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情绪经济”升温 解锁消费新密码

资讯 » 新零售 2025-07-04

6月,抖音《2025年轻人情绪消费趋势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6成消费者更重视精神消费,9成消费者更愿意为情绪溢价付费,2025年中国“情绪消费”市场规模有望突破2万亿元……情绪价值成为消费新刚需的当下,黑龙江正悄然掀起一场“情绪经济”的热潮,也展现出消费升级趋势。

龙江大地的治愈方程式

哈尔滨井街胡同一家宠咖的雪狐“豆包”近日成为网络焦点。2024年,店主于女士敏锐捕捉到黑龙江冰雪旅游热潮中游客对冰城狐狸的喜爱,将这只白毛雪狐引入店内作为特色“店员”。“凭借温顺亲人的性格,豆包可与顾客亲密互动,为我们小店吸引了超高人气,单日最高接待超百位顾客,不少游客直呼‘不虚此行’。”

豆包和它的伙伴“营业”中

除了这位“颜值担当”,店内的小狗、猫咪等宠物“店员”同样热情好客,让不少顾客慕名而来、多次回访。于女士告诉记者,许多承受学业、工作压力的顾客,不愿倾诉时便会选择来宠咖。他们抱着心仪的小动物,静享一下午时光。在她看来,宠物之所以能成为人们心灵的抚慰者,在于其能填补都市人内心的空缺——无论是因条件限制无法养宠,还是异地求学工作的孤独,这些毛茸茸的伙伴都能给予温暖陪伴,带来治愈力量。

记者在《报告》了解到,2024年中国城镇犬猫消费市场规模突破3000亿元,同比增长约7.5%。而中国文旅IP市场规模在同年也达到了4314亿元,同比增长15.5%。

在黑龙江,冰雪大世界的梦幻冰雕,以极致美学点燃游客的欢乐情绪。牡丹江深挖非遗底蕴,伊春依托森林秘境,各地文旅项目以差异化场景满足多元情感需求。这些充满温度的体验,如同精密方程式,精准计算着当代人对心灵慰藉的渴望,让“情绪经济”成为龙江文旅破圈的新密码。

跨越代际的心灵疗愈

从“治愈消费”到“情绪买单”,一场跨越代际的消费变革正在悄然上演。60岁的重庆阿姨张丽华原本只为游览哈尔滨太阳岛风景区,却在老道外的中华巴洛克街区、松花江畔的俄式餐厅,收获了一场情绪治愈之旅。“以前觉得‘情绪消费’是年轻人瞎折腾,现在懂了,有些快乐,确实需要别人帮你搭个台子。”张阿姨说,冰城哈尔滨以独特的城市风情搭建起“情绪舞台”,让不同年龄层的消费者都能找到共鸣——年轻人在此猎奇打卡,中老年人则重拾往昔记忆。

造型可爱的香薰

解压神器为精神“充电”、治愈好物给心灵来场SPA、脑洞装备对抗生活的疲倦、新奇产品成为新晋“社交货币”……看似抽象的、少见的、没用的新奇好物却为年轻人提供了一种最小单位的情绪价值,成为更适合当代年轻人体质的“精神快充”。

李小爱的怀旧小物件

年轻的“情绪消费”达人李小爱会定期购买香薰盲盒、娃娃扭蛋,醉心非遗手工制作,收藏承载童年记忆的小物件,这些都是她对抗工作压力、排解孤独的“心灵解药”。对她而言,消费的不仅是商品,更是背后的情怀与情绪价值。

消费场景的营造,更是点燃情绪消费的关键火种。李小爱坦言:“精心陈列玩具的创意小店、充满艺术气息的文创空间,都能瞬间激发我的消费冲动。”这些空间以美学设计与情感共鸣为纽带,将商品升华为治愈心灵的载体,让消费者甘愿为情绪买单,在消费中完成一场自我疗愈。

寻找心灵与钱包的平衡之道

近年来,位于哈尔滨市南岗区的一家心灵驿站成为众多人寻求情绪出口的“避风港”。这家主营情绪调节、职场压力调节以及人际关系疏导的小店,见证着社会“情绪消费”浪潮的兴起。

心灵驿站一角

“每天来咨询的人络绎不绝,不同年龄段面临的情绪困扰截然不同。”在心灵驿站咨询师舒心看来,13至22岁的青少年群体,大多因与同学、老师和父母之间复杂的关系而陷入焦虑紧张的情绪漩涡;22岁至45岁的成年人,则更多地被职场竞争和情感纠葛所困扰;而45岁至60岁的中老年人,家庭关系的处理、身体亚健康或疾病带来的担忧,成为了情绪问题的导火索。

“令人欣慰的是,小店客流持续上升,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主动寻求专业帮助。大家越来越重视情绪对自己和家人的影响,开始主动迈出寻求帮助的这一步,这是个好现象。”舒心表示,希望政府、行业协会等相关部门能搭建展示平台,让更多人了解并掌握自我调节的方法,以轻松愉悦的心态投入工作和生活。

黑龙江省心理及解压相关企业数据统计(数据由企查查提供)

记者在企查查数据了解到,截至目前,黑龙江情绪、心灵驿站、解压相关企业自2024年起注册量增势明显,同比增长220%;黑龙江心理咨询相关现存企业达3757家,主要分布在哈尔滨、大庆、齐齐哈尔等市;黑龙江省密室、剧本杀相关现存企业达657家,从注册量来看,2019年起,黑龙江相关企业年注册量快速增长,2021年注册量达317家,为近十年注册量峰值,今年上半年注册量达66家,同比增长53.49%。这些数据表明,黑龙江在心理健康服务与休闲娱乐领域的市场需求持续释放,相关产业发展势头强劲。

“情绪消费与普通消费有着本质区别。”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张伯涵指出,普通消费注重性价比,而情绪消费更强调情感价值和心理满足。这种新兴消费模式正深刻影响着市场,但过度消费可能带来经济和心理双重压力。

如何避免盲目“情绪消费”?张伯涵分享了实用方法,网购时设置24小时冷静期,线下购物给自己10分钟思考时间;通过预算分配,将每月收入划分为必要开支、储蓄和情绪消费三部分;还可尝试运动、社群活动、手工DIY等非消费方式,实现“情绪健康”与“财务健康”的双赢。

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情绪消费的兴起体现了人们对心理健康的重视。但如何在满足情感需求的同时保持理性消费,依然是值得每个人深思的课题。

记者 王阳阳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由用户投稿,经过编辑审核收录,不代表头部财经观点和立场。
证券投资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请勿添加文章的手机号码、公众号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