课程,对于一档由企业家打造的高强度知识直播而言,本身就是长期主义的一种体现。《张朝阳的物理课》的成功,不仅在于其打造了一个高辨识度的知识品牌,更在于它证明了在市场追求快速变现的环境中,深度、专业的内容依然能够找到自己的受众并产生深远影响。

对于搜狐视频而言,这个IP是其在内容赛道差异化竞争的重要支点。对于张朝阳个人,这是其商业成就之外,一次独特的价值实现与身份拓展。而对于科普行业,它提供了一种以专业和深度立身的模式参考,丰富了科普的形态。

随着四周年的节点过去,《张朝阳的物理课》仍在继续。它的存在,已然成为观察当代中国知识传播生态一个不可忽视的“样本”,其未来的演进,将继续考验着内容深度与传播广度之间的平衡艺术,也考验着一位兼具商业与科学视野的实践者的初心与耐力。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由用户投稿,经过编辑审核收录,不代表头部财经观点和立场。
证券投资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请勿添加文章的手机号码、公众号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