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我们成为发达国家,其实并不远

资讯 » 新零售 2025-07-04

总有一天,14亿国人也能够过上美国人那样的消费生活,听起来这像是天方夜谭,但实际上近在咫尺。

对我们来说,曾经有许多事情都是“天方夜谭”。

譬如,1930年代出生的人到今天,也很难完全想象并理解现在人们的生活。就像我婆婆一样,这位1936年出生的人,经历过战火、饿肚子、吃大锅饭,几十年来都很难吃上肉,但今天,她可以每天吃上肉,用上电和干净的水。

对他们那个年代的人来说,今天的一切生活都是天方夜谭。

当梦想照亮现实,这一切都要源自于引入市场经济。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有超过8亿国人摆脱了贫困,而我国的中产也从过去的几乎没有,扩大到今天的约4亿人口,祖祖辈辈生活在农村的人们有幸搬进城市,数以千万计的人成为家里第一个上大学的人。

这些曾经看起来都遥不可及,但在今天,都是那样唾手可得。

引入市场经济初期,我国人均GDP还不到200美元,是世界银行标准里极度贫困的经济体;但到了今天,我国人均GDP已经来到1.34万美元,距离世界银行标准下的高等收入群体,也仅仅只有一步之遥。

按照发达国家人均GDP2万美元的门槛来看,我国也只相差几千美元,遥远吗?和引入市场经济之前相比,还真不遥远。

按照经济学家李稻葵的观点,我国在2035年,就能够稳步进入发达国家的行列。

李稻葵的预测,是基于我国人均GDP年均增速4%-5%,到2035年人均GDP就可达2万美元,这还是相对保守的预测。

如果乐观一点预测,假设人民币升值至6.0及经济增速提升,到2028年我国人均GDP就可以达到2.12万美元,迈入初等发达国家行列。

横向对比来看,目前韩国日本的人均GDP都在3万美元以上,和他们相比有一定的差距;但如果和希腊这样的发达国家相比,其实也仅仅只有几千美元的差距。

几千美元的差距,以我们过去几十年的发展历史来看,其实并不高;毕竟从一百多美元到今天一万多美元,我们也不过只用了几十年的时间。

客观来说,当前的压力是有的,增长和过去相比,已经放缓了,我们也迈向了高质量发展,但引入市场经济到今天,红利其实还依然存在,只要我们发挥得好,还是有很多人能够有机会看到我们迈入发达国家的门槛。

眼下来看,泡沫终究是会破的,而破了之后,未必就不会更好。

2008年11月,当时的4万亿计划救了全世界。因为这个刺激计划,当时我国几乎是唯一进口额超过出口的国家。

在这几十年的发展历程中,我们也遇到过困难,2008年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但我们仍然走出来了。

到今天,我们的房地产到了下行,很多人恐慌、惶恐、惴惴不安,但实际上呢?这仍然是市场的力量。

一开始房价可能会过高,但没有关系,只要人口到了临界点,供大于求的时候,市场的力量就会驱动房价下降。今天部分人的资产和开发商乃至银行会受到影响,但已经建好的房子不会消失,等到五年、十年之后,更多的普通人也有机会买入合适的房子,拥有更好的居住体验。

从这个意义上看,房地产不是拖累因素,而是助推我们迈入发达国家的积极因素,更好的居住体验,更低的房价,从来都是好事。

对很多人来说,这是一辈子只有一次的机会。

我国拥有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经济增长史,世界上没有哪个经济体能够像我们这样,只用了30年时间就把人均GDP从300美元提高到了10000美元。

而今后,我们也能够理所当然的延续这份奇迹。

为什么我们要成为发达国家?

答案其实很简单。因为人人都想过上更好的生活,而今天,已经有一部分人过得比美国人更好,但如果要让14亿人口都过上这样的生活,达到第一世界的标准,今后10年至关重要。

如何才能够成为发达国家呢?

按照经济学家的观点,经济增长来自人口和生产力。但更通俗地说,如果经济要增长,宏观上就是GDP得超过前一年,而微观上就是必须有人花得比挣得多。

借助信贷,一个人、一个企业的支出就有机会超过收入,所以借贷是一个经济体经济增长很重要的部分。

借贷,就是未来的杠杆;而人们之所以愿意借贷,一是因为企业主知道当前产品利润规模受限于产能;二是由更好的商业模式或产品创新,基于这两种假设,企业会不惜一切代价借款,花得更多,也赚得更多,经济从而就能够实现增长。

而支撑企业借贷的基石,就是人们的消费。

一个经济体消费的主力军,从来都是中产,而不是富裕群体。

一个人再有钱,一天最多也只能吃四顿饭,喝三瓶红酒;只有中产不断壮大,消费中间层占据主导地位,经济才能够源源不断实现增长。

而消费的前提条件,仍然是收入。

以美国作为对比的话我们会发现,目前美国劳动者报酬占GDP 60%,我国不足50%;美国中产占比超50%(年收入5-15万美元),而我国只有30%左右,且两者对中产的定义差距甚远。

美国中产是年收入5至15万美元的群体,换算成人民币就是年收入35万至107万元。

而我国中产的定义是多少呢?

统计局将全国居民按人均收入从低到高分为五组(低收入、中间偏下、中间、中间偏上、高收入)。

中间收入组(即“中等收入”统计口径)定义为收入排序在中间20%-60%的人群。按此划分,2022年中间收入组人均年收入为30598元(月均2550元),该群体规模约4亿人。

“十四五”规划提出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目标形成“橄榄型”分配结构,三口之家年收入10万-50万被纳入政策框架,按此标准,个人月收入约3000元即达到门槛下限,覆盖约4亿人。

这就是所谓的4亿中产,但他们的月收入只需要3000元以上,也就是年收入3.6万元,和美国的最低中产标准相比,刚好只差一个零。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刺激消费是成为发达国家的必要举措,而背后都需要依赖庞大的中产,尽管我国中产有4亿人口,但从收入的角度看,仍然较低。

提高收入不是坏事;一个人的消费就是另一个人的收入,当大家都开始愿意消费的时候,企业借贷意愿增加积极扩张,而就业市场就会更繁荣,企业赚到了钱,也愿意给员工加薪,员工收入增加了,就会更愿意消费,形成良性循环。

今天我们的人均GDP已经超过1万美元,距离发达国家并不遥远,如果按照过去三十年的增长速度来看,我国迈入发达国家的时间线还会更快。

即便是保守估计,2035年之后,我们可能也就会迈入这个行列。届时,十几亿人仍然有机会过上美国人那样的生活。

这是我们的美好愿望,也是整个人类进步的象征。

end.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由用户投稿,经过编辑审核收录,不代表头部财经观点和立场。
证券投资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请勿添加文章的手机号码、公众号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