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初,清华大学交叉信息研究院2025届博士毕业生汶川,做出了一个令不少人意外的选择——放弃企业抛来的百万年薪offer,以助理教授的身份加入上海交通大学人工智能学院,开启学术新征程。这位在具身智能领域崭露头角的青年学者,用行动诠释着新一代科研人的追求:学术的本质是探索未知,而高校是培育未来人才的土壤。
图源:清华大学公众号
从本科启蒙到清华深造:埋下科研的种子
汶川的科研之路,始于上海交通大学的本科时光。当时国内首批高校开设人工智能专业方向,他敏锐地抓住机遇,一头扎进计算机视觉研究。“当时什么都不懂,就是跟着学长一点点学”,实验室的日夜钻研,让他尝到了科研的挑战与魅力,也坚定了读博深造的决心。
2019年夏天,凭借突出的科研潜质和问题解决能力,汶川通过层层选拔获得推免资格。为提前适应博士生节奏,大三结束的暑假,他就跟随清华导师高阳开展科研学习。这段经历不仅塑造了他的科研思维,更为后续的突破打下了坚实基础。
从“模仿学习”到“空间关系”:科研版图的拓展
2020年进入清华园后,汶川的博士研究从“模仿学习”起步——让机器人通过观察人类行为学习任务。他发现,机器人常陷入“复制”历史动作的误区,忽略环境变化的因果关系,这在自动驾驶等领域可能引发安全隐患。
在导师指导下,他系统性提出“模仿学习中的抄袭问题”,引入因果推理机制,让机器人更关注实时环境。相关成果发表于神经信息处理系统大会,让他深受鼓舞。
“博士期间不能只做一个小点,要拓宽科研版图”,导师的话指引他转向机器人感知与规划领域。面对“让机器人理解杯子与杯垫的空间关系并规划动作”这一难题,他聚焦核心问题,抛除无关因素,耗时一年提出RelatiViT模型,实现小样本微调下对物理基础空间关系的准确预测。
伯克利访学:挑战跨形态模仿学习
博士四年级,汶川前往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访学,挑战跨形态模仿学习。为收集高质量数据,他常通宵调试机械臂,“睡觉前处理数据、启动模型训练,回去时天都亮了”。
最终,他们通过预训练轨迹模型预测视频帧内任意点的未来轨迹,为机器人视频学习策略提供新视角,实现了小样本、跨形态模仿学习能力。“这段经历让我明白前沿研究要思考本质问题”,汶川说。
放弃百万年薪:想成为“引路人”
博士毕业时,面对企业百万年薪与高校教职的选择,汶川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我想成为导师那样的引路人”,他深受导师高阳影响,认为高校既是科研前沿阵地,更是培育人才的土壤。
清华五年,顶级资源、自由的学术氛围、跨学科合作机会,以及导师“不必因一时得失焦虑,真实水平终会突显”的勉励,让他坚定了学术信念。
相关文章
2025-07-160阅读
2025-07-160阅读
2025-07-160阅读
2025-07-160阅读
2025-07-160阅读
2025-07-160阅读
2025-07-160阅读
2025-07-160阅读
2025-07-160阅读
2025-07-160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