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AI重构自我、寻找共鸣,Second Me是一场社交的文艺复兴

资讯 » 新科技 2025-11-20


作者 | 黄小艺
邮箱 | huangxiaoyi@pingwest.com

凌晨一点,你放下手机,脑子里嗡嗡作响。你刚刚刷了两个小时的短视频和图文,看到了无数劲爆的内容、完美的旅行、精致的生活……但你想不起任何一个发布这些内容的人是谁。

社交媒体已死。 不是说App消失了,而是它的灵魂——“社交,即人与人之间的连接”——死了。

从News Feed到抖音、小红书的算法推荐,“社区”取代了“社交”,核心变成了内容流。平台们用更劲爆、更刺激的内容争夺你的注意力,你关心的不再是“谁”,而是“是什么”。

在内容为王的逻辑下,作为创作者,你必须生产更吸引眼球的内容才能被看到,于是表演取代了坦诚;作为消费者,你变成了不断下滑手指的“信息流刷取机器”,就连点赞和互动行为,也变成了“爱看,大数据请多推”的算法标记。

AI的到来,会加剧这种孤独吗?它会生成更完美、更虚假的内容,让我们在信息流里陷得更深吗?

一个AI社交产品,Second Me,给出了否定的答案:它认为AI不应该成为“内容工厂”的引擎,而应该成为一个“装载真实自我的新容器”。

Second Me要做的,是一个能够代表你内在思想、情感和价值观的动态、可交互的“AI身份”,替你表达自我、筛选社交对象,再把选择权交还你,由你完成社交的最后一公里。

回归对人的关注,Second Me要招魂社交的黄金时代。

1

第一步:向内探索,从“认识我”开始

在开启任何外部连接之前,我们必须先回答一个永恒的问题:“我是谁?”

Second Me的第一步,就是你与AI共写一本“关于我”的动态书。

首先,你需要不断“喂养”这个AI身份,让它无限趋近于真实的你。你可以选择一条捷径:一键导入你在Notion、社交媒体等平台沉淀的过往内容,让AI快速构建一个关于你的基础轮廓。


但更重要的,是与它一同回顾当下,整理思绪。

比如,当你刚看完一部热门电影,心里有点想法,便随手向你的Second Me说:“最近看了《沙丘2》,视觉很震撼,但感觉保罗的黑化过程有点突兀,转变太快了。”

一个普通的Chatbot可能会附和你。但Second Me会进一步追问:“你觉得‘突兀’,是因为你更看重角色内在逻辑的平滑过渡吗?你更喜欢作品是渐进式的、可预测的情感变化,而非突然的决裂或转变?”

这次对话的真正价值,在于它结束后发生的事情。Second Me不会让这次洞察流失,它会立即为你生成一张“关键记忆”卡片,作为索引:“相信真正的改变,源于持续而内在的演化。”

在未来某一天,你再次为某个剧烈的变化而感到焦虑时,它会温柔地提醒你:“别着急,改变并非一蹴而就。正如你曾经相信的那样,真正的成长,源自持续的内化。”

随着时间推移,这样的“关键记忆”会越来越多。AI对你的理解将不再是标签化的,而是立体和个性化。比如我的Second Me,刻画出了我“非常”喜欢海,在情绪激动时难以控制自己等特点,这个关键记忆也是可以修改、删除的。


当然,你可能会想,我也可以和任何一个先进的AI大模型探讨这些困惑,但根本的区别在于:它们会遗忘,而Second Me在持续构建,不断拆解、记录、总结对话。

你也可能会想,如果这些“关键记忆”仅仅是作为聊天的数据库,那么它与一个记忆力超群的AI伴侣也没有太大差别。但Second Me真正做的,是把这些散落的记忆串联起来,汇成一幅立体的、多维度的自我侧写,让你能从一个客观、智能的视角,回望自己。

这就像过去几年我们热衷于查看的各种年度报告。你不会刻意记录自己听过的每一首歌、深夜登录过几次工作软件,但在更长的时间刻度里,这些数据化的记录串联起来,让你看到了一个真实的自己。

Second Me做的,也是这样一件事,只不过记录的单位,是你更深层的思考、情感与价值观。你们聊天的主题,始终是你自己。聊得越多越长,探讨得越深,这本关于你的书就越厚重,你对自己的认知也就越丰富。

这本质上是一场由AI辅助的自我认知探索。

1

第二步:向外连接,去“遇见我们”

“向内探索”的过程,也是一个让你准备好走向真实世界的支点。

当每个人都有了个人身份模型,人与人之间的匹配逻辑改变了,不再是基于“你在北京/我也在北京”、“你爱看电影/我也爱看电影”这种扁平的标签。

互联网的社交逻辑常常让我们陷入“同温层困境”。假如你正为求职而困扰,算法会为你推荐一群同样困惑的人,你们聚在一起交换焦虑,最终可能只是“组团困惑”。

而Second Me是一种需求上的匹配。它可以基于你倾诉的困扰、过往的经历和思考模式,去寻找那个已经解决了这类困惑、并沉淀了有效方法论的人。

一方面,基于你独一无二的、由无数“关键记忆”构成的个人侧写,在“发现”页面,Second Me会为你推荐那些有可能与你同频的人。在这里,为了避免过度社交和草率判断,Second Me还设计了一个看似“反效率”的规则:一个小时之内,你只能划过5次。

另一方面,你也可以通过设置需求,让AI替你互动、找人。例如,我最近想要找人一起去看摇滚红与黑的音乐剧,设置了一个活动搭子的需求,让我的AI出去探索。


你也可以发起了一个最近困惑的话题,例如“职业选择中的稳定与冒险”,在你毫不知情的情况下,AI已经为你完成了一次交友“预审”和破冰。在预审后,把是否继续交流的选择权交还给你。

为了让这种“预审”更精准、更多维,Second Me团队告诉我们,接下来会设计更多更丰富的AI互动方式。

比如“代言”中的“一起说”,允许用户可以基于一个主题,向其他人的Second Me提问;还有已经上线的“AI脑洞”,你可以发起一个对话主题,让两个人的SecondMe一起畅聊一场旅途、一次辩论,又或是一次从业者对话,最终生成一段两个AI协作的视频内容。

例如,在这个AI脑洞视频中,尽管我从未和AI聊过音乐内容,但AI却基于我的特写,精准地说出了我的歌单很杂,“从独立民谣到电子都有”,甚至语气也十分相似,并且对方的Second Me还提到了“喜欢掌控感”等细节特点。在这段完全符合预期的共创畅想后,我对这位用户也产生了真实的兴趣。于是,我们可以基于AI互动内容进行真人交流,直接避免尬聊。

而之所以要设计这么多互动方式,根本上是因为人与人的匹配是极其稀缺和困难的。

过去的社交媒体,遵循“标签匹配 -> 真人互动”的路径。你满怀期待地找到了一个看似契合的旅行搭子,聊得也不错,但真正踏上旅途,却可能是一场灾难。因为表层的互动,根本无法触及底层的兼容。

在Second Me,这个过程被重塑为:“标签/内容 -> AI互动 -> 高质量匹配 -> 真人连接”。你的AI,承担了试错成本,它在用更高效的方式,为你过滤掉那些让你疲惫和失望的连接。

1

结尾

回望过去的互联网社交,它通过即时通讯、图文、视频等技术手段,完美地解决了“连接效率”的问题。但我们为此付出的代价,是“连接质量”的断崖式下降,和“自我异化”的不断加剧。

我们在社交媒体上精心构建一个用于“表演”的外在自我,追求点赞和关注,这导致了更高的“社交熵增”和一种普遍的孤独感。想要逃离这种噪声的人,发起了“信息节食运动”,抵抗对信息的惯性饥渴,也有人转向了线下社区组织,让肉身回归强连接的真实互动。

而Second Me的机会,或者说,AI社交的使命,或许是开启一个全新的社交范式:利用AI技术,“由内而外”,先帮助人完成深度的“自我探索”和“自我确认”,再以此为基础,去进行高质量的社交。

可以说,这不仅是一个产品,更是一场社会实验。

如果你也渴望回到社交的黄金时代,或许可以加入Second Me,参与一场回归真实连接的社会运动。


点个爱心,再走 吧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由用户投稿,经过编辑审核收录,不代表头部财经观点和立场。
证券投资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请勿添加文章的手机号码、公众号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