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双缝干涉实验为啥让人后背发凉?观测竟能影响过去!

资讯 » 科技探索 2025-07-04

咱今天来聊聊电子双缝干涉实验,这实验可太有名了,简直是人类科学史上的 “网红” 实验,不过,它可不是靠颜值出圈,而是实验过程和结果都特别反直觉,甚至让科学家们都感到一阵 “寒意”,完全颠覆了我们以往的世界观。

这个实验的准备工作可不简单。你瞧,实验需要电子枪、带双缝的挡板,还有接收电子的屏幕,就这三样东西,看着挺简单,可实际操作起来,那难度简直了。先说发射电子这事儿,要稳定有效地发射电子,尤其是单个电子,这可太难操控了。你想啊,电子虽然容易获取,通电灯丝发热就能释放电子,然后在电场里加速形成电子束,听着好像一个灯泡就能搞定,但实验需要的是稳定、可控的电子,特别是要单电子的时候,更是难上加难。而且电子带负电,大量电子聚在一起会有斥力,容易发散,导致穿过狭缝的电子数量不够。所以得用磁场约束电子束,让它们沿着固定方向飞行,好在现在技术成熟了,可在一百年前,这要求可不低。

再说说挡板上的狭缝,那制造难度也非常高。狭缝宽度必须得小,还得和电子尺寸匹配,不然电子穿过狭缝后很难发生干涉现象,就算有干涉,也不明显,根本察觉不到。而且两条狭缝之间的距离也有精确要求,得同时满足这两点,简直是难如登天。为啥这么难呢?因为狭缝宽度得和电子波长相当,才会有明显干涉现象,而电子波长特别短,只有纳米级别,总不能用刀子在挡板上划条缝吧,那肯定不行。不过科学家们聪明啊,他们利用金属单晶体中原子之间的间隙当狭缝,这办法是不是很绝?不用刻意制造,狭缝本来就有。第一个用这方法完成实验的是戴维逊,他发射低能电子束,垂直射向镍单晶体,镍单晶体原子间距大约 0.2 纳米,和原子尺度差不多,电子穿过狭缝后就产生了干涉现象。

接收电子的屏幕也有讲究,这可是关乎实验结果的最后一步,要是没做好,前面的努力就全白费了。有人可能会想到电视机显像管,可那根本不行,电子波长太短,电视机荧光屏里物质颗粒尺度太大,根本识别不了电子的波谷和波峰。那咋办呢?有两种办法,一种是把荧光屏上物质颗粒变小,让颗粒尺度和电子波长尺度相当;另一种是电流法,利用法拉第筒原理,用很细的阳极吸引不同位置的电子,通过灵敏电流计反映度数,再用数学公式计算还原波谷和波峰位置,虽然复杂,但可行。

还有个关键问题,就是得尽可能屏蔽周围环境对实验的干扰。实验主角是电子,电子是基本粒子,特别小,周围环境一点小动静都会影响它,像无处不在的辐射、中微子啥的。怎么排除干扰呢?首先得保证实验装置真空度,用真空泵抽真空;其次得利用电场和磁场屏蔽微观粒子和辐射。

解决了这些问题,终于能开始实验了。有人可能好奇,这实验能不能录像呢?遗憾的是,科学家们也想录像,这样能让大家更直观了解实验,但做不到。为啥呢?因为要录像就得有大量光线照射,可可见光照射到电子,通常不会反射,不会有光线到我们眼睛里,我们看不到,而且还会影响电子运动轨迹。不过可以通过荧光屏和电流计,用数学方式分析电子干涉条纹,再根据条纹绘制电子运动轨迹。

实验开始后,科学家们先做了最普通的版本,发射一束电子,不停地朝着挡板发射,结果屏幕上出现了多条干涉条纹,这可让科学家们困惑了。按道理说,电子是实实在在的实体粒子,像玻璃球一样,不可能有波动性,穿过双缝后不该有干涉现象,屏幕上应该是两条条纹,和挡板上双缝对应才对。科学家们就想,是不是发射电子太多,多个电子穿过双缝后互相干扰,才产生了干涉条纹呢?于是他们升级了实验,做单电子双缝干涉实验,一次只发射一个电子,等电子穿过双缝后,再发射第二个。他们心想,这样总不会有干涉条纹了吧?可结果让人大吃一惊,一开始确实没有干涉条纹,但随着发射电子越来越多,干涉条纹慢慢呈现出来了。这太不可思议了,科学界都 “炸锅” 了。因为这说明单个电子穿过狭缝后,也发生了干涉现象,可单个电子和谁干涉呢?排除所有干扰后,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单个电子同时穿过两条狭缝,自己和自己发生了干涉!科学家们的世界观瞬间崩塌,单个电子怎么可能同时穿过两条狭缝呢?他们想弄清楚,就在挡板附近安装了监控探测器,当然不是咱们日常用的摄像头,而是线圈。电子穿过线圈时,会产生感应电流,通过观察电流表指针变化,就能知道电子穿过了哪条狭缝。结果更神奇了,当科学家们观测时,干涉条纹竟然消失了;把线圈取出来,干涉条纹又出现了。反复实验,结果都一样,电子就好像知道科学家在观测它,一观测,它就乖乖穿过某一条狭缝,干涉条纹消失;不观测,它就同时穿过两条狭缝,干涉条纹重现,这个版本也叫 “单电子双缝干涉延迟实验”。

后来还有量子擦除实验,第二个版本的延迟实验让整个物理学界都陷入恐慌,于是就有了这个新实验。这个实验结果意味着统治宏观世界的因果律被彻底颠覆了,在量子世界里,很可能根本不存在因果关系,一切都是不确定的,结果甚至可能影响原因。

对于电子双缝干涉实验的诡异现象,物理学界有很多解释,其中以波尔为首的 “哥本哈根学派” 的诠释最受关注,也是当今科学家的主流观点。哥本哈根学派认为,微观世界里的粒子,不光是光子,像电子、质子、中子等,都具有波粒二象性。概率波诠释认为,我们只能知道微观粒子在某个位置出现的概率,没办法确定它的具体位置,只有通过观测,观测会让微观粒子的波函数 “坍缩”,随机坍缩到某个具体位置。这种概率波和不确定性的诠释,让爱因斯坦和薛定谔这些 “决定论” 支持者接受不了,爱因斯坦坚信 “上帝不会掷骰子”,他觉得量子世界诡异现象背后,肯定有没被发现的 “隐变量”,一旦找到,就能准确描述量子世界的行为。

电子双缝干涉实验的结果,真的让人感到震撼,它揭示了量子世界和我们熟悉的宏观世界完全不一样的运行规则。这也让我们明白,科学的探索之路还长得很,还有太多未知等着我们去发现。大家要是觉得这实验有意思,别忘了给我点个赞,关注我,以后还有更多有趣的科学知识分享给大家,祝大家都能在科学的海洋里找到乐趣,说不定哪天,你也能为解开科学谜题出一份力呢,让我们一起期待更多科学奇迹的发生!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由用户投稿,经过编辑审核收录,不代表头部财经观点和立场。
证券投资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请勿添加文章的手机号码、公众号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