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日,“科学”这个名词大家耳熟能详,但作为独立名词的“科学”最早传入中国时,首先是以概念的形式出现的,“科学概念”并非单指科学技术,而是指某种知识,即某个学科的知识。从知识演化的角度来看,任何知识只有从概念上升为观念,才能成为具体的知识体系,科学亦不例外。
关于科学概念如何转变为科学观念这一问题,武汉大学韩晗博士的新著《革故维新:科学观念与20世纪前期中国文化的现代化进程》给出了较为全面的解答。该书认为,要使科学概念转变为科学观念,新的地理环境尤其重要,而近代都市正是科学观念在中国形成与传播的重要土壤。与古代中国不同,因工商业与现代技术的发展,近代中国出现了以上海、汉口、天津为代表的近代都市。韩晗指出,这正是科学概念上升为科学观念的物质空间。
![]()
《革故维新:科学观念与20世纪前期中国文化的现代化进程》,韩 晗 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25年出版
新兴都市作为孕育新兴社会阶层的地理环境,为新观念的生产与传播提供了空间与机遇。就当时的国情而言,都市催生了都市文明与大众文化,前者包容了包括科学观念在内的各种新观念的形成,后者则为新观念的传播奠定了群众基础。两者共同为科学概念转化为科学观念提供了便利渠道。
此外,《革故维新》一书还强调,技术价值是科学概念上升为科学观念的催化剂,并据此深入探讨了科学观念在不同方面对中国文化现代化转型的影响。从文化史的维度来看,中国文化的现代化转型向来是一个常谈常新的学术课题,然而,从科学观念切入的论述却寥寥。这并非因为大家未注意到科学观念的重要性,而是因为科学技术史在中国属于独立的一级学科,与传统的历史学、中国语言文学之间存在着人为的学科壁垒。于是,在探讨中国文化现代化转型时,往往未能给予科学观念背后的技术价值应有的关注,或是多从概念史角度出发探究科学概念的生成与流变,却忽视了技术价值。
![]()
图源:视觉中国
《革故维新》认为,科学观念是基于技术价值与科学概念共同衍化而成的一种意识形态。换言之,科学概念要成为科学观念,必须得到技术价值的加持。科学概念作为知识分子译介生成的专有名词,要想成为大众接受的观念,就必须从抽象的清谈走向具体的社会实践,而这需要赋予其物质性。都市文明正是赋予其物质性的催化剂之一。电话、汽车、电报、医院与现代建筑,让广大群众直观地感受到科学如何便利生活,从而接受了科学观念,而这背后正是技术价值的作用使然。
从科学概念向科学观念的转型,是中国近现代史中的一个重大问题。在科学史领域,这一问题虽长期受到关注,却缺乏系统研究。《革故维新》可谓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一空白。而科学思潮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又是近代以来中国文化史中关键却未受足够重视的课题,该书在这一问题上的探索,同样启发良多。诚如张隆溪在序言中指出,研究文化现代化应重视科学思潮,而且,这一视角“必然面向一个更为开阔的未来”。
相关文章
2025-11-0710阅读
2025-11-0710阅读
2025-11-0710阅读
2025-11-0710阅读
2025-11-0710阅读
2025-11-0710阅读
2025-11-0710阅读
2025-11-0710阅读
2025-11-0710阅读
2025-11-0710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