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城市房价撑不住了,北京15万套二手房挂牌,上海降价还卖不掉

资讯 » 房地产 2025-07-10

凛冬将至:楼市寒流下的个体命运

曾经,谈论房价如同炫耀战利品,朋友间的寒暄总绕不开“我家房子又涨了多少”。如今,这种盛况已成往事。静安区一套房子的跌宕起伏,足以窥见楼市寒冬的残酷现实。

我的朋友郑斌,去年十月将位于上海静安区核心地段的房子挂牌680万元,满怀信心。然而,现实却给了他当头一棒。三个月内,他三次降价,最终以620万元的价格挂牌,却依然门庭冷清,甚至被楼上邻居580万元的挂牌价抢走了潜在客户。 这并非个例。中指研究院六月的数据显示,全国100个城市二手房价格环比全线下跌,跌幅达0.75%,同比跌幅更是触目惊心的7.26%。

这看似微小的月度跌幅,长期来看却是巨大的吞噬力量。 以每月0.75%的跌幅计算,一年将蒸发9%的房价,而许多购房者仅支付15%的首付,这意味着不到两年时间,首付可能化为乌有。 更令人震惊的是,曾经被视为楼市定海神针的一线城市,也未能幸免。5月跌幅0.36%,6月直接扩大至0.56%。北京二手房挂牌量突破15万套,上海更是超过20万套,深圳和广州也面临着同样的困境。

一线城市的二手房市场如今宛如一个巨大的菜市场,价格战愈演愈烈。郑斌的小区业主群也从“房子还能涨多少”的讨论,转变为“谁的挂牌价更低”。中介直言不讳:想要快速成交,必须比市场价低10%到15%。

我的另一位朋友潘亮,在广州遭遇了类似的困境。他一套200万元的房子,最终以140万元的价格成交,只因再不卖,可能连这个价格都保不住。

这轮房价下跌的可怕之处在于其自我强化的恶性循环。北京的朋友杨亮,半年时间内从三环看到七环,越看越不敢买。上个月看中的一套500万元的房子,本月已降至480万元,他担心价格还会继续下跌。这种“害怕买亏”的心理,与房价上涨时“害怕买不到”的心理如出一辙,都导致了市场的观望情绪加剧。

这场楼市调整,在我看来,是市场自我修复的过程。就像拉得太紧的橡皮筋,总要松弛才能恢复正常。虽然对业主来说痛苦不堪,但从长远来看,房价回归理性区间,对整个社会都有益。

政府出台的诸多救市政策,并未扭转颓势。这些政策如同止痛药,只能暂时缓解症状,无法根治病灶。楼市真正需要的,是时间来消化过高的价格。

对于刚需购房者而言,目前的市场或许是个机会,选择更多,议价能力更强。但务必做好充分的财务规划。投资客则宜观望,风险仍存。若有资金周转压力或置换需求,适度降价快速成交是明智之举。而无资金压力且不急于出售者,则可继续持有,毕竟房地产在长期内仍具有一定的保值功能。

这轮房价调整,让许多人措手不及,但市场有涨有落,房地产也不例外。理性面对,根据自身情况做出选择,才是应对寒冬的最佳策略。毕竟,房子的核心功能是居住,而非数字游戏。 一个温馨的家,才是抵御市场风浪的最终港湾。

"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由用户投稿,经过编辑审核收录,不代表头部财经观点和立场。
证券投资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请勿添加文章的手机号码、公众号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