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的实验室里,机械臂与 AGV 小车高精度协同操作,AI 根据实时数据动态调整实验方案,自动产出和分析的实验数据悄然反哺算法模型……这并非科幻电影中的场景,而是当下北京实验室里AI for Science(科学智能)科研范式的真实写照。
7 月 11 日,北京为科学智能发展再添 “强引擎”!
当日,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北京市发展改革委,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联合发布《北京市加快人工智能赋能科学研究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5-2027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这是全国首个科学智能专项地方政策,也是未来三年北京市发展AI for Science的路线图。
01
有基础有优势
从思想种子到创新群落
“北京作为AI forScience的策源地,在率先打造科学研究的新范式方面,它是有基础有优势的。”新闻发布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科学智能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北京大学国际机器学习研究中心主任鄂维南说。
从 2018 年鄂维南院士播下 AI for Science 的思想种子,到 2021 年北京科学智能研究院成立并系统布局 AI for Science 的 “四梁 N 柱” 体系,再到如今全球首个覆盖 90 余种元素的大原子模型 DPA、全球首个贯穿 “文献研读 - 计算模拟 - 实验验证 - 多学科协同” 全流程的 AI 科研平台 —— 玻尔科研空间站等重大原创成果相继问世,以及深势科技、百图生科等一批创新型企业与潜在独角兽在北京崭露头角,北京已然展现出推动 AI for Science 从实验室成果向产业应用跨越的强劲转化动能。
想象一下科研人员的日常工作,查阅文献时可能在浩如烟海的资料中迷失方向,提出假设后可能卡在跨学科知识的壁垒前,但是如果有一个会“读文献-做计算-做实验-多学科协同”的AI助手,情况就大为改观。
玻尔科研空间站就是具备这些功能的AI科研平台,系统性解决了科研人员在文献检索与管理、跨学科知识发现及实验计算融合等环节中的关键痛点,让科研人员能将更多精力投入真正的科研突破中。这位 “科研助手”已走进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全国40余所高校院所,已在宁德时代、广汽埃安、云南白药、联合利华等40多家企业上线应用,90万用户已经感受到它的神奇魔力。而这份影响力还将持续扩大: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正在组织面向200多家高校院所和近100家央国企进行推介,推动其成为未来全球AI for Science时代下的云科研入口。“用户现在快速地增加,我们预测到年底可以达到 600 万人。”鄂维南院士说。
在火箭发动机的设计领域,AI for Science也在释放“超能力”。过去,火箭发动机设计人员始终与 “反复” 为伴。一次参数的微调,意味着全新样机的锻造、试车测试的重启,甚至要经历发射验证的严苛考验 —— 这漫长的循环,曾是他们难以突破的困境。而智能仿真应用软件 DeepFlame 的出现,如同为设计研发注入了人工智能驱动的 “超级大脑”,一举改写了这一局面。
“火箭发动机的研发如果能借助工业仿真软件,模拟流体力学、燃烧、传热等一系列物理过程,实际试车次数至少可以减少50%。”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一款算得准、算得快的仿真软件,能大幅降低研发成本,并缩短研发周期。通过DeepFlame软件,火箭发动机工作时会遭遇的极度高温、高压环境一目了然。发动机主燃烧室点火后,每一寸结构经历的极端考验都跃然眼前,哪个结构存在隐患,哪个设计还有优化空间,DeepFlame都可以给出答案。
科学智能亮剑,科研从此大不同!相信,更多科学智能的“超能力”也将从北京辐射而出。
02
有行动有计划
绘制科学智能创新策源地施工图
现在让我们把目光汇聚到《行动计划》,看看它绘制了怎样一幅未来三年北京科学智能发展的“施工图”。
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党组成员、副主任刘卫华介绍了行动计划的编制背景、总体思路和亮点内容。她表示,《行动计划》以科学智能前沿技术研发和深度应用为主线,围绕关键技术攻关、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应用落地、创新生态营造四个维度,提出17项具体任务,推动科学智能高质量发展,其亮点集中体现为三个“总”:
突出“前沿引领”的总方向
《行动计划》紧扣科学智能发展趋势,聚焦基础理论突破与多学科融合,构建科学基础大模型和新一代科学计算智能模拟软件工具,搭建算力和科学数据平台,建设智能化干湿闭环实验室,助力攻关重大科学问题,力争到2027年,建设不少于10个高质量科学数据库,服务不少于1000万用户,建成科学基础大模型,构建模型协作体系,推动原始创新成果实现跨越式突破,引领全球科学智能创新发展。
强化“应用赋能”的总目标
《行动计划》以科学智能技术研发和深度应用为核心,聚焦重点领域,打造标杆应用案例,推动全流程智能科研范式变革,加速形成以人工智能为驱动的新质生产力。今年以来,北京市在AI+新材料、AI+高端科学仪器、AI+新型工业化、AI+医药健康等方向,陆续出台了专项支持政策,后续也将做好资源协同,打出政策“组合拳”。
践行“协同开放”的总路线
《行动计划》强调跨领域、跨主体的协同创新,通过搭建科学智能公共服务创新平台、构建多渠道的投融资服务体系及开源开放的生态体系,吸引和培育创新企业及人才,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科学智能产业集群,不断提升北京人工智能创新策源地的全球影响力。
“北京已经全面布局AI for Science的基础设施建设,而且取得了显著成效。我相信这次行动计划的发布将有力推动AI for Science的创新发展,力争在这一科研范式的革新中走在最前沿。”鄂维南院士的评价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期许。
03
有合力有未来
点亮全球科学智能 “创新灯塔”
当人工智能与科学研究“双向奔赴”,北京将不仅产出论文与专利,更将孵化改变科研范式的革新力量,在新质生产力的星辰大海中勇当领航者!
“发布《行动计划》之后,我们将针对科学智能关键技术、基础设施、领域应用等方面,布局一批重大项目群,鼓励生态上下游企业及优势团队开展联合攻关,加快完善科学智能创新生态,同时加强人工智能产业基金对于科学智能领域的投资力度,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刘卫华表示。
“下一步,我们将加强科学智能整体规划、系统布局,强化技术攻关,强化要素保障,强化应用牵引,和业内各界人士形成合力,共同推动本市科学智能创新引领发展。”北京市发展改革委二级巡视员张德明表示。
“下一步,我们将从支持科学智能迭代升级、深化场景驱动与示范应用、构建开放创新生态等几个方面发力,推动科学智能在工业领域实现更大范围、更深层次的应用。”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副局长姜洪朝表示。
“为抢抓科学智能创新发展重大战略机遇,海淀区将深入落实《行动计划》,通过夯实科学智能发展基础、打造科学智能示范应用、完善科学智能创新生态,全力打造全国科学智能创新高地。”中关村科学城管委会副主任、海淀区副区长唐超表示。
打造全球科学智能创新策源地,为科技进步驱动新质生产力发展注入强劲新动能,合力正在汇聚!一座全球科学智能的“创新灯塔”,将在北京闪亮。
相关文章
2025-07-1310阅读
2025-07-1310阅读
2025-07-1310阅读
2025-07-1310阅读
2025-07-1310阅读
2025-07-1310阅读
2025-07-1310阅读
2025-07-1310阅读
2025-07-1310阅读
2025-07-1310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