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0日,蚂蚁集团发布的《2024年可持续发展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引发关注。从报告内容看,蚂蚁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在实施三年后,进行了整体刷新,AI是一大关键词,聚焦场景包括医疗服务、理财服务等。
技术始终是蚂蚁战略的底色,《报告》显示,蚂蚁2024年科研投入高达234.5亿元,连续三年研发投入占比超营收10%,巨额资金持续注入AI领域,深度融入金融、医疗等场景,超1.3亿用户已从中受益,进化的蚂蚁AI究竟有何不同?哪些亮点值得关注?
图说:蚂蚁集团ESG可持续发展战略
AI进化“接地气”
自2023年提出AI First战略以来,蚂蚁持续发力大模型场景应用,曾提出“希望让AI像扫码支付一样走进生活”。
进化至今,蚂蚁AI一大特点是“接地气”。《报告》显示,蚂蚁的三大AI管家已服务超1.3亿用户,43%来自三线及以下城市。场景层面,AI不仅仅体现在打车、买咖啡、订车票等日常生活中,还在医疗、金融等更专业的行业和场景发挥作用。
就在近几日,蚂蚁AI在这两大领域再传新消息。
医疗场景中,蚂蚁集团发布AI健康应用“AQ”,与通用AI相比,其不仅会答,还会追问,通过提问引导用户回答、提供必要准确的信息,让患者体验到与真人医生问诊相似的互动过程,获得基于自身全面情况更准确的回答。除此之外,“AQ”还可提供健康科普、就诊咨询、报告解读、健康档案等上百项AI功能。
另外,在不久前,蚂蚁旗下AI理财助理“蚂小财”也有新进展,在蚂蚁集团自研大模型的基础上,新增接入推理大模型,并对其进行金融领域的模型增强。与此前不同的是,其实现了从产品功能、沟通表达到交互体验的升级,在理财专业力、严谨性和逻辑推理上超越通用大模型。
理财不懂问一问AI,正在成为趋势。投资者使用理财AI时,最大的三个需求是行情解读、基金分析和配置方法。
记者体验发现,新版“蚂小财”新增了盯盘、诊基功能。“盯盘”功能能提炼出与用户持仓基金相关的国内外大事,详细解读并提示基金净值波动风险。“诊基”功能可围绕全市场基金进行深度分析或对比,从产品表现、行业特点、用户持仓等角度出发,提供全面且有针对性的解析与风险提示,方便用户快速、清楚地了解基金产品信息。
据介绍,在蚂蚁财富App内,“蚂小财”还首次实现了“哪里不会按哪里”的体验,用户长按页面就可唤起“蚂小财”作解答。这一交互方式,也让专业理财服务再一次降低了门槛。数据显示,在“蚂小财”的服务人群中,45%来自三线及以下城市。
素喜智研高级研究员苏筱芮评价,此前,凭借支付等金融领域的各类数据、资源积累,蚂蚁已在金融、医疗等垂直场景建立起较强的市场竞争能力,而AI时代的到来,则促使AI与这些垂直场景进行结合,借助此前积累加大机器学习与落地应用,从而进一步巩固其市场竞争力。
科研投入创新高
AI时代到来,不仅要有场景,技术仍是根基。
从“扫码付”“刷脸付”到2024年推出“碰一下”付款,蚂蚁每一次创新支付手段的背后,技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报告》显示,2024年,蚂蚁的科研投入再创历史新高,达到234.5亿元。
回顾前两年,2022年、2023年蚂蚁科研投入分别为204.6亿元、211.9亿元,这已经是蚂蚁连续三年研发投入超过营收的10%。
超百亿的技术研发,钱都花哪儿了?
根据《报告》,蚂蚁持续投入人工智能和数据要素等技术,一方面,探索人工智能上限,基于大规模业务场景的需求,蚂蚁持续布局并推进大模型、强化学习、智能体、知识图谱、运筹优化、图学习与可信AI等技术的发展,构建全面的智能技术体系。
同时,蚂蚁持续探索具身智能、可穿戴设备、自动驾驶等人机交互技术,推动智能系统更自然地感知环境、理解需求、协同行动,拓展智能服务边界。
另一方面,蚂蚁也在加快密态计算、可信执行环境和分布式系统能力建设,推动数据在安全状态下实现高效处理与自由流通,为多方协同和释放数据要素价值提供坚实的技术底座。
众所周知,技术攻坚需要一流人才。2024年,蚂蚁正式推出了“Plan A”AI人才专项,面向全球一流高校招募顶尖AI研究人员。
联储证券研究院副院长沈夏宜指出,可以看到,蚂蚁研发在AI、区块链、数据要素等部门进行了重点投入,近年来更是在大模型、隐私计算、具身智能等新兴领域展开布局,这些投入期比较长,当然也承担着一定的风险,但随着其与产业的契合度不断深入,将厚积而薄发,有望产生巨大的产业价值。
探索AI伦理建设
2024年,蚂蚁集团提出了“AI优先、支付宝双飞轮和加速全球化”三大新业务战略。可以预测的是,针对后续技术投入和AI探索,蚂蚁还将继续加码。
谈及蚂蚁未来AI拓展方向,沈夏宜认为,蚂蚁想让AI像扫码一样走入生活,还需要解决“最后一米”的应用生态。
首先要在技术层面实现突破,可尝试通过多模态传感器融合等技术,实现“碰一碰”等自动交易而非主动触发式交易,过程中自然就需要实现大模型的单次能耗等指标大幅度下降,还要避免有可能出现的数据安全漏洞,做好风险预警和风险诊断。
其次,从技术进步的碎片化实现到场景落地的综合实现,需要在智能服务、医疗健康、金融支付等领域广泛推广更易于执行的场景,以促进相关领域的快速适配。
“当然过程中也要注意平衡技术投入与商业价值乃至社会发展的综合平衡,应通过行业赋能、监管优化、客户培养等多方面的努力,将技术进一步落实到改变生活的综合生态目标中。”沈夏宜说。
苏筱芮则称,让AI像扫码支付一样走进生活,还面临一些难题,一方面是如何激发用户主动使用AI,与用户之间建立良好的交互与沟通;另外是,目前AI工具更像助理类的角色,如何发挥更深层次的作用、使得其更懂用户还有待后续进一步迭代。从前述层面看,蚂蚁还需要在加大用户投教、科普的同时,根据现有用户的使用体验及反馈,持续打造细分场景解决能力,不断升级AI交互功能。
AI带来普惠服务的新可能,也带来了风险和挑战,蚂蚁集团董事长井贤栋、CEO韩歆毅在致辞中表示,开源开放和伦理责任尤为重要。据介绍,蚂蚁已经成立科技伦理委员会,联合行业顶尖专家共同探索AI伦理建设,确保将“向善”的基因融入技术研发的全链路,让每一行代码都负责任。
记者 刘四红
相关文章
2025-07-0111阅读
2025-07-0111阅读
2025-07-0111阅读
2025-07-0111阅读
2025-07-0111阅读
2025-07-0111阅读
2025-07-0111阅读
2025-07-0111阅读
2025-07-0111阅读
2025-07-0111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