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鹏“抄底”小米模式,11.98万新车卖爆,何小鹏:Q4就盈利!

资讯 » 智能车 2025-04-07

小鹏“抄底”小米模式,11.98万新车卖爆,何小鹏:Q4就盈利!

自从MONA M03这匹黑马杀入市场,小鹏就从小众玩家变成了销量榜上的常客。这意味着真金白银的流入,也意味着策略调整和市场考验。

小鹏的财报很急。

要向投资人证明,烧钱的日子快到头了,盈利的曙光就在前方。

小鹏的销售团队更急。

每一份订单都得紧紧抓住,从11.98万的亲民款到高端车型,一个都不能少。

小鹏的生产线最急。

一边是订单像雪片一样飞来,供不应求,一边要严控成本,保证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

MONA M03的发布,被看作是小鹏汽车“放手一搏”的关键一步,11.98万的起售价直接击穿了价格底线。

2月,这款车型的销量占比接近一半。

2025年第一季度,小鹏门店里挤满了看车的人,销售顾问忙得脚不沾地,签单签到手软。

也正因为着急要扭转局面,提升销量数据,小鹏今年大刀阔斧地调整了产品策略。

MONA M03的横空出世,就像一针强心剂,让长期陷于“销量焦虑”的小鹏看到了新希望,而财报数据则是冰冷的现实,提醒着小鹏不得不面对的家底。

2024年第四季度,小鹏汽车的销量达到了9.15万辆,营收161.1亿元,销量环比增长96.6%。

小鹏,不得不急了。

对于小鹏来说,2024年确实是背水一战的一年。

就在2024年初,还有分析师在文章里说,造车新势力还在苦苦挣扎,寻找生存之道。

转眼,小鹏就找到了MONA M03这张牌。

这款起售价仅11.98万元的车型,直接把小鹏的平均售价从25.4万拉低到了16.03万元。

数据印证着这场“价格战”的效果:

话题在汽车论坛上热度居高不下,连带着小鹏汽车的股价也跟着水涨船高。

2024年第四季度,小鹏汽车的汽车毛利率达到了10%,环比显著提升;

现金储备也增加到了419.6亿元,环比有所增长;

更重要的是,第四季度的净亏损收窄至13.3亿元。

小鹏这只“亏损大户”,拿出了壮士断腕的决心,迎接市场的挑战。

小鹏确实是有底气的。

要知道,小鹏在智能驾驶和技术研发方面,一直走在国内前列。但他们的问题是——太!贵!了!

买小鹏汽车很像玩角色扮演游戏,技术很炫,体验很棒,但钱包却在隐隐作痛——

小鹏之前的另一个标签就是“高端玩家”,动辄二三十万的售价,让很多潜在用户望而却步。从北京的CBD到上海的陆家嘴,开小鹏的人,多半是追求科技感的中产。

如果想体验小鹏的智能驾驶,得先掂量掂量自己的钱包,到了之后才发现,还有隐藏任务:如何说服自己接受这个价格。

在小鹏的门店里,试驾体验的人络绎不绝。而更多的潜在买家,却在价格面前犹豫不决,毕竟,省下来的钱,可以做好多事呢。

难怪之前有人说,小鹏汽车是捧着金饭碗在要饭。

技术实力是一等一的强;

市场表现却是一言难尽。

大家都在搞性价比、抢市场了,小鹏的产品好像还停留在“炫技”阶段。

打开小鹏汽车的论坛,基本都是对技术的赞美,以及对价格的吐槽:配置虽好、价格太高、性价比不高,一不小心,就买成了“智商税”。

何小鹏曾经自信地表示,“智能汽车的竞争,本质上是技术的竞争。”

但这里的市场策略和用户需求好像也停留在“理想国”里,带着一股“精英味”。

销量的暴增无法掩盖盈利的压力,这似乎并不奇怪。

毕竟,很少有车企是单靠低价车型就能实现盈利的。低价车卖得再多,利润空间也是有限的,在整个汽车市场里,低价策略对拉动利润的贡献通常是很低的。

但小鹏的亏损收窄,还是让不少人看到了希望。

毕竟,它可是真的有技术啊!

近年的财报数据显示,小鹏汽车的营收构成里,服务型收入占比不断提升,2024年第四季度达到了50.4亿元,同比增长89.0%,这主要得益于与大众汽车的合作。

可以说,成也技术,搏也技术。

小鹏,这匹来自南方的“黑马”,坐拥强大的研发团队和领先的智能驾驶技术,在已积累的专利技术中,小鹏独占鳌头的不少。因此,它也长期承担着技术输出的任务。

经济学领域里有一个“后发优势”假说:当一个企业在技术上落后时,可以通过模仿、学习等方式,快速追赶甚至超越领先者。小鹏正是典型案例。

尤其是汽车产业本身是规模报酬递增的行业——卖得越多,边际成本越低。而且,技术带来的品牌溢价、用户粘性,让其他车企很难轻易模仿。

2024年《财富》杂志公布的中国500强企业排行榜,造车新势力中,理想、蔚来都榜上有名。

要知道,汽车行业受市场需求影响极大。相比于传统燃油车,新能源汽车的技术含量更高,利润空间也更大,更容易带动整体产业升级。

更关键的是,技术的领先反而能带来品牌效应——小鹏的技术优势,吸引了大量追求科技感的年轻消费者。过去几年间,小鹏的用户画像逐渐清晰,成为追求智能、科技的年轻人的新宠。

偌大的中国市场,需要不同的汽车品牌。

名校的加持,意味着很多在一线城市的精英,更愿意选择技术领先的新能源汽车。而当他们在城市里穿梭时,小鹏的品牌影响力,也在无形中得到了提升。

技术,这些凝结了工程师心血的代码和算法,如今正成为小鹏汽车的护城河:

每卖出一辆小鹏汽车,都有超过一部分的收入来自技术授权和服务。

技术强,销量增,技术弱,销量滞。

2024年初,小米汽车SU7发布。

雷军带着“为小米汽车而战”的口号,杀入了新能源汽车市场。

网上流传的那一句“年轻人的第一辆车”,也是师出有名。

在2024年到2025年,受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加剧的影响,各家车企都使出了浑身解数。

然而,当时就有行业分析师发出警示:

“这些快速崛起的新势力,其受市场因素影响明显,但中长期要实现持续盈利,难度很大。”

果然,2024年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白热化,各家车企的销量和利润都面临着巨大压力。

这一切都揭示了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残酷性:一旦市场竞争加剧,车企的利润空间便会被压缩,难以保持长期的稳定增长。

翻阅小鹏汽车的历史,“调整”和“突破”贯穿始终。

何小鹏就曾给小鹏汽车的发展开出药方:

一条技术路线持续深耕,一条性价比路线突出重围。

可惜,知易行难。

“持续深耕”谈何容易,小鹏近年来的发展轨迹中,多次出现与市场需求脱节的尴尬。

小米汽车发布后,凭借其强大的品牌号召力和极致的性价比,迅速抢占了市场份额。SU7 Ultra车型起售价高达52.99万元,发布3天内大定数量就突破了1.9万台。截至目前,小米汽车的累计交付量已经突破20万辆,并计划冲刺35万辆的目标。

反观小鹏,虽然也在积极调整产品策略,但与小米汽车相比,品牌影响力和市场号召力仍有差距。

经济学上有一个“路径依赖”观察,或许可以解释这种现象:

当新的风口出现时,能迅速抓住机会的,往往是那些没有历史包袱的企业。相应的,当新的市场机遇出现时,能够快速适应变化的,通常是那些没有在原有赛道上投入过多的企业。

过去几年新能源汽车市场的高速增长,使得很多车企都沉浸在“销量神话”中。在市场持续火爆的时候,无论是车企还是消费者,都缺乏对市场变化的敏感度。

不过这一次,小鹏似乎是真的“急”了,也认真了。

翻开小鹏汽车的财报,“盈利”一词出现的频率持续攀升:2024年提及多次,2025年更是成为了关键词。

小鹏的“急”,是追赶者的焦虑,也是破局者的决心。

销量增长带来的不仅是营收和利润,也是新的发展方向和信心。

转型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场需要持续投入的持久战。

新能源汽车看中国,但中国的未来不能只靠“PPT造车”。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由用户投稿,经过编辑审核收录,不代表头部财经观点和立场。
证券投资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请勿添加文章的手机号码、公众号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