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能低智?机器人“失误”背后,是中国科技的进阶之路

资讯 » 新科技 2025-11-10



第八届进博会上,机器人展区成为最具人气的焦点。宇树科技的G1机器人在格斗表演中拳脚生风,智元机器人快闪舞蹈别开生面,引得观众纷纷驻足拍摄;但与此同时,也有机器人在舞蹈中动作“掉队”,机器人狗表演时对撞“同事”,这些略带喜感的失误场面,同样引发了网友的热烈讨论。有人将其当作笑谈,实则这些不完美的瞬间,恰是中国机器人产业从追赶到领跑的生动见证。

机器人的“失误”与进步,本质上是技术迭代的必然轨迹。早年间春晚上,机器人僵硬转手帕的表演已是技术突破;而在2025小鹏科技日的发布会上,小鹏全新一代人形机器人IRON的猫步展现出高度成熟的动态双足平衡算法,能实时调整重心应对地面起伏,扭胯、送肩等细节更是对人体生物力学的深度模仿。宇树G1机器人在高速对抗中能自主恢复平衡,摔倒后数秒内即可起身,背后是全新高响应动态平衡算法与关节驱动技术的支撑。那些动作不协调的机器人,往往暴露的是算法优化、传感器协同等环节的待完善之处,而这些短板正是技术攻坚的核心靶点。正如工业机器人从笨拙抓取到精准操作的演进,今日的“失误”正是明日技术升级的阶梯。

进博会的机器人盛宴,更折射出中国机器人产业的全面崛起。政策层面,“具身智能”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北京、杭州、上海等地纷纷出台扶持政策,千亿级基金助力产业发展;产业层面,核心零部件成本大幅下降,关节模组价格从千元迈入百元区间,规模化生产的拐点已然出现。从北京亦庄聚集300余家智能制造企业,到深圳南山实现“上午设计、下午拿样”的快速转化,完整的产业链条为技术创新提供了坚实支撑。数据显示,今年我国人形机器人销量有望突破1万台,同比增长125%,在工业制造、零售配送等领域的试点应用,正推动产业进入规模化落地阶段。

对待机器人的“失误”,我们更应秉持包容之心。科技进步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坦途,任何环节的细微短板都可能导致动作偏差。但正是这些实践中的问题,为技术优化提供了宝贵数据。今年1月,全国首个异构人形机器人训练场在上海张江模力社区启用,由国地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搭建,目前已部署102台异构人形机器人。该训练场旨在以“众人拾柴”的模式,实现异构人形机器人数据的规模化收集和生产制造。

从春晚的僵硬机械臂到进博会的灵动机器人,从核心技术依赖进口到关键部件自主可控,中国机器人产业用十余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数十年的发展路程。那些引发笑声的“失误”,不是技术的短板,而是创新路上的必经之路。随着政策支持的持续加码、产业链的不断完善、算法技术的迭代升级,未来的机器人必将更加智能、精准、可靠。

进博会上机器人的“失误”与精彩,共同勾勒出中国科技向上生长的轨迹。我们既要为技术突破欢呼,也要包容创新过程中的不完美。因为每一次“掉队”后的调整,每一次摔倒后的起身,都是中国机器人产业向更高水平迈进的坚实步伐,更是中国新质生产力蓬勃发展的生动见证。

原标题:《高能低智?机器人“失误”背后,是中国科技的进阶之路 | 锋面评论》

栏目编辑:唐闻宜

作者:新民晚报 吕倩雯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由用户投稿,经过编辑审核收录,不代表头部财经观点和立场。
证券投资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请勿添加文章的手机号码、公众号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