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的上海安亭,工程师们围着第一辆银绿色的 “凤凰牌” 轿车反复调试,这是上汽叩开中国自主汽车工业大门的最初印记;三十多年后,上汽集团将桑塔纳汽车的零部件国产率从2.7%提升逐步至接近100%,开创了汽车工业合资合作的行业先河;2016年,荣威RX5作为全球首款互联网汽车驶下生产线,车机屏幕上跳动的数据流,宣告着这家领军车企向“电动化、智能网联化、共享化、国际化”新四化理念的果断转身;而今,上汽与华为共同开发的“SAIC尚界”即将上市,以20万级产品搭载华为ADS高阶智驾系统和鸿蒙座舱4.0,携手书写智能出行时代的新篇章。
从艰苦条件下的自主试制,到合资浪潮中的开放探索,再到互联网时代的先行布局、科创攻坚,上汽完成了从“制造”到“智造”的跨越式发展,正在更高层次、更高水平、更高质量上加快建设成为世界一流汽车集团。
推进深化改革 “双轮驱动”应对产业变革
多年以来,上汽集团一直肩负着上海工业经济稳增长的重任,创新开放的企业精神是其常葆活力的关键。在汽车行业竞争格局重塑的关键期,上汽集团通过第六次党代会勾勒出了清晰的发展路线图,以“用户需求驱动”与“技术创新突破”双主线,推动组织架构、技术生态与全球化布局的系统性变革。一方面,要从“懂车”向“懂你”转型,将“一切为了用户”确立为经营理念基石;另一方面,通过固态电池、数字底盘等核心技术攻坚,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力争在电动智能转型中巩固行业龙头地位。
为落地战略规划,上汽启动全体系改革:例如在研发端,上汽创新研发总院构建 “双路径” 模式 —— 既深耕核心技术攻坚,推动 “技术 - 产品 - 市场” 深度融合,又打造产业技术生态网络,通过跨界协同(如与高校、科技企业联动)提升创新效率。在产业链端,整零协同成为关键抓手,例如延锋与华域三电的劳模工作室共建,聚焦智能座舱场景创新;东华公司则强化零部件技术突破,助力产业链竞争力升级。
根据上汽集团党代会部署,上汽到2027年的核心目标呈现“四个进一步”:自主品牌“主力军”的地位进一步强化,国内车市“主战场”的市场份额进一步提升,“新赛道”主攻方向的核心能级进一步增强“团结奋进”主旋律的作用进一步彰显。到2030年,上汽整车产销规模继续增长,保持行业领先地位,自主品牌的优势地位日益凸显,品牌全球影响力持续提升。保持行业一流的科技创新水平,加快绿色低碳转型,如期实现“碳达峰”,产业生态更趋完善,体系优势得到进一步增强。运营管控更加高效,数字化、智能化管理水平不断提高,成为汽车行业运营管理标杆。构建与世界一流企业相匹配的基层组织体系、干部人才队伍,推动党建工作持续为企业发展赋能增效。
从研发体系重构到产业链协同,从用户思维渗透到全球化纵深,上汽集团的五年改革路径既呼应了汽车行业“新四化”变革的紧迫性,也凸显了头部车企在转型中“稳底盘、攻新局”的战略定力。随着改革举措的逐步落地,数据印证着改革的成效。上月,上汽集团共销售整车36.5万辆,同比增长21.6%;1-6月份销售整车批售205.3万辆,同比增长12.4%;今年以来单月销量实现同比“六连涨”,并且终端零售交付达到220.7万辆,产销持续回升、终端持续向好。
整合集团资源 “尚界”要做智能汽车定义者
在汽车智能化转型加速期,上汽集团又以一场深度跨界合作掀开战略新篇章。4月29日,自贸区临港管委会与上汽集团就"尚界"项目签署落户协议,这个由上汽与华为联手打造的全新智能汽车品牌,正式将首款电动智能车型的量产计划锚定临港新片区,剑指20万级主流市场。
作为上汽与华为合作的核心载体,"SAIC尚界"采用华为智选车模式,打破传统合资框架,实现从产品定义到销售服务的全链路协同。
据了解,为保障品牌落地,上汽首期将投入60亿元,组建超5000人的专属团队,覆盖研发、生产、销售全链条,并在临港建设专属超级工厂。该工厂将融合上汽70年造车工艺与智能化制造标准,其品控体系对标豪华品牌,确保汽车的安全性与可靠性。
尚界项目的底层逻辑在于双方优势的整合重构。
上汽是中国规模最大、综合实力领先的汽车企业之一,在汽车技术研发、生产工艺、质量管理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目前,上汽已成功推出技术水平国际领先的“七大技术底座”,包括纯电、混动、氢能三大整车平台以及电池、电驱、超混系统、智能车全栈解决方案。
而华为作为全球领先的ICT(信息与通信)基础设施和智能终端提供商,拥有智能汽车领域软、硬、芯、云等核心技术在智能驾驶、智能座舱、智能驾控、软件定义汽车等领域,能够为消费者带来了极致智慧出行体验。
从技术合作模式到制造基地选址,"SAIC尚界"的每一步落子都折射出上汽在智能汽车时代的转型逻辑——以制造底蕴为根基,以生态合作为杠杆,在主流市场定义"技术平权"。随着这款融合上汽品质基因与华为智能技术的车型走向市场,传统车企与科技巨头的跨界合作将迎来首次大规模用户检验,而这也可能成为改写智能汽车竞争格局的关键变量。
深耕核心技术 科创成果落地
技术的积累和发展是汽车品牌立足市场的根基。
近10年来,上汽集团在智能电动核心技术领域投入近1500亿元,获得了26000余项有效专利,成功推出技术水平国际领先的“七大技术底座”。
上汽的安全架构从1.0时代的“钢筋铁骨、十纵十横”车身结构(追求“不怕撞”),演进到2.0时代的自研线控底盘和中央协调控制(实现“不会撞”),再发展到3.0时代的跨域协同、主动感知、全车响应(达到“放心开”)。这种递进式的安全理念,反映了上汽对智能汽车本质的深刻理解——无论技术如何进步,安全是前提。
在混动技术方面,作为上汽在混动技术领域十余年磨砺的集大成者,DMH超级混动技术以软件算法为核心,匹配混动专用高效发动机、变速箱、长续航电池等硬件,做到软硬兼施、超级融合,实现混合动力最优解,现已成为新质生产力的“混动样板”。
而历经十年研发的灵蜥数字底盘技术已随智己L6量产落地,这套“行业首个整车动态六自由度协调控制”系统带来的蟹行模式可通过四轮同角度转向实现对角线平移,还将彻底改善传统刹车点头问题。
据悉,上汽将在年内落地支持L3级量产自动驾驶的银河全栈4.0电子架构;第二代全栈线控底盘预计2027年前首发;还将推出国内第一款AI汽车。这些技术目标不是空中楼阁,而是建立在扎实的研发基础上——上汽已经将自动驾驶中的感知、决策全面打通,并掌握了核心算法,在软件、控制器等核心零部件上采用最高标准。
本土匠心全球视野 精准布局应战海外市场
在国内市场持续发力的同时,海外市场也早已成为上汽的第二增长曲线。今年6月份,上汽海外市场销售9万辆,同比增长11.5%,1-6月累计销售49.4万辆,同比增长1.3%。
支撑上汽海外市场扩张的,是上汽深耕二十余年的全球体系根基。自2001年首辆乘用车出口、2013年泰国工厂建成至今,上汽已在全球织就一张覆盖100余国的产业网络——包括超100个海外零部件基地、20余个销售服务中心、3000家经销商,以及三大海外研发中心与全球四大制造基地。
今年初,“安吉安盛”号自营滚装船投入运营,这艘中国自主建造的9500车位巨轮首航便载着MG等品牌驶向欧洲,标志着上汽全球化战略进入新阶段。4月23日,上海国际车展现场,上汽集团正式发布海外战略3.0——“Glocal战略”,决心以“全球+本土”的双轨思维开启新一轮全球化征程。这一战略的核心,是将全球市场细分为多个区域单元,依托电动化与智能化技术优势,推行“一国一策”的本地化方案——从欧洲的碳关税应对到东南亚的混动偏好,从拉美的皮卡需求到中东的耐高温标准,实现从“规模扩张”到“价值创造”、从“产品输出”到“标准输出”的质变。
今年,上汽再次成为欧洲卖得最好的中国企业。自去年下半年欧盟对中国产纯电车型加征关税以来,上汽集团在欧洲市场面临显著压力。但企业以技术创新破局——
今年上半年,凭借MG3 Hybrid+、MG HS和MG ZS Hybrid +等混动产品矩阵,上汽集团以交付超过15万台辆的成绩,实现两位数增长,成为在欧洲销量最好的中国车企。值得一提的是,6月,上汽MG HS PHEV车型在西班牙市场力压比亚迪获得销量冠军。在英、德、法、意等核心市场,MG品牌销量均实现对其他中国品牌的“断崖式领先”,今年前四个月混动家族欧洲销量突破 3.9万辆,有效规避了关税冲击。
据了解,未来三年,上汽还将依托电动智能技术推出17款全球车型,覆盖SUV、轿车、MPV及皮卡全品类。全新HEV混动系统将适配主流市场,固态电池等前沿技术也会加速落地以支持集团持续构建全球品牌与本地化生态体系的战略构想。随着“Glocal战略”的深入推进,上汽集团将在欧洲推出更多适销对路的新产品,以“高端制造出海”的新姿态,在世界舞台上书写更多“中国方案”的创新故事。
原标题:《擎动科创高地 上汽以变革之笔绘就汽车产业新图景》
栏目主编:李吉 文字编辑:丁楠
作者:解放日报 丁延吉
相关文章
2025-07-100阅读
2025-07-100阅读
2025-07-100阅读
2025-07-100阅读
2025-07-100阅读
2025-07-100阅读
2025-07-100阅读
2025-07-100阅读
2025-07-100阅读
2025-07-100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