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数量增长近四倍,全球数字银行竞速

资讯 » 新零售 2024-08-06

数字银行在全球各主要区域陆续涌现,由于所处市场环境、自身禀赋及业务选择的差异化,整体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路径

文|张颖馨

编辑|胡蓉萍 袁满

以“鲶鱼”之姿进入金融市场的数字银行,如今是否都已探寻到可持续的商业模式?除了立足母国市场,它们是否拓展至其他市场?对意欲进入数字银行领域的“后来者”,它们又能提供怎样的发展借鉴?

全球数字潮下,上述问题成为业界关切。透过微众银行和奥纬咨询近日联合发布的《全球数字银行发展与创新趋势报告》(下称《报告》),或可窥见答案。

根据该《报告》,受科技发展和普惠金融需求的带动,过去十年数字银行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崛起。截至2023年,全球累计成立的持有银行牌照的数字银行总数达到235家。

与此同时,全球数字银行从可持续的商业模式、多元化业务模式、深挖独特的生态资源、多市场覆盖及技术和数据基础设施创新等方向进行持续探索,而这也将成为全球领先的数字银行与其竞争对手拉开差距的关键。

数字银行崛起,十年增至235家

数字银行,也被称为虚拟银行、互联网银行,是为了应对传统银行的业务局限性,而在过去十多年间陆续诞生的一批新型金融机构。这些机构主要依托金融科技,通过线上渠道提供存、贷、汇等核心银行服务。

根据《报告》,全球各主要区域在2009年至2014年间陆续开始出现数字银行,其中欧洲见证了最早一批数字银行的设立。在2010年到2015年间,欧洲涌现了一批数字银行,包括Monzo、OakNorth、StarlingBank、N26、Revolut等,其自设立以来总共吸引了超过数亿名客户。

与此同时,北美、亚洲、南美等市场也纷纷出现了类似的新设银行,以提供银行服务的金融科技企业。此后,全球数字银行数量显著增加。2023年,全球累计成立的持有银行牌照的数字银行总数达到235家,相较2014年的48家增长近四倍(见图1)。另据《报告》,更广泛的提供数字化银行服务的机构数量则早已超过300家。

图源/《报告》

《报告》指出,这些数字银行来源多元,包括从金融科技企业发展而来、传统金融机构设立数字化业务子公司或全新设立的银行等。由于其业务起点有所不同,可以粗浅地分为原生数字银行及衍生数字银行。

其中,原生数字银行通常为新设银行或金融科技企业,以线上服务为核心,借助金融科技,为传统银行业务欠发达地区以及传统银行业务无法覆盖的客户提供在线金融服务,如微众银行、Nubank。衍生数字银行则由传统银行衍生而来,借助金融科技对现有银行业务进行数字化转型,实现产品服务创新、客户体验优化、运营降本增效,如BBVA、ING。

值得注意的是,数字银行发展不仅体现在数量上,其在整体银行业中所占的比重也在日益提升。从息差收入上看,数字银行的息差收入增速明显快于传统银行(见图2)。在数字银行的整体收入、资产规模等方面也有类似的情况。

图源/《报告》

领跑者实现盈利,息差收入为主源

数字银行在全球各主要区域陆续涌现,由于所处市场环境、自身禀赋及业务选择的差异化,整体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路径。

具体而言,各大洲的领先数字银行中不少已走过了初创时期,在客户数量和业务规模上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而从盈利性角度而言,相当比例的领先数字银行已经实现盈利,这也表明作为商业机构的数字银行正在不断证明自身的商业价值和长期经营的能力。

事实上,领先数字银行的业务体量、客户规模等与所处的市场环境高度相关。例如,中国的数字银行依靠大规模的人口基数、发达的移动互联网,服务客户数量在全球同业中遥遥领先;欧洲及美洲的部分数字银行通过专注于细分市场,可以覆盖较少的客户数量但取得较好的盈利性。

经过调研,《报告》指出,近年来,全球数字银行从可持续的商业模式、多元化业务模式、深挖独特的生态资源、多市场覆盖及技术和数据基础设施创新等方向进行持续探索,而这也将成为全球领先的数字银行与其竞争对手拉开差距的关键。

其中,就打造可持续的商业模式来看,许多领先的数字银行已经实现了盈利,并且其中一些银行连续多年保持了较高的盈利水平。虽然每家数字银行的发展路径都有所差异,但《报告》认为从中可观察到一些类似的经验,比如专注于零售的数字银行需要达到一定用户规模后方能实现盈利。

总体而言,目前在商业上较为成功的数字银行,依然以息差收入作为主要收入来源。商业模式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依托人口基数较大的市场,以零售客户为主要收入来源,在达到一定用户规模后,利用规模效应和技术提升运营效率,实现盈利;另一类是在人口基数较小的市场,聚焦高收益细分市场,专注于某一类型的客户业务(如中小企业融资)或某一特定场景业务(如汽车金融)。

此外,不少数字银行也在探索多元化的收入模式,包括提供BasS服务(银行即服务,Banking-as-a-Service)、科技能力输出、为中小企业客户提供非金融服务等,以改善盈利能力,在资本市场上获得更高估值。

覆盖多市场,是否存“时间窗口”

在探索多市场覆盖方面,《报告》显示,部分领先数字银行业务已经拓展至母国以外的市场,覆盖多个市场,其中还有一些进行了跨大洲的业务拓展尝试。由于欧盟的“单一牌照机制”(Licensing and passporting),欧盟的数字银行在这方面尤为活跃;包括Revolut、N26等众多欧洲数字银行都扩展到了多个市场。美洲、非洲等地区也出现了多市场覆盖的数字银行,如Nubank。

亚洲地区由于需要优先满足本国市场的庞大金融需求、部分国家和地区的数字银行起步较晚等原因,导致区域内数字银行在多市场发展方面实践相对较少,但也已有部分尝试,例如新加坡数字银行GXS Bank在马来西亚与当地企业合作设立数字银行GX Bank。

值得注意的是,此前的6月21日,微众银行获监管批准在中国香港设立微众科技有限公司。微众银行相关负责人告诉《财经》,该科技子公司将作为微众银行境外业务管理平台,以自主可控技术参与国际市场高水平竞争,为“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提供科技服务。有业内人士认为,这是中国数字银行探索多市场覆盖的重要一步。

但多市场覆盖的另一面,则是潜在的挑战。根据《报告》,对于多市场覆盖的数字银行而言,与如何进入一个新市场相比,更重要的挑战是如何在多市场运营的情况下保持高效、低成本的运营模式。

《报告》进一步指出,在已有的部分领先数字银行实践中,不难观察到在同质性较高的市场中进行多市场覆盖的成功案例更为常见,这种同质性体现在市场经济结构和金融消费者需求上;或是体现在监管体系的相似性甚至互认上。例如,N26在欧洲市场取得了成功,但在美国和巴西市场却在短暂尝试后即告退出,将战略重心转移回强化欧洲大陆的业务。

就此来看,数字银行在探索多市场覆盖时,是否应选择先进入与本国市场同质性较高的市场,异质性市场是否还存在机会?此外,是否存在进入其他市场的最佳“时间窗口”?

“就相对异质的市场,主要是选择多元化的探索路径。现在大家比较认同的一个方式,即以科技输出的形式先赋能当地的一些金融机构开展本地金融业务,打好基础后再往外走。当然,这对不同数字银行存在不同的挑战,能够做到这件事的数字原生银行并不多。”奥纬咨询副董事合伙人史诗告诉《财经》,经过此前调研发现,虽然如今全球有超过200家数字银行,但真正能从0到1自己搭建整个技术底座、开发自己数字原生银行系统的并不多。

对于“时间窗口”问题,史诗进一步指出,这其中存在“天时地利人和”,很多数字银行考量的是当自己进入一个新市场,核心系统复用程度高低,新市场有无足够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人才供给;以及在多长时间内实现盈亏平衡或较好的规模效应等。“这个‘时间窗口’并不意味着全球数字银行都一样,更多是每一家数字银行根据自己实际情况、发展阶段等去选择的。”史诗说。

持续演化,与传统银行边界日趋模糊

上述内容之外,《报告》亦指出了未来数字银行发展的重要趋势:其一,数字银行仍将在整体金融体系中持续扮演创新推动者角色。

行业人士普遍认为,数字银行在全球银行业中将承担重要角色,但其难以成为对现有银行业格局形成根本性的改变的“行业颠覆者”,而是持续保持银行业的“鲶鱼”姿态,以其在金融科技和创新能力,在整体金融体系中扮演“创新推动者”的角色,促使整个银行业保持创新活力。

就数字银行本身发展而言,头部数字银行已经形成规模效应和良好盈利能力,未来几年领先数字银行将在盈利性、市场覆盖和引领行业标准等方面与其他跟随者进一步拉开差距。

《报告》表示,对于中国数字银行来说,随着全球数字银行加快发展步伐,其领先优势将逐步缩小,挑战将逐步加大,如何应对其他地区数字银行带来的新技术、新标准、新模式的挑战,以及如何服务更广阔的市场,都成为中国数字银行下一阶段的发展重点。

其二,新兴科技仍将不断推动数字银行形态与模式进一步演化。随着AI(人工智能)、Web3.0、物联网、元宇宙等技术和应用的不断发展,数字银行业仍会持续出现创新的应用、产品和服务。数字银行的具体形态与业务模式也可能随着新技术的问世而进一步演化,推动行业价值进一步提升。

其三,传统银行与数字银行的边界将逐渐模糊。随着规模的提升和业务的多元化,领先数字银行也开始采用一些传统银行的模式。例如,日本的数字银行提供线下网点服务和ATM机,而中国香港的虚拟银行如WeLabBank也开始采用客户经理(RM)来服务中高端净值客户,欧洲的数字银行也正在积极争取获得证券经纪等业务资质,从而为客户提供一站式的个人金融服务。

《报告》认为,这些举措显示出数字银行在业务模式上的演进,在保持数字银行便捷、低费率等优势基础上,尝试探索线上线下结合、人工服务与自动化服务结合、综合金融服务提供等模式。

与此同时,经过十多年的数字化发展和改造,许多领先的传统银行也已经具备了较强的科技能力和数据能力,并且不断探索和尝试新的业务模式。不少市场的传统银行现在可以提供全面线上化的服务。诸多创新服务不仅提升了客户体验,也增强了传统银行在数字化时代的竞争力,这使传统银行的服务模式向数字银行有所靠拢。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由用户投稿,经过编辑审核收录,不代表头部财经观点和立场。
证券投资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请勿添加文章的手机号码、公众号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