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垩纪时间胶囊”又有新发现,海陆生物共存在罕见琥珀中

资讯 » 新科技 2025-07-09

琥珀是陆生植物的树脂化石,其中常封存着远古昆虫的遗骸,具备研究价值。近日,两块来自缅甸的罕见琥珀引起科学家关注,只因其中不仅包裹着节肢动物的残骸,还有海洋动物菊石。海洋动物是如何来到森林中的?海洋生物与陆地生物为何共存于琥珀中?中国地质大学邢立达课题组联合中外科学家展开研究,相关成果已发表在SCI收录期刊《古昆虫学》上。


“白垩纪时间胶囊”封存至少2770种生物

菊石是已灭绝的头足类动物,与现存的鹦鹉螺、乌贼等是近亲。它们的壳体、壳形变化多样,小至几毫米,大至2米以上,是最常见的古生物化石种类之一。菊石最早出现于距今约4亿年前的早泥盆世,因繁殖迅速,在中生代成为海洋中的优势物种。6500万年前,白垩纪末大灭绝来临时,菊石与恐龙一样都走向灭绝。不过,菊石丰富的化石遗存作为地球历史的见证,成为判断地层年龄的“标准化石”。

琥珀中的菊石包裹体非常少见,目前只发现于缅甸北部胡康河谷。这里是知名的琥珀产区,包裹体所呈现的生物群非常丰富,不仅有蚊、甲虫、蜘蛛等无脊椎动物,还有蛙类、恐龙羽毛等罕见的种类。目前,该琥珀生物群已鉴定物种超过2770个,涵盖50个纲级生物类群,是名副其实的“白垩纪时间胶囊”。

本次研究使用的两件胡康河谷琥珀标本,分别收藏于潮州德煦古生物研究所与广州蔚蓝奇迹博物馆。


其中较大的标本包含一枚直径约30毫米的菊石壳体,较小的标本中可见不完整的菊石残骸。研究人员利用高分辨率显微断层扫描技术(显微CT)获取了标本的内部构造,识别出中等内卷的压扁外壳、光滑壳面以及缝合线形态等关键特征,结合缅甸琥珀产出的地层年龄,将较大标本中的菊石归入“带菊石超科”。较小标本中的菊石残骸仅保留部分分类学特征,如轻微的锯齿状鞍部和中度内卷的壳体形态。


较大的琥珀标本中,与菊石共存的节肢动物包括蜱螨亚纲、半翅目古花蝽科和双翅目蝇类,代表了陆地及可能淡水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两件标本还含有碳化的植物碎片及粪便颗粒,指示森林地面环境来源。

科学家破案,风暴潮汐把菊石冲入沿海森林中

琥珀作为树脂化石,通常记录的是白垩纪至新生代地层中的陆生生物信息,水生生物的包裹体相对罕见,海洋生物的记录更是相当罕有。

论文主要作者之一,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的研究生金予飞告诉记者,“这两枚菊石的发现为重建白垩纪缅甸的生态环境提供了线索,当时的琥珀森林位于热带海滨,类似于今天的热带沿海森林。这引发了我们对树脂同时包裹海生、陆生生物这一事件过程的研究兴趣。”

为何会出现这样的特例呢?破解谜案有三条线索:首先菊石壳室内充填有大量方解石,这表明这枚菊石被树脂包裹之前,曾短暂暴露于空气中;其次,壳室内的砂质填充显示,它在被树脂包裹前曾受到明显的风化作用;此外,菊石外壳存在破损、内部未见软组织保存的情况,则暗示了菊石是被海水冲到岸边。

研究人员推测,这些菊石可能在风暴或潮汐等高能过程作用下,被搬运至海岸附近的森林区域,并在搬运过程中受到破坏。经过一段时间的风化和砂质填充后,菊石最终被富含植物碎片和陆生、淡水节肢动物残骸的树脂所包裹,形成了海洋生物与陆地生物共存于同一琥珀中的罕见记录。这一发现为重建中生代沿海森林生态系统提供了重要线索。


研究表明,在白垩纪时期,缅甸地区受高能环境事件频发和热带气候的共同影响,部分产琥珀的树木就生长在海岸线附近。这些树脂不仅包裹了森林地表的陆生生物群落,还包裹了来自高能沿海水域、经过搬运的海洋生物,这为了解树脂在特殊埋藏环境下同时保存陆生与海洋生物的过程提供了重要的新视角。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是钟寅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由用户投稿,经过编辑审核收录,不代表头部财经观点和立场。
证券投资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请勿添加文章的手机号码、公众号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