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产全球利润减半,皆因“混动”走了弯路?

资讯 » 智能车 2024-07-31

近日,日产汽车公布了今年4月至6月的财务数据。数据显示,日产在今年4至6月的营业利润为9亿9500万日元(约合人民币4708万元),较去年同期下降99.2%。净利润为28亿6200万日元(约合人民币1.35亿元),较去年同期下降72.9%。

同时,日产也调低了本财年度的预期。将营业利益从此前预期的6000亿日元调整至5000亿日元,同比下降12.1%;净利润从3800亿日元调整至3000亿日元,同比下降29.7%。全球预计销量从370万辆下调至365万辆。

单独从销量上来看,日产整体的表现还算平稳。4月至6月,日产全球销量同比下降0.2%。其中中国区上涨3.3%,中国以外地区下降1.2%。

从具体财务数据上来看,今年4月至6月对比去年同期,减少的利润中有1104亿日元均来自销售费用,占减少利润中的86%。具体来看,减少的349亿日元利润因销量与构成的变化造成;还有减少的778亿日元利润因销售费用/价格调整造成。

也就是说,问题并不在销量,而是单车利润大幅降低了。

在中国市场,今年上半年,东风日产(含英菲尼迪、启辰)销量为330452辆,同比下降1.41%。面对来势汹汹的比亚迪秦家族,目前轩逸的经销商报价已经降至七万元以下。要知道,目前东风日产有一半销量来自轩逸这一款车。

但这次利润暴跌的背后,主要原因却不是中国市场。从日产官方的解释来看,日产在美国市场面临的问题似乎更严重。或者说,日产的困境来源于总部决策。

日产在美国也打“价格战”

一直以来,美国都是日产的“主战场”。2023年,日产在美国销量超过89万辆,不仅在总数上超过中国约10万辆,成为日产第一大市场,并且在平均价格上也远超中国市场。其中高端品牌英菲尼迪在中国销量已经不足六千辆,而在美国销量则超过六万辆。

但就是这样一块“肥肉”,日产却快要叼不住了。

从销量构成上来看,日产在美国正在逐渐向“低端化”发展。据日产美国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3月24日至6月24日,英菲尼迪销量同比减少14.6%;日产车型当中,曾经的主销车型Rogue(紧凑型SUV,相当于国内奇骏级别)销量同比减少29.3%;在售车型中尺寸最大的轿车Maxima(西玛)由于在2023年起开始停产并将于2025年推出纯电动力的新车型,因此该车型销量也同比下降了92.9%。

不过,很遗憾这部分客户也并没有流向另一款B级轿车Altima(天籁),这款车的销量仅同比上涨3%。同时,整体价格较高的皮卡产品线销量也下跌了13.4%。

而销量大幅上涨的车型,主要是Versa(日产美国起售价最低车型)、Sentra(相当于国内轩逸级别)等低端车型。

不仅销售车型正逐渐走向低端,日产美国也开始打起了价格战。

今年5月,有外媒报道称,日产美国的经销商几乎可以以低于“发票价格”10%的价格,来出售日产全系车型(当然,GT-R除外),部分车型可低至15%。

在美国,“发票价格”通常指经销商“声称”的进货价格,该价格通常来说会略低于厂商指导价,但实际上经销商的进货价格要比这一价格更低。

在国内“价格战”的大环境下,10%至15%的折扣可能看起来并不吸引人,但在美国市场,除非是面临改款或老款车型,否则日系车通常不会在“发票价格”的基础上有大幅折扣,丰田卡罗拉、凯美瑞等热门车型甚至还会高于“发票价格”,甚至接近厂商指导价出售。

日产开始打价格战的主要原因,还是车不好卖了。

在美国汽车行业,“市场库存天数”(MarketDays Supply)通常用来衡量汽车库存量,以了解该车型、品牌的供求关系。这一数字表示了目前库存可销售的天数。通常来说,45天至80天左右是一个健康的数值。

据考克斯汽车统计的数据显示,去年6月,日产美国的市场库存天数还不足60天,当月美国各品牌平均值为56天。但到了今年1月,日产美国的这一数据飙升至112天,平均值为80天,丰田、本田分别为36天与48天。

通过价格战清库存的同时,日产也开始调整生产计划。据外媒报道称,今年7月,位于日本九州的日产工厂已经减产约三成,其中减产最多的便是主要面向北美市场出口的SUV车型Rogue。

在美国卖不动了?

2017年,日产在美国年销量达到144万辆,市场份额为8.33%,均达到历史巅峰水平。在随后的几年中,日产开始逐年下滑,最终到了2022年,销量仅为68.3万辆,市场份额仅为4.99%。

2023年,虽然销量回升至83.4万辆,而这背后是不断攀升的“销售激励”(即各种形式的购车补贴),平均每台车的销售激励达到2337美元,同比增长74%。其中,在2023年四季度的平均销售激励已经达到2823美元。

日产在美国,一定程度上吃了新能源落后的亏。

据美国能源信息署的数据显示,自2020年起,搭载油电混动、纯电与插混三种动力形式的车型开始迅速提升市场占有率。其中油电混动与纯电的占比最高,接近8%。

这对于在混动技术上深耕多年的日系品牌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机遇。今年上半年,丰田集团在北美地区的混合动力车型销量同比增长57.2%,达到47.3万辆。今年2月,丰田的混动车型Prius(普锐斯)销量甚至同比大涨363%。本田CR-V等车型也依靠混动技术获得了不错的销量。

而日产目前在北美地区销售燃油车与纯电动车,这暴露出日产在美国战略上出现了错误预判。直至今年3月,日产才迟迟宣布,将于2026年在北美地区推出搭载e-POWER动力的车型。

尽管e-POWER在日本市场的反响不错,但到了美国,恐怕也会水土不服。本质上,e-POWER是一套不插电的增程系统,发动机无法直接驱动车辆行驶,而是作为“发电机”。而增程车最大的痛点便是高速油耗,车辆行驶速度越快,油耗越高,甚至会比同级别燃油车的油耗还高。

据日本国土交通省发布的数据显示,日本的高速公路利用率仅为13%,相比美国的31%来说有很大差距。同时,日本高速公路的限速普遍较低,普遍为100km/h,部分城市高速公路的限速甚至仅为50km/h,而美国高速公路的限速通常在70英里/时(113km/h)至80英里/时(129km/h)左右。

因此,e-POWER如果不能改善高速工况下的表现,也很难在美国市场立足。

另一方面,日产在美国市场“放弃”混动,一定程度上是想直接过渡到纯电动时代。

但日产在美国销售的两款电动车,也很难令人感受到诚意。一款是日产Leaf(聆风),这款诞生于2010年的电动车在多年前确实很先进,但到今天这台车还在生产2017年推出的第二代产品,并且续航只有212英里(341公里,EPA工况)。

而出自雷诺-日产-三菱联盟开发的纯电平台的SUV Ariya(艾睿雅),由于售价太高,销量也不尽如人意,24款车型直接“官方降价”,相比23款车型最大降幅接近6000美元(约合人民币4.4万元),但起售价依旧超过4万美元,与特斯拉Model Y相当,结果也可想而知。

公开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东风日产唯一在售纯电动车型ARIYA 艾睿雅单月销量从未高于500辆,同时轩逸、奇骏的超混电驱销量表现也不尽如人意。

写在最后

今年三月,日产在全球发布了“The Arc日产电弧计划”。该计划为期四年,预计将在2026财年末推出30款新车型,其中包括16款电驱化车型,并实现60%内燃机乘用车车型换代,同时,将年销量提升100万辆。

并且,到2030财年,日产计划将下一代纯电动车的成本降低30%,实现与燃油车平价。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日产也提出了严格稳健的财务纪律,将资本支出和研发投资与净收入的比率稳定在7%至8%之间(不包括电池产能投资),并在“The Arc日产电弧计划”实施期间保持1万亿日元(折合人民币476亿元)的健康的净现金水平。

原本,在美国、欧洲与日本本土市场的稳定表现,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在中国市场面临的困境,并持续在中国市场的投资与开发。然而,目前日产面对的现实是,不仅在中国市场面临“油电同价”挑战,在美国市场也难敌自己的“日本老乡”们,陷入了腹背受敌的尴尬境地。

可以看出短时间内,日产并没有能力加大在中国市场的投入力度。因此其在中国市场的表现,大概仍要长期依赖此前积攒的“老本”。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由用户投稿,经过编辑审核收录,不代表头部财经观点和立场。
证券投资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请勿添加文章的手机号码、公众号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