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手机圈最火的词,非「Air」莫属。
体验过苹果和三星的轻薄工艺,也尝试过华为的大屏手机,没想到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确是一款来自小厂、热度不算太高的 moto X70 Air。
![]()
体验了这四台「Air」之后,我们发现,虽然看起来都是「轻薄」,但这家厂商对怎么做一台「Air/Edge」,都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结果就是,这四台手机呈现出相当迥异的形态。
moto X70 Air:价格就是必杀技
「轻薄」似乎生来就与「高端」挂钩,但 moto 用一台中端机,交出了我心中最理想的 Air 答卷。
moto X70 Air 的官方售价本身只有 2599 元,而渠道价格叠加国补更是低至 1999 元,闲鱼上甚至还有 1800 元左右的未拆封新机。
![]()
高通骁龙 7 Gen 4 芯片和 5000 像素超广角+主摄的配置,只能说「够用就行」,亮点当然全部集中在机身和手感上。
moto X70 Air 厚度 5.9 毫米,凭借塑料机身将重量压缩到 160 克以下——要知道,这是一款 6.7 寸的大屏手机,保留了双卡双待的 SIM 卡槽,电池还直接堆到了 4800mAh。
![]()
▲ moto 官方也是对 X70 Air 的尺寸和重量相当满意
塑料机身出现在苹果和三星的旗舰手机上难免违和,对于中端的 moto X70 Air 来说就很合理。质感虽然略逊钛金属和玻璃,但结果是 moto X70 Air 又轻又大的手感,磨砂质感的背板也算舒服。
我始终觉得,「第二台手机」才是当下 Air 手机最适合的位置,而 moto X70 Air 就是一台不错的备用机。
特别是这个 159 克的机身和 6 毫米的厚度,揣兜里几乎无感,简直是双持的理想状态。
![]()
▲ 左:iPhone Air,右:moto X70 Air
轻薄的机身和高通骁龙 7 Gen 4,让 moto X70 Air 日常使用比较容易温热,虽然总体比较流畅,但掉帧难以避免,打游戏这些重度场景就更不建议了。
作为一台机身厚度 6 毫米的超薄手机,moto X70 Air 搭载了一块惊人的 4800mAh 电池,远超苹果和三星,正常使用能坚持一天半左右。
![]()
moto X70 Air 搭载的是 MyUI 8 系统,这是一个类原生 Android UI,本体化和功能上自然不如国产 Android,但却有独特的可玩性。
比如说,这或许是你能找到可以多开微信数量最多的手机——足足能开 6 个微信。
即使是不支持多开的应用,也能强制开启,同样能创建 5 个分身,加上本体一共 6 个应用。对于一些需要用到多个账号的职业来说,moto X70 Air 确实是一台工作神器。
![]()
这两年的 moto 手机,在全球中端市场竞争中走出了一条相对特殊的路线:把那些原本高端的手机形态,做成更多人买起来无压力的低价中端机,小折叠是这样,超薄手机亦如此,属实是让「每个人都能享受科技的乐趣」了。
![]()
moto X70 Air 也带来一个思考:与其追求高端旗舰定位,超薄的「Air」形态或许更适合中端价位。
在外观普遍同质化的中端市场中,一台更轻薄、更有辨识度的手机本身就能成为选择理由,况且超薄机身在配置上难以做到「全顶配」,反而与中端「用料不必堆满」的产品定位更加契合。
华为 Mate 70 Air:大屏 > 轻薄
华为对 Air 的理解,是最特别的。
Mate 70 Air 没有和 iPhone Air 一样追求极致轻薄,反而把屏幕做成了 7 英寸这种少见的尺寸。
![]()
因此,即使 Mate 70 Air 厚 6.6 毫米,重量也去到了 208 克,在圆弧过渡和大屏幕的形态下,一上手也能给人一种「轻薄」的错觉。
![]()
比起各家的 Air 机型,其实 Mate 70 Air 更像是一台「小平板」,例如今年年中的华为的 MatePad mini。
18.8:9 的长宽比,让 Mate 70 Air 看文件更轻松;对手写笔的支持,使其也具备了批阅的能力,总而言之,它是一台非常适合商务场景的手机。
![]()
是的,对比定位相似的 MatePad mini,Mate 70 Air 最大的优势就在于,它还是一台能单手掌握和放进口袋的手机,而不是不太好携带,也不方便通话的平板电脑。
![]()
▲ MatePad mini
即使冠以「Mate」这个经典的旗舰品牌,Mate 70 Air 本质上也是一台偏中端定位的机器。
华为的目的和 moto 很类似:非常适合作为用户的第二台手机,非常适合那些经常需要走动的商务人士。
没有追求极致轻薄的机身,让 Mate 70 Air 可以塞下超广角 + 主摄 + 红枫的满配影像配置,加上对标 Mate 70 系列的机身质感,其实 Mate 70 Air 也完全适合充当一台主力机,甚至因为有「超大屏」这个卖点,以及国补后 3699 元的售价,Mate 70 Air 比 Mate 70 标准版更值得推荐。
![]()
上面提到的这两台国产 Air,都靠特别的定位和定价,取得了不俗的产品竞争力。
而下面两台海外的轻薄旗舰,就显得有点尴尬了。
iPhone Air:苹果的刀法
在我的想象中,苹果是这样做一台 iPhone Air 的:
苹果的工程师手上有一台 iPhone 17 的主板和一堆组件,面前放着一个极致轻薄的模具,工程师们拿起一把雕刻刀,把这些组件削到更小,并砍去一些零件,最终成功将这些元器件塞进 iPhone Air 这个仅有 5.6 毫米的机身之中。
![]()
在这个过程中,苹果明显将「电池」这个组件放在了很高的优先级,尽量不去削减——消费电子技术都在进步,但续航和体验仍被电池绑架。
![]()
而 SIM 卡槽、超广角摄像头和一个扬声器,只能成为被砍去的牺牲品。
保住了用户手机使用的最下限之后,iPhone Air 就能靠轻盈如一块纯粹屏幕的手感,瞬间让人上瘾。
我非常推荐大家到线下去亲自用手去感受一下 iPhone Air ,在用过厚重如大黑砖的传统手机后,这台只有 165 克的 iPhone 会首先让你怀疑它的真实性,然后让你爱不释手。
![]()
不过摸摸就好了,如果真的要购买,最好还是先三思。
虽然 iPhone Air 尽力保住了一台手机体验的下限,但像双扬声器这样非常基础的配置缺失,确实是无可回避的痛点。
散热依旧是所有超薄机型无法回避的痛点,iPhone Air 也不例外,即使A19 Pro 处理器相比 iPhone 17 Pro 系列砍了核心,但整体的能耗并没有显著的变化,使用过程中相对更容易发热。
![]()
这么多的妥协之下,iPhone Air 更应该作为用户的「第二台手机」,但高达 8000 元的售价,对于大部分消费者来说,都不是备用机的最佳选项。
苹果明显也从未没将 iPhone Air 视作「销量担当」,就像是国产折叠手机,重点更多是「刷存在感」、「秀肌肉」,是苹果技术的一块试验田。
如果你对手感有着非常极致的要求,或者十分欣赏苹果的工艺设计,抑或是单纯已经厌烦了形态毫无惊喜的传统手机,那 iPhone Air 就是当下唯一一台最适合你的手机,并且没有太多代餐。
![]()
这样的用户群体,终究只是少数。
目前有消息称,苹果已经在开发 iPhone Air 的迭代产品,考虑新增一颗超广角镜头,进一步补齐短板。但我想,可能传闻已久、同时继承了不少 iPhone Air 优点的折叠屏 iPhone,才是更值得购入的产品。
三星 Galaxy S25 Edge:器小易盈
虽然三星 Galaxy S25 Edge 没有用「Air」这个名字,但它超轻薄的定位,当然也能和 iPhone Air 归类到一起。
![]()
事实上,S25 Edge 整个产品,都给人一种「对着 iPhone Air 打」的感觉。
如果说 iPhone Air 是刀法的艺术,舍小保大的哲学,那 S25 Edge 就是「既要又要」,机身要和 iPhone 一样薄,配置还要压一头。
但「器小易盈」的道理不用多说大家也明白,在非常有限的空间里不做取舍地塞配置,S25 Edge 有很好看的纸面参数,但实际体验却弱不少:3900mAh 的电池明明更大,续航却只能和 iPhone Air 持平;高通骁龙 8 至尊版性能释放比较保守,发热情况却比 iPhone Air 更明显。
不过,S25 Edge 的 2 亿像素主摄和 1200 万像素的超广角都是属于「有比没有好」的配置,其他 Air 都只能望其项背。
![]()
作为一台主打「超薄」设计的手机,S25 Edge 给人一种打磨不足的感觉——它的装甲铝边框几乎是直上直下的,没有任何圆弧过渡,机身配重也做得不够优秀,导致握在手里不仅触觉上更厚重,也让人很难忽视掉边框的存在。
![]()
鉴于今年三星大折叠 Galaxy Z Fold 7 瘦身成功,S25 Edge 很大概率同样是三星利用相同的技术做出了一台试水的产品。
韩媒 NewsPim 爆料,三星已经决定终止 Edge 系列,S26 Edge 会被「S26 Plus」取代。
![]()
▲ 三星 Galaxy S26、S26 Plus 和 S26 Ultra,图源:Sonny Dickson
在三星和苹果相继折戟后,明年还不会有这么多 Air 手机要打上一个问号。小米手机总裁卢伟冰前段时间也在微博上也谈到了 Air,肯定了探索价值,但不看好销量,暗示小米可能不会跟进。
![]()
像是三星 Galaxy S25 Edge 和 iPhone Air 这样的高端旗舰,在闲鱼这样的二手市场以低价出售,或许才是他们最诱人的样子。
一台 4000 元不到的三星 Galaxy S25 Edge,或者 4500 元左右不能插卡的 iPhone Air,我想愿意买来把玩一下的人也会更多。
![]()
我依然相信「Air」这个轻薄形态蕴含的潜力,但苹果和三星的思考,似乎只到把手机「做薄」为止,没有看到真正的难点——
什么样的轻薄手机,才是人们真正愿意购买并长期使用的?
至于 moto 的「Air」中端机和华为的「Air」是不是正确答案,只有时间才能告诉我们答案了。
相关文章
2025-11-1022阅读
2025-11-1022阅读
2025-11-1022阅读
2025-11-1022阅读
2025-11-1022阅读
2025-11-1022阅读
2025-11-1022阅读
2025-11-1022阅读
2025-11-1022阅读
2025-11-1022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