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刊崇拜要破!席南华院士:我们不知不觉中忽略了学术自主和自尊

资讯 » 新科技 2025-11-10


“国家现在的发展进步,对于数学人才的培养、数学成果的产出、数学促进经济社会进步的贡献,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是不是已经准备好了?”


日前举行的2025上海市科协学术年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数学会理事长席南华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并在会议间隙接受了本报记者专访。

他直言,当中国的数学成果真正到国际上一争高低时,就会发现,无论是在原创性上,还是在成果质量上,都还不够好。“我们在别人的花园里种花种草,种得很漂亮,被花园主人说了几句表扬的话,就心花怒放了,但我们自己的花园很少。”他认为,科学界有时会在不知不觉中忽略了学术自尊和学术骨气,要敢于开辟自己的花园,向钱学森、华罗庚等前辈学习,相信伟大的科学工作不是西方的专利,中国人同样能做到。

席南华指出,科研的终极目标是做出具有深远影响的伟大工作。伟大的成果并不一定非要在顶刊上发表,“顶刊崇拜”在某种程度上意味着将学术评价权拱手让人,反而反映出某种自信的缺失。“如果我们无法判断自己工作的价值,完全由别人主导,那学术的自主性何在?”

席南华解释,真正具有原创性的研究,在初期往往难以被普遍理解。“如果你做的是完全原创的工作,可能连合适的审稿人都难以找到,因为同行尚未认识到它的价值。在这样的情况下,你是否能够判断自己工作的价值?是否还愿意做这样的研究?是否还有勇气坚持自己的方向?”他认为,这个问题科技界首先要自己重视起来,自己想办法解决,而不是靠别人靠外力。

席南华表示,今天的科研工作者是幸运的,因为国家对科技发展的重视前所未有,为原创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但现实中,我们是不是太习惯于希望别人来解决自己的问题?”他说,在数学研究上开辟自己的花园,做出真正原创的科学研究,这件事应该在学术共同体内形成共识。

席南华坦言,科研和学术在发展中遇到了一些问题。“大家都说评价体系不利于潜心研究,可我们也要反思,在评奖或拿‘帽子’的过程中,打招呼、搞人情,是不是同样在破坏学术生态?”在他看来,科研生态中的许多问题,首先需要科技界自身去正视并寻求解决,“这是我们应当面对和突破的课题,不能一心想着依靠外部力量”。

席南华说,做学问本身是快乐的,不必将这份快乐异化为指标的追逐、他人的认可。他寄语青年科学家:“每个人都应思考,学术生涯中‘帽子’究竟占据怎样的位置?你究竟是为‘帽子’而生,还是为学术而生?这其中有本质差别。做学问,心态越单纯,走得越远。”

他以菲尔兹奖为例说,该奖项设立于20世纪30年代,在它出现之前,数学家们早已在推动学科发展。“历史上许多伟大的数学家并未获奖,但他们的贡献与地位依然崇高。长远来看,历史记住的不是奖项,而是那些真正留存下来的工作。”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由用户投稿,经过编辑审核收录,不代表头部财经观点和立场。
证券投资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请勿添加文章的手机号码、公众号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