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世界十佳混合动力系统评价结果发布会在常州正式举行

资讯 » 智能车 2025-05-16

2025年3月27日,江苏常州 —— 由研究院主办、坤泰车辆系统(常州)股份有限公司、江苏常州经开区经济发展局联合联合主办的第三届世界十佳混合动力系统评价结果发布会暨新能源汽车混合动力技术论坛隆重举行。

本次活动聚焦混合动力系统的技术创新、产业协同与市场应用,通过权威榜单发布、前沿技术研讨、高端交流三大板块,深度解析行业趋势,挖掘具有标杆意义的技术成果。政府机构、科研院所、领军企业等多方力量,共同探讨混合动力技术在智能控制、能效提升、成本优化等领域的突破路径,为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中国方案”。

与会嘉宾合影

政企协同 双轮驱动 共筑混动技术高地

江苏常州经济开发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乔强高度肯定了坤泰车辆深耕动力传动系统领域的价值与创造,围绕常州及经开区新能源之都建设,将持续优化产业生态,强化政策支持,为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与产业链协同提供坚实保障。

江苏常州经济开发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 乔强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张文宏在致辞中认为,在全球汽车产业深度重构的历史节点,构建科学评价体系是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研究院的” 实车测试 + 主客观综合评价” 体系,不仅实现了专业技术深度与市场应用广度的有机统一,更通过世界十佳变速器评价活动,见证了中国自主品牌从技术追赶到标准引领的跨越式发展。这一创新实践深刻表明:唯有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用户价值为标尺,才能在技术迭代中培育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核心成果。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副会长 张文宏

坤泰车辆系统(常州)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戎蓓在致辞中强调,坤泰深耕混合动力技术领域,始终以“解决卡脖子难题”为使命,并已得到行业与市场的一定认可。未来公司还将与多家知名车企合作,大力发展以混动技术为核心的节能与新能源路线,加快产品市场开拓及国际化布局,努力实现中国乃至世界一流的核心零部件企业愿景。

坤泰车辆系统(常州)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戎蓓

李庆文:中国混动技术完成从 “跟随” 到 “引领” 的跨越 创新思维与国际化成未来关键突破口

研究院院长李庆文以 “混动技术的中国范式” 为主题,深入剖析中国汽车产业的转型路径与技术突破,强调混合动力技术在全球竞争中的战略价值。

李庆文指出,中国汽车产业已从 “大国” 迈向 “强国” 的阶段性特征,其核心标志是供应链体系的自主可控与技术引领性。十年前,中国汽车核心零部件依赖跨国公司,而如今,混合动力技术领域不仅实现大规模替代,更成为全球标杆,中国车企通过自主研发实现了 “三大颠覆”:一是通过插电式混合动力(PHEV)与增程式技术,打破了日系 HEV 的垄断,中国首创的技术路线首次引领世界新汽车发展;二是重构混动系统架构(如 P2+P3 双电机、多挡 DHT 等),三是推动 AI 与动力系统的深度融合。

研究院院长 李庆文

李庆文呼吁中国车企摒弃 “追赶思维”,转向 “探索思维”。他指出,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历程已证明,固守丰田油电混或德国增程式批判的旧思路,无法实现技术突破。理想、问界等品牌通过增程式技术在高端市场的成功,正是源于对传统路径的突破。未来,中国汽车需以 AI、高压化、高效能为方向,探索全球未有的技术解决方案,从 “跟随者” 转变为 “引领者”。

此外,李庆文认为中国汽车出口量虽跃居世界第一,但出口结构(产品、地域、方式)仍需优化——相比德国、日本汽车产量中,超过85%为出口,而中国仅有18%,国际化任重道远。他指出,混合动力技术因其适应性强、技术成熟,应成为中国汽车国际化的突破口,未来需以创新思维与国际化战略为双轮,将技术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为全球绿色出行贡献 “中国智慧”。

徐向阳:中国混动技术全球领先 HEV与多挡化成未来关键方向

在本次发布会上,评委会主席、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交通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徐向阳对评选结果及行业趋势进行了深入剖析,着重指出中国品牌在混动技术领域已实现从“跟随”到“引领”的重大跨越,同时也为行业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

徐向阳指出,2024年新能源汽车市场中,纯电动占比60%,插电式混合动力(PHEV)占比达40%,较2023年的30%有显著提升。从评选结果来看,本届入围的17款车型里,PHEV有10款,增程式5款,充分展现出中国品牌在这两个领域的绝对优势。中国车企通过串并联架构创新(像坤泰的P2+P3双电机、奇瑞的三挡DHT),成功突破日系技术垄断,推动混动车型市场份额持续攀升。

评委会主席、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交通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院学术委员会主任 徐向阳

针对未来发展,徐向阳提出两点关键建议:一是中国品牌要高度重视HEV技术开发,利用现有插电混动平台的技术积累,快速推出高效HEV产品,以抢占国内及海外市场;二是在技术路线上,需平衡创新与成本,例如通过碳化硅器件提升效率、优化液压控制降低能耗。他还指出,中国混动技术已具备全球竞争力,应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推动“中国方案”成为全球行业标杆,助力中国汽车产业从“规模领先”迈向“技术引领”。

蔡蔚:电驱动技术突破推动混动系统升级 高效化与智能化成核心方向

哈尔滨理工大学教授、教育部汽车电子驱动控制与系统集成工程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蔡蔚以 “新能源汽车电驱动进步与创新” 为题发表主旨演讲,深入剖析电驱动系统在混动技术中的核心作用,并披露了其团队在驱动电机技术、宽禁带功率半导体器件封装材料与工艺及智能化领域的突破性进展。

蔡蔚指出,尽管全球电动化进程加速,但 2023 年交通领域和电力系统二氧化碳排放量仍居高位,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碳排放国,需通过技术创新推动能源结构转型。他强调,电机系统(驱动电机与功率电子)是混动技术的 “心脏”,其发展呈现三大趋势:扁线绕组电机主导市场、碳化硅器件突破瓶颈、多合一集成与油冷技术引入。

在电驱动领域,蔡蔚详细介绍了其团队在电驱动领域的两项关键创新:

绕组结构优化:针对绕组扁线近电机槽口导体发热损耗增加问题,团队通过阶梯槽型设计与近槽口股线端部换位技术,使高速工况下的交流电阻降低 30%且保持直流或低速/低频电阻不增加,并通过仿真设计与实验结合,将电磁噪音较竞品大幅降低。数字孪生与 AI 协同:提出 “大模型 + 数字孪生” 开发范式,通过海量数据训练优化电机设计,缩短开发周期 30% 以上。

哈尔滨理工大学教授、教育部汽车电子驱动控制与系统集成工程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 蔡蔚

蔡蔚强调:“未来电驱动系统需从被动响应转向主动预测,通过实时数据反馈实现全生命周期管理。” 他同时呼吁中国企业抓住全球混动市场机遇,以电驱动技术为突破口推动产业升级。他指出,中国混动系统在 PHEV 与增程式领域已实现技术引领,但车企需强化 HEV 布局以应对政策退坡后的市场需求。“我们的目标不仅是技术突破,更要推动中国产品成为全球标杆。” 蔡蔚表示,团队正与中外车企和功率电子供应商合作,将开发的铜烧结材料和工艺应用于宽禁带功率器件封装和在驱车电动化产业应用,助力中国汽车品牌全球化战略。

第三届世界十佳混合动力系统评价结果正式发布

2024年12月17日,研究院正式发布第三届世界十佳混合动力系统评价结果,评委会结合客观指标、主观评价打分,经过多轮投票讨论,最终达成一致意见(排名不分先后)。

获奖混合动力系统:坤泰混动专用变速器2DHT

推荐车型:奇瑞捷途山海L7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张文宏先生(左一)向坤泰车辆系统(常州)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卞国胜先生(左二)、奇瑞捷途X70产品线经营长李玮松先生(右一)颁奖

获奖混合动力系统:一汽红旗HDU35

推荐车型:一汽红旗HS7 PHEV

研究院院长李庆文先生(图左)向一汽研发总院首席赵雪松先生(图右)颁奖

获奖混合动力系统:易三方整车智能控制技术平台

推荐车型:腾势Z9GT

评委会主席、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交通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徐向阳先生(图左)向比亚迪汽车新技术研究院易三方平台专家周彩锋先生(图右)颁奖

获奖混合动力系统:马赫电混系统

推荐车型:风行星海V9

哈尔滨理工大学教授、教育部汽车电子驱动控制与系统集成工程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蔡蔚先生(左一)向东风研发总院乘用车动力转向副总工程师余秋石先生(右一)、东风柳汽新能源动力开发首席师张志强先生(左二)颁奖

获奖混合动力系统:Aurobay E-DHT 11合1混动电驱

推荐车型:吉利银河星舰7 EM-i

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壳牌清洁交通能源联合研究中心主任帅石金先生(图左)向Aurobay极光湾项目管理总监余亮先生(图右)颁奖

获奖混合动力系统:奇瑞鲲鹏超能混动C-DM(3DHT)

推荐车型:奇瑞捷途山海T2

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研究员温旭辉女士(左一)向芜湖埃科泰克动力总成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周之光先生(右一)、奇瑞捷途X70产品线经营长李玮松先生(左二)颁奖

获奖混合动力系统:昆仑智慧增程

推荐车型:阿维塔07

哈尔滨工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教授、黑龙江省重点新能源车辆先进动力与能源实验室主任崔淑梅女士(左一)向长安汽车DCT系列项目经理、EDS3系列项目经理夏灵先生(右一)、重庆青山工业有限责任公司项目总监杨新涛先生(左二)颁奖

获奖混合动力系统:DMH超级混动系统

推荐车型:荣威iMAX8 DMH 新陆尊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交通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王书翰先生(左一)向上汽创新研究开发总院机械动力驱动总成科高级经理树向君先生(右一)颁奖

获奖混合动力系统:智能电混四驱Hi4性能版

推荐车型:魏牌全新蓝山

总经理孙浩然先生(图左)向蜂巢汽车传动研究院总成开发部总监李峰先生(图右)颁奖

获奖混合动力系统:2.0T EcoBoost®大马力E混动系统

推荐车型:蒙迪欧运动版

研究院副院长李镝锋先生(图左)向长安福特动力系统产品开发经理郭均先生(图右)颁奖

发布会上,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与坤泰车辆系统(常州)股份有限公司正式签约,拉开校企合作序幕;同时,坤泰车辆系统(常州)股份有限公司向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捐赠1台坤泰2DHT混合动力专用变速器,助力高校教学研发工作。此次签约、捐赠仪式将进一步推动行业的校企合作与发展,助力混合动力技术的创新与突破。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代表、交通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王书翰先生(左二)与坤泰车辆系统(常州)股份有限公司代表、总经理卞国胜先生(右二)正式签约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交通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徐向阳(左一)与坤泰车辆系统(常州)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戎蓓(右一)见证签约

坤泰车辆系统(常州)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戎蓓(右一)向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交通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徐向阳捐赠坤泰2DHT混合动力专用变速箱

企业技术先锋分享:多元路径下的创新实践

坤泰车辆系统(常州)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卞国胜就混合动力系统及核心电机技术作主题分享。卞国胜表示,当前中国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迅猛,混动车型年均增速达80%。坤泰自主研发的P2+P3架构混动系统,依托双电机驱动优势,为用户带来更出色的经济性与动力性体验。公司着重推进扁线电机技术迭代研发,在多平台电机开发、性能优化(如高效率、低噪音)等方面持续发力,同时依托精益成本管理体系,朝着高功率密度、高效率、高压化、高速化方向发展,实现混动电机性能卓越与成本效益的双重跨越,为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升级注入强劲动力。

坤泰车辆系统(常州)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 卞国胜

东风研发总院乘用车动力转向副总工程师余秋石详细解析了马赫电混系统的技术亮点,核心产品马赫 HD150 通过高集成化设计与智能控制策略,支持六大能量管理模式与十种工作模式,实现发动机无感运行,综合效率超 90%,并在中高速工况下展现卓越性能。余秋石强调,东风聚焦于模块化技术、高效驱动技术、NVH 优化技术及智能控制技术,未来将加强 AI 赋能与零碳燃料的应用,推动混动技术向高效、安全方向升级,并加速全球化布局,助力中国汽车品牌走向世界。

东风研发总院乘用车动力转向副总工程师 余秋石

重庆青山工业有限责任公司项目总监杨新涛介绍,青山工业通过 “快人一步、大道至简、品学兼优” 开发思路,实现电驱产品 12 个月的超快开发周期,七合一电驱总成 EDS3 中压配置功率密度达 2.88kW/kg,WLTC效率超 91.4%,并通过 AI 算法实现转子温度预测精度 8 ℃。其正在开发的低漏磁电机技术使定子成本降低 15%、重量减少 10%。重庆青山已构建覆盖 30-400kW 的全谱系新能源电驱产品平台,2024 年新能源产品收入占比达到 50%。公司计划 2026 年新增 90 万产能,通过本地化合作和产品出海,助力中国汽车品牌全球化进程。

重庆青山工业有限责任公司项目总监 杨新涛

技术前沿对话:AI 与高效能混动系统的未来路径

在论坛的圆桌讨论环节,围绕 “AI 大模型如何与混合动力系统融合发展” 及 “高效能混合动力系统如何优化” 两大核心议题,行业专家与企业代表展开深度对话,为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提供了前瞻性思考。

圆桌讨论现场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交通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王书翰指出,AI 大模型通过生成式算法可优化动力系统架构设计,将传统开发周期缩短 30% 以上。他强调,智能化技术不仅能提升系统能效,更能推动混动系统向 “自进化” 方向发展,实现动态场景下的精准控制。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交通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 王书翰

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研究员温旭辉指出,当前混动系统的高压化趋势带来新挑战,如高压脉动问题可能影响系统可靠性。她建议:“通过系统级阻尼优化与 AI 数据分析,可在降低电容成本的同时保障性能稳定。”

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研究员 温旭辉

哈尔滨工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教授、黑龙江省重点新能源车辆现金动力与能源实验室主任崔淑梅从高校视角分析 AI 的作用:“大模型在方案论证与电磁设计中展现出强大潜力,但需结合数字孪生技术实现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未来,教师与工程师需从具体实施转向战略方向把控,培养驾驭 AI 的高阶人才。”

哈尔滨工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教授、黑龙江省重点新能源车辆现金动力与能源实验室主任 崔淑梅

长安汽车DCT系列项目经理、EDS3系列项目经理夏灵分享了长安在 AI 领域的实践:“我们通过车云一体化算法,结合多传感器数据,实现了发动机与电驱系统的自适应控制。例如,AI 预测性维护技术已将系统故障率降低 25%,未来还将探索 AI 在能量管理策略中的深度应用。”

长安汽车DCT系列项目经理、EDS3系列项目经理 夏灵

东风柳汽新能源动力开发首席师张志强则结合 MPV 车型特点,提出 AI 需解决复杂场景下的载荷与路况适配问题。他表示:“海外市场的油品差异、气候条件对动力系统提出更高要求,我们正通过海量数据训练模型,实现多场景下的动态优化。”

东风柳汽新能源动力开发首席师 张志强

坤泰车辆研究院副院长徐世锋以变速箱设计为例,强调液压系统效率提升的关键作用:“通过精准控制油液流量与压力,我们将变速箱效率提升 1%,整车能耗降低 0.5%。未来需在多挡化与单挡化之间找到成本与性能的平衡点。”

坤泰车辆研究院副院长 徐世锋

圆桌讨论形成共识:AI 大模型将重塑混动系统的开发逻辑,从被动响应转向主动预测;高效能技术需在材料创新、结构优化与智能控制协同发力。正如温旭辉所言:“中国混动技术已从‘跟随’转向‘引领’,下一步需以全球视野构建技术标准,让中国方案定义行业未来。”

双碳战略驱动混动技术革新 中国以“技术+生态”双轮引领全球汽车产业升级

展望未来,随着 “双碳” 目标推进及技术成熟,混合动力汽车将迎来黄金发展期。2024 年混动车型占新能源市场近 50%,2025 年有望突破 50% 份额。中国品牌需以 AI、氢能源、固态电池为突破口,构建 “技术 + 生态” 双轮驱动模式,推动产业从 “规模扩张” 转向 “价值创造”。正如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张文宏所言:“混动技术的终极目标,是让每一滴燃油、每一度电都发挥最大价值,为全球用户提供可持续的出行体验。”第三届世界十佳混合动力系统评价结果发布会通过权威评选与深度研讨,为行业树立技术标杆,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迈向更高台阶。

第三届世界十佳混合动力系统评价实车测试现场

第三届世界十佳混合动力系统评价结果发布会暨技术论坛的成功举办,不仅是中国汽车产业技术突破的里程碑,更是全球混动技术创新的新起点。在政策支持、企业创新与产学研协同的共同推动下,中国正以 “探索思维” 与 “引领姿态”,为全球汽车工业转型贡献智慧与力量。

第四届世界十佳混合动力系统评价正式启动

第四届世界十佳混合动力系统评价活动已正式启动,行业创新征程再出发,期待2025年汽车产业创新混动系统挑战世界十佳!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由用户投稿,经过编辑审核收录,不代表头部财经观点和立场。
证券投资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请勿添加文章的手机号码、公众号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