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米其林餐厅的包间不再需要提前半月预订,商务宴请的觥筹交错被家庭小聚的轻声笑语取代,从人均过千的高端餐厅到人均百元的连锁品牌,依赖政商宴请的经营模式受到冲击,行业正面临从客群结构到运营逻辑的转型。餐企们或收缩战线,或苦练内功,试图在“高成本、低客流”的夹缝中找到穿越周期的密码。
“干了20多年餐饮,现在突然不会干了。”郑拓在一线城市主理一家人均消费过千元的米其林餐厅,尽管凭借古朴清雅的环境和多元化客群保持相对稳定的运营,但不少同行的处境令他颇为感慨。“很多特别认真经营的朋友,尤其开连锁餐饮的,这两年赔得一塌糊涂,甚至有的成为失信人。”
这场寒流并非局部现象。以杨辉经营的中高端徽菜连锁品牌为例,其6月以来营收整体下滑15%-20%,他向透露,由于安徽在5月出现两起违规吃喝事件,“后面就收得特别紧”;北京商务宴请(尤其是政商场景)大幅缩减,“区域差异达10个百分点”,部分门店包间使用率不足三成。
从厨三十年的江适原将餐厅定位中高档的精致川菜,连续多年斩获米其林、黑珍珠荣誉,如今餐厅客单价已从人均300-500元降至150-200元。政务客群“基本消失”,私人企业消费也普遍降级。“人均500元成了生死线,过线的餐厅几乎都在硬撑。”他向透露,曾考察过某头部餐厅,往常一座难求,如今“大厅只剩下我们一桌”。
高端西餐同样未能幸免。砚秋主理的人均1500元黑珍珠餐厅,过去从不主动打扰老客,如今每三个月就要发一次新菜单提醒;为维持品牌活跃度,砚秋会融合特殊食材联合艺术家推出联名菜单,用主题活动吸引和激活老顾客。
“以前花一份力挣一份钱,现在得花百份力挣一份钱,这是新常态。”砚秋劝导员工,要开心地花更多力气去做事,“因为不开心没有用,多出来的情绪反而给你造成多出来的压力。”
米其林三星新荣记推出288至398元的“穷鬼套餐”,多地五星酒店主厨摆摊等现象级事件背后,是中高端餐饮行业的集体生存焦虑。但更多从业者选择了更稳妥的“向内求”策略。
客群转型成为首当其冲的战略抉择。杨辉的徽菜连锁主动转向生日宴、宝宝宴等家庭消费场景,配套上线团购、外卖补充营收。“虽然效果有限,但总得试。”他强调保留食材品质底线,“哪怕利薄,食材、调料绝不换差的。”他强调,“现在要告诉家庭聚餐客群:我们既能提供环境文化体验,又有性价比。”
成本管控则考验餐饮人的管理智慧。杨辉的团队将行政、后场等人员转至一线服务岗,执行“只出不进”的人力政策;江适原的川菜馆采取“轮岗轮休”,厨师月休从4天增至7天;砚秋的西餐厅备料从三倍量减至“精准预估”,客人少的时候安排员工培训和轮休,“员工带薪培训,奖金少一些他们也是认的。”
内功修炼成为行业共识。淮扬府北京安定门店趁周中淡季强化“软件”提升:厨房出品稳定性、服务流程标准化、卫生细节重检。负责人毛莉明心态平稳,“平时忙得忽略的地方,正好趁机补上。”郑拓的餐厅则加码“感动服务”,从生日蛋糕定制到纪念日音乐盒赠送,用完整的服务链条提升客户复购率,“哪怕只有一位客人,也要让他拥有美好的回忆。”
对于部分五星酒店和高端餐企跟风“摆摊”,有品牌推出低价套餐后,老客觉得“掉价”,新客又嫌“不够便宜”,陷入两头不讨好的境地。毛莉明对表示,“中高端餐饮跨赛道需谨慎,毕竟那不是我们的强项,守住核心竞争力更重要。”凭借多年来品牌和口碑支撑,淮扬府虽周中生意较平淡,周末节假日上座率并未下滑,“心态整体还是很稳当”。
企查查数据显示,2024年餐饮企业存量达1680余万家,同比增长8%。从人均保有量看,每千人拥有7家餐饮门店,是美国的3倍有余——市场饱和与产能过剩已成为资深餐饮人的共识。在这样的背景下,中高端餐饮的阵痛或许只是开始。
业内人士认为,未来3-5年餐饮行业将迎来剧烈洗牌。江适原提出,“要么升级做高端精品,要么下沉到大众消费,人均200-500元的中间层最危险。”杨辉则预测整体餐饮结构会“降一层”,高端餐饮因高成本将减少1/3左右,性价比与质价比成为生存核心。
消费圈层化的趋势亦愈发明显。淮扬府的客群中,近两年来,外国游客和汉服爱好者占比提升,通过点评和社交平台慕名而来的年轻家庭增多;郑拓的米其林餐厅依靠古色古香环境和素食定位,吸引了相对稳定的高净值家庭和外籍商务人士,这部分客群消费力未受明显影响。
穿越周期的底气,往往藏在细节里。“无论是20块钱的盒饭,还是人均两百的商务家庭餐,或者是上千的高端餐饮,只要在细分领域做到头部和极致,就有生存空间。”毛莉明认为困难只是暂时的,依然看好餐饮业的未来。
“餐饮从业者是特别坚忍的一群人。”砚秋的团队凭靠着菜品研发能力,今年以来承接了高端酒店和同行的顾问业务,用“副业”补贴维系主品牌;郑拓的餐厅开发金石印章、茶叶和沉香礼盒等文创产品,通过“餐饮+周边”拓宽收入来源。更多企业则在默默积累:优化供应链、打磨服务流程、沉淀品牌口碑。
“餐饮是社会经济的晴雨表,背后连着蛋禽鱼肉、米面粮油的产业链,关系着数千万人的生计。”江适原的话道出了行业的重量。“希望政府可以提出拿出更多优化营商环境的具体措施,媒体和舆论可以消除部分地区对政策的误解,毕竟餐饮是个大枢纽。”
当市场需求和消费观念发生巨变,砚秋希望能守住积累多年的烹饪技能,“我觉得现在就是熬。我们没有太大的野心,就想看看能否穿越周期,不让工艺断了。”
(郑拓、杨辉、江适原、砚秋均为化名)
编辑:Mulan
相关文章
2025-07-108阅读
2025-07-108阅读
2025-07-108阅读
2025-07-108阅读
2025-07-108阅读
2025-07-108阅读
2025-07-108阅读
2025-07-108阅读
2025-07-108阅读
2025-07-108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