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璟璟
近期,一种融合了“拆盲盒+消消乐”的直播间“对对碰”玩法开始流行。热销产品除纸巾、手机壳、中性笔等日常用品,还有美妆护肤品、潮流玩具、食品饮料等。但有消费者反映,“对对碰”涉及的商品存在质量信息缺失、货不对板等问题。消保委体验员购买了28个“对对碰”订单,只有部分直播间会展示样品,其他的消费者只有收到后才能了解产品全貌。(央视)
购物这件事,大致有一个基本的规律,那就是“越复杂越算计”“越好玩越水深”。最近,被媒体曝光的“对对碰盲盒”,就属于“很坑很好玩”的那种。参与其中者不在少数,而他们未必都是“愿者上钩”的,很多属于是猎奇而掉坑的。相比于传统的平台型电商,直播间电商整活的能力,可谓是独一档。只不过,玩得是很花,路子也很野。不少人深陷其中,玩着玩着,毫无痛感地就被一波收割了。
“对对碰”玩法,很简单,也很让人着迷。比如消费者花30元买了3个盲盒,每个盲盒里是不同造型和颜色的恐龙玩具,主播会当着你的面一个个拆开,第一个拆出“蓝色恐龙”,第二个拆出“红色恐龙”,第三个拆出“蓝色恐龙”,和第一个相同,这就“对碰成功”,主播额外多给你拆1个盲盒……可即便“对碰成功”,那又如何?消费者,真的需要那另外“奖励”的盲盒吗?又或者,此类“拆盲盒+消消乐”的直播间,本身就是娱乐性优先于需求性的?
直播间电商,不同于传统电商的一大颠覆性逻辑就在于,购物本身不是目的,而是“看直播”的衍生结果。不是“需要才买”,而是“因为直播才买”。“拆盲盒+消消乐”的直播间,非常巧妙地把整个的售卖场景游戏化,人们的购买行为,更像是投币“让游戏继续下去”——这很容易让人产生类似抓娃娃机一般的成瘾性。玩着,期待着。失望之后,再不断尝试,周而复始,根本停不下来。越陷越深,蓦然回首,大概已经买了一堆无用、劣质之物。
看直播,已然成为很多人习惯性的休闲娱乐方式。这大体是一种放空的、不带脑子的状态,用这种状态来进行消费决策,或许一开始就输了。江苏省消保委发布的“对对碰”直播间消费调查报告显示,近八成消费者认为存在产品质量安全、商品标志标识缺失、诱导消费等问题。可即便如此,他们就会收手吗?本身就不是冲着购物来的,当然也不会因为“碰来”的东西劣质而醒悟,不幸、不争,很多时候本身就是一体的。
相关文章
2025-07-114阅读
2025-07-114阅读
2025-07-114阅读
2025-07-114阅读
2025-07-114阅读
2025-07-114阅读
2025-07-114阅读
2025-07-114阅读
2025-07-114阅读
2025-07-114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