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手搓”到组建生产线,人形机器人的订单烦恼解决了|预见AI+

资讯 » 科技探索 2025-07-04

走进数字华夏(深圳)科技有限公司,迎面打招呼的,是一位四肢修长的全身红色人形机器人“夏澜”,她时而眨眼、时而微笑,表情非常丰富,甚至脸部的皮肤温润而富有光泽。“她”就是由数字华夏打造的一款仿真人形机器人。

打造一个颇具辨识度的仿真人脸,成为华夏数字区别于其他人形机器人企业的一个显著特点,“她们”可识别用户的语气、表情、眼神等多维度信息,实时调整互动策略,有着更具人性化的服务体验,因而快速吸引市场关注,目前已经在银行、电网的政务大厅、商用服务和展馆“上岗”。

“我们今年在手‘星行侠’订单超过500台,相比订单我们更关注的是交付。”数字华夏公共关系与政府事务部总经理吴为说,公司目前正在筹建生产线,推动人形机器人由过去的“手搓”到工厂标准化生产。

让智能交互更“温情”

“仿生脸部要有亲和感,才能符合大多数人的审美,而且真实可触,所以‘夏澜’的脸部设计我们下足了功,甚至用雕刻的技术刻画出了逼真的纹理。”吴为介绍,这款机器人可以模仿人类绝大部分表情,使得每一次交互更有温度。

这背后,是精密仿生技术的人形机器人上的应用。例如,其面部搭载29个主动自由度,能够实现面部和颈部的精准表情表达。

同时,还通过内置高清摄像头和麦克风阵列,能够实现精准的人脸追踪、唇形检测、声源定位,进行多轮语音对话。因此,“夏澜”可以大大方方出现在展厅,与观众展开讲解、引导。

其实算下来,打造一个仿生人脸成本并不低。比如说,一张脸皮目前的成本就在3万元左右;仅仅是一个仿真头,价格就高达数十万元。不过,随着未来量产,价格会大幅度下降。

“光这个脸部就7到10层材料。”吴为解释说,通过高强度仿生材料,可以在保持结构稳定性的同时确保了面部触感的自然柔软。

为何花如此大的精力造一张脸?吴为说,如果仿真头做得不够精细,拿出来是非常吓人的,而一个高度仿真的脸,会吸引很多客户主动来交流,非常适合交互场景。

为了更逼真,华夏数字的机器人接下来从“手臂”上还可以看到毛细血管、青筋,隐约还有红透的皮肤。背后是利用电机、连杆、线控等技术,尽可能让皮肤更自然。

“和人越像,就越不会让人害怕,而是有亲近感,有温度。”吴为说,仿真头是未来趋势,机器人需要与人交流,显然拥有一张人脸更适合交互。

服务头部客户、成为头部企业

人形机器人应用还在不断拓展边界,做什么与不做什么,极其考验一家企业的“定力”。

机器人进车间、进家庭成为焦点话题,但在华夏数字看来,这些都不是公司的主攻方向。

吴为解释,工业场景容错率较低,而且试验周期较长失败率高,初创公司很难生存下去。目前来看,人形机器人进车间基本还处于实训阶段,即便是拥有整车工厂的马斯克,当前仍处于探索阶段。

与此同时,工厂场景中,一些固定动作、负载性高的动作,工业机器人已经可以熟练完成,需要人形机器人的空间可能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大。“比如说,如果算法不是特别精确,插孔插坏了,是不是会给工厂造成损失?”

进家庭在短期内也存在一定挑战。华夏数字曾研究过,每一个家庭户型都不一样,摆放也比较复杂,机器人在家庭的适配性比较低,而一些小户型家庭,还不时有猫狗活动,这给机器人工作带来一定困扰。

如果机器人进入家庭,也首先是在别墅等大户型,但对这些用户来说,其需要代替的主要工作是洗衣做饭打扫卫生,但这每一项工作对当下的人形机器人都有一定困难,或者就是有洗衣机、扫地机器人等替代品。

高校也会采购一部分用于研究,但这部分采购数量少,频次低,华夏数字更关注商业市场的开拓。目前,华夏数字聚焦于展厅讲解、接待引导、智慧康养等应用场景,好处是,这些展厅,格局一目了然,便于机器人活动。

但并不意味着这些场景没有壁垒。机器人需要完成部分功能,比如帮助比如在银行展厅,客户递身份证过来,机器人去接还差3厘米。这时候问题来了:是让机器人往前走一步,还是手伸长一点?接的力度有多大,会不会捏坏?等等,这背后有诸多规避动作。

即便进展厅,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同样是在银行展厅,要先梳理大堂经理日常工作,机器人入场后,每一阶段先完成其中一部分工作,“比如前3个月先做第一二项,中间三个月完成第三四项,后三个月完成五六项,逐步完成整个能力”。

而在不同的场景,如银行展厅和前台导客能力要求也不同,比如在银行展厅,机器人可以识别出来你是谁,上一次业务还没办理好,这一次是否需要继续等,存在不小的应用差别。

目前,华夏数字的客户群体包括ICT厂商、头部银行、电网企业和国央企等一批高价值客户。“你只有服务头部客户,才能成为真正的头部企业。真正的行业壁垒,是你的客户和数据。”能否真正了解客户,实现场景闭环,真的是千差万别。

吴为希望,进入展厅的是一个能导引导购的机器人,而不是还需要人去遥控它。

组建工厂流水线生产机器人

凭借对用户的洞察,华夏数字收获了源源不断的订单,但却是一个“甜蜜的烦恼”。

对华夏数字来说,目前在手订单超500台,现阶段亟待解决的,不是缺订单,而是量产能力——如果靠“手搓”,卖的越多,越不成熟,麻烦会越大。

吴为解释,如果一个月生产几十台,靠人工组装的“手搓”方式问题不大,但如果产能超过100台,就是启动工厂流水线生产,还要组建专门工厂团队。

把机器人从实验室推向工程化量产,中间还有很多看不见的“鸿沟”,首先自己要有生产经验,还要完成中试,如果仅仅是靠自己学习,经验来得还是太慢。

“人工组装存在一定良品率问题,比如让机器人走3到4小时,但即便是同一个算法,也会因为零部件的公差产生差异,有的机器人走着走着摔了,而有了工厂,生产标准会更统一。”吴为说,通过工厂生产,会形成符合出厂的严格标准,走完全部测试验证,比如机器人至少要在耗尽两块满电电池情况下,走路不摔跤,才能符合基本的出厂要求。

在规模化量产后,除了考验团队产业化能力,还需要铺设一套完善的经销、售后体系,“1000台不是开一个发布会就能卖出去,需要提前构建整套经销商体系”。

在成立的一年多时间里,华夏数字还费尽心思培育一整套供应商体系。目前来看,人形机器人供应商特别繁多,仅仅一级零部件就有数百个,而且按照“一主多辅”的供应格局,即一家主供应商、多个备用供应商,需要管理一个数量庞大的供应链体系。

吴为也明显感受到,珠三角供应链体系也开始“热起来”。过去华夏数字的供应链大部分集中在长三角,而今年开始70%的零部件已经在珠三角找到合格的供应商,公司计划在长三角和珠三角同时布局生产。

“其实有1/3的供应体系需要培育,包括派工程师去现场交流指导。”吴为举例说,人形机器人对电池能量密度要求比较高,当电池降到只剩20%时,可能就停止工作,甚至立马瘫软在地。

为此华夏数字又给人形机器人星行侠加了“风火轮”,它可以给本体供电,总续航长达10小时以上。

“当下我们的量还不大,很多供应商其实是亏本陪跑,他们对人形机器人的未来都非常看好。”吴为说,随着珠三角很多制造业“企二代”接班,他们思维更活跃,更容易接受新兴事物。

采写:南方+记者 郜小平

海报设计:吴颖岚 谭唯

调研团队:郜小平 葛政涵 杨晓雯 徐俊通 刘倬彤 向远辉 叶子青

统筹:程鹏 马华 杨晓雯

策划:陈韩晖 刘光金 赵兵辉

出品:南方产业智库 广东省省情调查研究中心

郜小平;吴颖岚;谭唯

南方产业智库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由用户投稿,经过编辑审核收录,不代表头部财经观点和立场。
证券投资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请勿添加文章的手机号码、公众号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