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贺!这些聚焦中国航天的作品荣获中国新闻奖

资讯 » 新科技 2025-11-07


天是太空与您相伴

近日

由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办的

第35届中国新闻奖评选结果正式公布

名单中

14件聚焦中国航天的作品登榜

中国新闻奖特别奖

01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制作的消息《嫦娥六号完成世界首次月背采样和起飞》(作者:王琰、崔霞、李宁、陶嘉树、吴天白 编辑:集体)荣获中国新闻奖消息类特别奖。

嫦娥六号是我国探月工程第六个探测器,总重8.2吨,由轨道器、返回器、着陆器、上升器四部分组成。2024年5月3日,长征五号遥八运载火箭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发射。6月25日,嫦娥六号返回器准确着陆于内蒙古四子王旗预定区域;经初步测算,嫦娥六号任务采集月球背面样品为1935.3克。

2024年6月4日,嫦娥六号完成世界首次月球背面采样和起飞当天,该作品在央视《新闻联播》首播,随后在央视多个频道、多个栏目滚动播出,在全网各新媒体平台多次转发,取得了较好的传播效果。

中国新闻奖一等奖

02

新华网制作的《嫦娥六号任务总设计师胡浩:探月的脚步从未停歇》(作者:集体 编辑:集体)获中国新闻奖典型报道类一等奖。

新中国成立75年的历程,也是中国科技人坚持自主创新、不断创新创造的动人历程。新华网“新华访谈”重磅推出《大国总师》系列访谈,十一位我国重大工程项目的总设计师、总工程师,讲述科技工作者梦想与奋斗的人生故事;呈现大国工程背后不为人知的艰辛奋斗与创造历程;展现新征程上,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科技强国的求索精神。

月球上到底有什么?是否和人类想象的一样?人类能否在月球上开辟一个新的家园?怀揣着对月球的探索欲望,人类探月的脚步从未停歇。中国嫦娥,便是这其中的一员。《大国总师》第一期专访嫦娥六号总设计师胡浩,揭秘中国嫦娥不平凡的探月之旅。

03

湖北日报、河南日报、河北日报、天津日报和北京日报制作的《卫星看“南水” 润民十年间》(作者:集体 编辑:集体)荣获中国新闻奖系列报道类一等奖。

2014年12月12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正式通水。10年来,一渠清水给沿线地区带来哪些变化?湖北日报联合河北日报等沿线地区省级党报,共同推出“卫星看‘南水’ 润民十年间”联动报道,通过记者一线探访,并结合卫星视角,生动展现“南水”给沿线地区带来的生活、生产和生态之变。

湖北日报“卫星看‘南水’ 润民十年间”全媒体采访启动


湖北日报2024年12月12日第05、06、07版整版报道

中国新闻奖二等奖

04

科技日报社制作的《院士口述·大国底气背后的故事》(作者:张盖伦、陈瑜、都芃、吴叶凡、何亮 编辑:集体)获中国新闻奖系列报道类二等奖。

“两弹一星”精神是第一批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伟大精神。2024年是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60周年,也是“两弹一星”精神提出25周年。该报记者采访核领域相关院士,推出独家策划。该报道对话8位平均年龄近92岁的核领域资深院士,包括参与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点火中子源研制的王方定院士(96岁)、用核技术服务“三农”的陈子元院士(101岁)等,通过院士讲述光辉岁月、留下珍贵史实。“能去西北比去苏联还高兴”“苏联能做,美国能做,我们怎么不能做?”……通过老科学家的口述,其报效祖国的赤子之心力透纸背,“两弹一星”精神更有了穿越时空的伟力。

报道在科技日报客户端、网站、微博、微信视频号等多个平台传播,总转载数超300次;单篇点击量达30万;获评2024中国正能量网络精品(网络正能量主题活动类),部分报道被《新华文摘》转载,取得较好的社会效果。

05

安徽广播电视台制作的《对话吴伟仁:把光辉融进祖国的星座》(作者:刘飞、许晖、相龙飞、吴晶晶、任良韵、孙景超、李小龙 编辑:郭芹、吴岳鑫、谢彬)获中国新闻奖新闻访谈类二等奖。

中国探月工程实施20周年之际,该电视台记者前后历时7个月,辗转多地独家专访了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作品聚焦嫦娥六号实现人类历史上首次月球背面采样返回的精彩故事,通过吴伟仁个人成长、奋斗经历,折射出中国探月从跟跑、并跑迈向领跑的追梦历程。

06

青海广播电视台制作的《历史的巨响》(作者:金玲、李涛、王红霞、彭扬、韩占春、冉亚男 编辑:于冠楠、李正达)获中国新闻奖重大主题报道类二等奖。

“两弹一星”精神展现了中国人自尊自觉的志气,彰显了中国人自强自立的骨气,奠定了中国人自信自豪的底气,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202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60周年之际,青海交通音乐广播精心制作推出5集系列报道——《历史的巨响》。

2024年8月开始,青海交通音乐广播选派业务骨干前往海北州海晏县、祁连县、刚察县、“221厂”等地,深入挖掘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为研制“两弹一星”付出诸多艰辛和努力背后的故事。先后釆访了近百位鲜活的人物,他们中有功勋后代、亲历者以及正在为传承和发扬“两弹一星”精神继续奋战的热血青年等。系列报道《历史的巨响》采用“以小见大”的方式,通过一系列小人物的故事,用更多的笔触展现当年大量无名英雄与戈壁黄沙为伴,创造世界奇迹的壮举,他们同样是我们不能忘记的“功勋”。

07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制作的《卫星视角 | 一杯“南水”的千里江山图》(作者:集体 编辑:集体)荣获中国新闻奖融合报道类二等奖。

该作品聚焦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十年来的民生发展,由湖北日报发起、河南日报深度参与。通过展现“南水”对沿线生态、民生及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呈现中国水资源配置的重大成就。

卫星视角 | 一杯“南水”的千里江山图

中国新闻奖三等奖

08

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制作的《哈工大“地面空间站”通过验收》(作者:赵一诺 编辑:郭涛、史向阳)获中国新闻奖消息类三等奖。

空间环境地面模拟装置被称为“地面空间站”,是“十二五”时期开始建设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之一。它可以模拟真空、高低温、带电粒子、电磁辐射、空间粉尘、等离子体、弱磁场、中性气体、微重力等9大类空间环境因素,旨在聚焦航天领域重大基础性科学技术问题,构建空间综合环境与航天器、生命体和等离子体作用科学领域的大型研究基地。该装置对我国重大科技创新突破、产业转型升级、高端人才培育等具有重要意义。


09

湖南广播电视台新闻中心制作的《以先辈之名》(作者:集体 编辑:集体)获中国新闻奖新闻专题类三等奖。

2024年12月15日起,聚焦“弘扬科学家精神”的新闻系列片《以先辈之名 立时代新功》开播,该项目由中国科学院办公厅、中国科学院直属机关党委和湖南广播电视台新闻中心联合策划,节目镜头瞄准新时代的青年科技工作者,讲述他们如何以老一辈科学家的科学精神为坐标,书写新时代科学史的故事。

一部科学史,就是一部科学家的精神史。新中国成立75年以来,钱学森、李四光、彭加木、陈绍澧、王淦昌、夏武平等一代代科技工作者投身科学救国、科研报国、科教兴国、科技强国伟大事业,赓续创新、不懈奋斗,实现了中国科技实力一次次的历史性跨越。如今,新一代青年科技工作者接过先辈的旗帜,继续向科学进军,以先辈之名,立时代新功。

10

中国航天报社有限责任公司制作的《嫦娥六号月球背面采样返回系列报道》(作者:胡蓝月、邓雨楠、刘淮宇 编辑:李庆勤)获中国新闻奖系列报道类三等奖。

2024年,嫦娥六号在人类历史上首次实现月球背面采样返回,是我国建设航天强国、科技强国取得的标志性成果。嫦娥六号任务历时53天、经历了11个飞行阶段,这期间该报记者团队兵分多路奔赴发射场、飞控中心、着陆场等地全程跟进报道,各方汇聚合力创作出体裁多样、内容权威、兼具新闻性与科普性的系列新闻作品。该系列报道刊发后被诸多主流媒体转载,获得国家航天局领导、航天专家等的高度肯定,在社会各界引发广泛关注,收获了较好的传播效果。

11

中国青年报社制作的《寻访“两弹一星”亲历者》(作者:张国、胡春艳 编辑:集体)获中国新闻奖系列报道类三等奖。

《中国青年报》在“寻访‘两弹一星’亲历者”系列报道中,聚焦了多位参与我国核武器研制的早期工作者,通过他们的回忆还原了221基地的保密工作细节和历史贡献。该系列报道在中国青年报各平台刊发,新华网等转载,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收获了较好的传播效果。



12

海南日报制作的《文昌抗击超强台风“摩羯”深度报》(作者:刘梦晓、王培琳、苏庆明、曾毓慧、刘宁玥、彭青林、党朝峰 编辑:集体)获中国新闻奖系列报道类三等奖。

我国有气象记录以来最强秋台风、继2014年台风“威马逊”之后登陆我国的最强风……当超强台风“摩羯”以打破一系列气象纪录的狰狞面貌直奔海南而来,正面遭受袭击的文昌,牵挂着全省乃至全国人民的心。该系列报道了2024年9月6日台风“摩羯”登陆文昌市的应对措施与灾后恢复情况。

其中,“摩羯”对正在加快建设中的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设施设备造成严重威胁。而海南国际商业航天发射有限公司周密安排抗台工作,同时在发射工位、加注供气系统、三平厂房等关键点位安排专人值守,有力降低台风影响,各主体结构完好无损。

在防御超强台风“摩羯”和灾后恢复工作中,文昌市广大党员干部冲锋在前、坚守一线,省内外救援力量星夜驰援,人民群众积极配合、同舟共济。报道在海南日报报业集团各平台刊发,在社会各界引发广泛关注,起到了较好的传播效果。


13

科技日报社制作的《强国路上75个创新地标》(作者:王婷婷、侯萌、陈可轩 编辑:李梦一、宋慈)获中国新闻奖融合报道类三等奖。

该短视频聚焦新时代中国强国路上的科技事业发展,运用AI技术探寻了75个创新地标,其中就有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山东烟台海阳港、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等,通过科技日报微博账号发布,并同步在中国科技网、微信公众平台等新媒体渠道发布。

14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制作的《75年,新中国记忆》(作者:李浙、蒋安琪、潘梦莹 编辑:罗方柠、魏雪明、周群诗)获中国新闻奖新闻漫画类三等奖。

该漫画长图聚焦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大事件、政策变革与社会进步,如改革开放、脱贫攻坚等,其中展现了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东方红一号卫星任务、杨利伟首飞等中国航天重大事件,通过央视新闻客户端发布,并同步在央视网、微信公众平台等新媒体渠道发布。在社会各界引发广泛关注,起到了较好的传播效果。

来源|我们的太空(ID:ourspace0424

编辑|刘心继
校对| 杨晨源

主编|张文军

邮箱|ourspace0424@163.com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由用户投稿,经过编辑审核收录,不代表头部财经观点和立场。
证券投资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请勿添加文章的手机号码、公众号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