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首次大型无人机增水作业在哈密启动

资讯 » 科技探索 2024-08-06

8月2日,在国家人影中心和新疆云水研究院的协调支持下,为实现人工影响增水作业需求研发设计的模块化专用无人机落地哈密,新疆首次大型无人机增水作业在哈密启动。这次大型无人机增水试验的开展开创了东天山云水资源开发利用空地联动作业的新模式,也为扩大增水作业面积、提升增水作业能力,完善科学作业体系发挥了有效作用。

按照计划,这次大型无人机增水作业将在哈密东天山等重点区域开展为期45天的增水作业试验,检验无人机在高海拔区域的作业能力和增水作业效果,同时对作业区域开展大气探测,监测空中云和降水粒子的特征及其变化情况。通过采取“边探测、边播撒”方式实施精准、高效的气象探测和人工影响天气作业,为气象探测和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提供一种安全、高效的新型手段。

这次执行人工增水作业试验的双尾蝎A无人机配置3台发动机,最大可挂载含碘化银烟条24根、烟弹200发等催化作业设备,多种机载探测设备以及高性能防除冰系统等,满载情况下最大航程6500公里、最大航时30小时,最大升限10000米,具备“全天候”、“中高空”、“长航时”和“模块化”等特点,使得无人机能够快速开展不同类型播撒装置和探测设备的优化组合,进而快速响应不同作业需求。该机型已在全国多地开展多轮常态化人工增雨(雪)作业和试验,作业和试验区域包括祁连山地区、攀西地区、川西高原、贵州西部、青藏高原,充分展现了人影作业在保障水资源安全和生态安全中的作用,突破了复杂气象、复杂地理条件等的限制,充分验证了无人机防除冰系统等关键技术。

中国气象局人工影响天气中心副研究员常祎介绍说,大型无人机续航时间长,挂载量大,安全性高,能够适应多种复杂地形的优势,此次试验,用到的平台,也是自主研发的,这个飞机最多挂载24根焰条,也搭载云物理探测设备,可以做到边播撒、边探测,更科学地开展人工影响天气的作业,同时飞机飞行时长可以达到8个小时以上,单次作业面积,保守估计,一次可以覆盖到1000平方公里,这个飞机在哈密,可以为当地雨水资源开发提供一个新的作业能力,配合国家(人工影响天气)中心相关业务平台,以及指挥的技术,还有预报的技术,最终实现对新疆地区雨水资源合理的开发利用,助力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

哈密市地域广阔、气候类型复杂多样,全球变暖导致降雨时空分布失衡,年际间变化较大,干旱与高温成为常态,人均占有水资源量不足全疆人均的二分之一,是全国水资源最匮乏的地区之一。水资源短缺成为制约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短板。近年来,哈密市紧扣节水、蓄水、调水、增水重点工作,坚持科技创新引领,多方智慧协同的原则,积极探索建立全疆干旱区域云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哈密试点”,努力为破解水资源瓶颈作出应有贡献。

哈密市人民政府党组成员、副市长王昊表示,哈密市大型无人机增水作业的正式实施,标志着我市的空地联动的一个增水的作业的迈出了新的坚实的步伐,那么他们实施这项工程可以有力的促进来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的系统治理,有效的缓解农业用水和工业用水的矛盾,同时他们也能进一步增强我们的水土保持、水土涵养等方面的工作迈出新的这个步伐,做出更大的贡献,也为下一步哈密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加坚强的水源和保障。

2024年,中国气象局将新疆人工影响天气工作列入全国气象高质量发展试点,自治区气象局开展了以空中云水资源开发利用为重点的人工影响天气高质量发展专项,同时,联合有关部门重点支持哈密市打造新疆云水资源开发利用及影响评估野外科学实验平台体系,积极争取中国人工影响天气中心、四川腾盾科创股份有限公司到哈密市开展大型无人机增水试验;全力支持哈密市探索建立干旱区域云水资源开发利用的试点,依托新疆空中云水资源开发利用创新研究院,统筹中国气象局乌鲁木齐沙漠气象研究所,自治区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等科技资源,与哈密市政府共商组建新疆空中云水资源开发利用创新研究院哈密分院;全力打造东天山云水资源综合观测和开发利用野外试验基地,新建多种先进新型观测设备,进一步推动东天山地区云降水机制的观测与研究,实现多种设备的协同观测作业;引智助力,集聚国-省-市-县四级人工影响天气业务专家,组建哈密东天山云水资源开发利用创新团队,围绕云水资源开发,开展关键科学问题和核心技术研究。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由用户投稿,经过编辑审核收录,不代表头部财经观点和立场。
证券投资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请勿添加文章的手机号码、公众号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