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感觉吗?今天是地球有史以来最短的一天 不满24小时

资讯 » 科技探索 2025-07-10

2025年7月9日,地球迎来有记录以来“最短的一天”。据国际地球自转和参考系统服务机构(IERS)和多国科学团队测算,地球自转速度在这一天达到新高,全天时长比标准24小时缩短了约1.3至1.6毫秒,刷新了2024年7月5日创下的1.66毫秒纪录。

地球自转速度并非恒定,而是受到多种复杂因素影响。此次加速的主因被认为是月球特殊轨道位置。伦敦大学天体物理学家格雷厄姆·琼斯(Graham Jones)指出,7月9日、7月22日和8月5日,月球都处于远离地球赤道、靠近两极的特殊位置,这种分布会改变月球对地球的引力效应,从而加快自转。

此外,科学家还发现,北半球夏季树木生长、地球质量分布变化、冰川加速融化、大气层与洋流变化、地核熔融层流动等多重自然因素,也都可能对地球自转产生影响。这种影响被形象比喻为花样滑冰运动员收紧手臂时旋转加快——地球内部质量分布的微小变化,就能让自转速度发生肉眼难以察觉的变化。

虽然1.3至1.6毫秒的缩短对普通人来说几乎无法察觉,但对全球卫星导航、金融系统和高精度通信网络等依赖原子钟计时的领域却极为重要。几毫秒的误差可能引发定位偏差、数据同步故障等技术问题。

科学家们表示,地球自转加速的确切机制仍未完全厘清,目前的大气、海洋和地核模型尚无法全面解释这一现象。有研究团队预测,若自转加速趋势持续,2029年人类可能首次需要引入“负闰秒”来调整时间系统,即将全球时钟倒退一秒,以保证与地球实际自转保持同步。

这一预测得到了多项国际权威研究的支持。例如,《自然》杂志去年发表的论文指出,地球南北两极冰川加速融化,导致大量水流向赤道附近海洋,改变了地球质量分布,从而影响自转速度。与此同时,地核流动、大气和洋流变化等因素也加剧了自转速度的波动。

“负闰秒”与以往的“正闰秒”不同。自1972年以来,全球时间系统通常通过“加一秒”来调整原子钟与地球自转的差异,而“负闰秒”则意味着要从协调世界时(UTC)中减去一秒,这在人类历史上尚属首次。科学家表示,这一操作对全球卫星导航、金融交易、通讯网络等高精度计时系统将带来巨大挑战,因为目前大多数计算机系统和软件并未针对“负闰秒”进行设计。

此外,研究还显示,全球变暖和冰盖融化实际上推迟了“负闰秒”的到来时间。原本预计2026年就需调整,但最新模型认为2035年前出现负闰秒的次数会比预期更少。不过,专家提醒,未来地球自转仍存在诸多变数,何时真正实施负闰秒仍有较大不确定性。

地球自转速度在地质历史上一直变化。10亿至20亿年前,一天仅有19小时,而月球逐渐远离地球后,自转才逐步减慢至现代24小时。此次“最短一天”事件,不仅是科学观测的里程碑,也提醒人类,地球的运行充满动态变化,值得持续关注与研究。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由用户投稿,经过编辑审核收录,不代表头部财经观点和立场。
证券投资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请勿添加文章的手机号码、公众号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