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增强现实(AR)技术领域,一场关于材料创新的革命正在悄然进行。近年来,AR眼镜制造商与碳化硅(SiC)企业的合作日益紧密,众多行业巨头纷纷公布合作进展,这一趋势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奥秘?西湖大学与慕德微纳的最新研究成果为我们揭示了答案。
近日,这两家机构联合发布了一篇题为《电子设备散热新突破:高导热透明辐射散热器》的论文,介绍了一种革命性的智能眼镜光学镜片设计。该镜片采用碳化硅材料,旨在实现高效的热管理,成功将微型投影装置(智能眼镜中的关键发热元件)的表面温度从54.3°C大幅降低到29.1°C。
这项创新设计包含两大核心组件:一是具备卓越导热性能的碳化硅光学镜片;二是SiO2/TiO2/ITO多层结构。尤为引人注目的是,这种新型散热器仅需沉积一层微米级的薄膜,无需任何外部组件便能实现显著的散热效果,被视为可穿戴设备热管理领域的潜力解决方案。
随着AR/VR技术的快速发展,设备的功率不断提升,体积却日益缩小,这导致发热问题愈发严峻。在使用过程中,集中发热区域的温度可能飙升至60°C以上,不仅影响电池续航能力,还可能给用户带来不适甚至潜在伤害。因此,高效冷却成为AR/VR产品开发的关键。
传统的电子设备冷却方法主要包括热传导和热对流。热传导通过高导热材料将热量传递至冷却端,常见于CPU和LED照明中;热对流则利用流体运动进行传热,可以是自然冷却或主动式冷却。然而,这些方法往往需要额外的冷却系统或散热面积,对电池续航和设备小型化构成挑战。
相比之下,辐射冷却作为一种常被忽视但至关重要的冷却方式,其工作原理是将设备发射的电磁波波长调整至与“大气窗口”相对应的波段,使热量能够穿透地球大气层,散失到接近绝对零度的外太空中。这种方法无需额外电能,也不会产生废热,广泛应用于建筑、车辆、纺织品、太阳能电池及可穿戴设备的热管理。
慕德微纳团队正是利用了这一原理,提出了一种基于碳化硅光学镜片的辐射冷却方案。鉴于光学镜片占据AR眼镜表面积的绝大部分,团队通过高热导率材料将热量传递至整个镜片表面,并在镜片上设计了多层结构,既满足镜片透过率的要求,又增强了冷却能力。
具体来说,他们采用了山西烁科晶体提供的半绝缘4H-SiC作为镜片材料,并利用溅射系统和电子束蒸发系统沉积了ITO、SiO2和TiO2薄膜。这些薄膜的巧妙结合,克服了4H-SiC半透明性的挑战,同时优化了红外吸收性能。
实验结果显示,这款碳化硅镜片在可见光谱中实现了0.9的平均透射率,在大气窗口实现了0.8的平均发射率。当与微型投影仪集成时,微型LED投影仪的峰值温度降低了15.4°C,数字光处理(DLP)投影仪的峰值温度也显著降低。这一成果不仅证明了该方法在冷却AR眼镜方面的有效性,也为其在VR眼镜、智能手机屏幕、太阳能电池封装等领域的应用提供了可能。
相关文章
2025-07-036阅读
2025-07-036阅读
2025-07-036阅读
2025-07-036阅读
2025-07-036阅读
2025-07-036阅读
2025-07-036阅读
2025-07-036阅读
2025-07-036阅读
2025-07-036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