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4亿大单背后:人形机器人产业化的春天与隐忧

资讯 » 科技探索 2025-07-16

► 文 心智观察所

近期,一则消息在具身智能圈子激起涟漪:智元机器人、宇树科技拿下中移(杭州)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又名中移杭研)总计1.24亿元的人形双足机器人代工服务采购项目标包。这是迄今为止国内人形机器人企业获得的最大单笔订单,也是一个令人振奋的产业信号。

一个通信巨头为何要大手笔采购人形机器人?事实上,这笔订单并非偶然之举,而是中国移动在人形机器人领域深度布局的重要一步。此前曾有报道透露,中国移动已依托中移杭研成立了具身智能产业创新中心,其定位是聚焦具身智能技术研发与产品创新,目标是成为全球最大的机器人运营商。

这一雄心勃勃的目标,让1.24亿元的采购订单有了更深层的战略意义。当我们把目光投向这个数字的时候,或许看到的不仅仅是两家企业的商业成功,更是中国移动从通信服务商向智能服务商转型的关键布局,以及中国人形机器人产业从概念走向现实的重要节点。

觉醒时刻

这笔大单的背后,是一场由政策驱动的市场觉醒。

近期,各级政府正密集出台人形机器人产业扶持政策。

以中移杭研所在的杭州为例,2024年12月出台的《杭州市促进人形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若干政策措施》,从技术攻关到应用场景,从资金补贴到人才引进,几乎对产业发展的每个环节制定了针对性扶持措施。

政策明确提出,"积极发展人形机器人产业后市场服务,围绕工业制造、市政巡检、医疗康养、文旅服务、应急作业、安保巡逻、城市管理、教育科研、生活服务等领域,全力打造一批优质应用场景并发布推广。支持将优质人形机器人产品列入政府采购目录,鼓励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链主企业、行业龙头企业结合实际,带头打造人形机器人应用场景。每年评选5个人形机器人示范应用场景,对单个示范应用场景按实际投入的50%、予以最高200万元的奖励",还倡导"建设人形机器人中试验证及应用推广服务平台,按照不超过实际投入30%的标准、根据实际投入进度分年度予以补助,单个平台最高补助5000万元"。

这种真金白银的投入,让人感受到地方政府对这一新兴产业的决心。

政策的温床,无疑正在催长产业的花朵。

当政府采购目录开始向人形机器人敞开大门,当国有企业被鼓励"带头打造人形机器人应用场景",当各种补贴政策密集出台,一个此前更多依靠技术驱动的行业,开始获得来自需求端的强劲拉力。

中国移动的采购大单,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作为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玩家,中移动对人形机器人的兴趣绝非偶然。从提供通信服务到提供智能服务,从连接人与人到连接人与机器,中国移动正在试图拓展自己的商业边界。

(中移杭研此前已组建机器人研究团队)

这种转型逻辑清晰可见。作为拥有庞大客户基础和网络资源的运营商,中国移动具备了成为"机器人运营商"的天然优势。当人形机器人大规模部署在智慧城市的各个角落时,谁来管理这些机器人?谁来提供数据传输和云端计算服务?谁来构建机器人与人类之间的交互平台?答案指向了具备网络基础设施和运营经验的通信企业。

从文旅服务到市政巡检,从医疗康养到城市管理,人形机器人正在各个应用场景中寻找落地的可能。而政府的大力扶持,不仅为这些应用场景提供了资金保障,更重要的是为整个行业提供了信心和方向。

当创业者们看到政策的明确支持,当投资人们看到政府的坚定态度,资本的热情被进一步点燃也就不足为奇了。

戒骄戒躁

如果说政策是外在推力,那么技术进步则是内在动力。人形机器人之所以能够从科幻概念走向商业现实,根本原因在于关键技术的突破和成本的持续下降。

智元机器人成立于2023年2月,不到两年时间,其第1000台通用具身机器人就已正式量产下线,此番又拿下如此大单,背后是技术能力的支撑。作为一家"致力于以AI+机器人的融合创新、打造具身智能机器人产品及应用生态的创新企业",智元机器人的董事长、CEO邓泰华曾任华为前副总裁、计算产品线前总裁,这种人才背景,为企业带来了强大的技术基因。

而成立更早、也更为公众所知的宇树科技,在商业化道路上走得更远。这家专注于"消费级、行业级高性能通用足式/人形机器人及灵巧机械臂的自主研发、生产和销售"的企业,目前已披露168项中标成交公告,应用场景涵盖教育科研、工厂巡检等多个领域。

技术的成熟度正在拓宽商业化的可能性。从早期的笨拙行走到如今的灵活操作,从简单的程序控制到基于AI的智能决策,人形机器人正在经历一场技术革命。特别是大模型技术的发展,为人形机器人注入了"灵魂",让它们不再只是机械的执行者,而是能够理解、学习、适应的智能体。

这种技术进步在成本层面也有直观体现。虽然具体的成本数据难以获得,但从市场反应可以看出,人形机器人正在从"天价玩具"向"实用工具"转变。中移动此次采购的单台成本已经降到了相对合理的区间,这为大规模商业化应用创造了可能。

当然,在肯定进步的同时,也需要正视当下技术突破与真正意义的商业化之间仍然存在鸿沟。现阶段的人形机器人更多还是在相对简单、重复性的场景中应用,距离真正的通用智能还有相当距离。如何在技术可行性与商业可行性之间找到平衡点,是整个行业需要思考的问题。

更值得注意的是,当前的商业化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政府采购和政策补贴。真正的市场化需求何时能够起来?企业何时能够摆脱对政策的依赖?这些问题的答案,将决定人形机器人产业的长远发展。

从智元和宇树的成功可以看出,那些能够在技术创新与商业落地之间建立有效连接的企业,正在获得市场的认可。但这种成功能否复制?能否持续?还需要时间的检验。

结语

1.24亿元的大单,既是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的里程碑,也是一个值得深思的起点。当政策的春风与技术的进步形成合力,当资本的热情与市场的需求相互激发,人形机器人产业正在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从杭州的政策支持到中移动的战略布局,从智元、宇树的技术突破到资本市场的热烈追捧,我们看到了一个新兴产业蓬勃发展的生动图景。这种发展不仅体现在数字上,更体现在观念的转变上——人形机器人正在从"未来概念"变成"当下现实"。

然而,在为这种发展感到振奋的同时,我们也必须保持冷静的思考。任何新兴产业的发展都不会是一帆风顺的,过度的热情往往会带来泡沫的风险。如何在鼓励创新的同时避免资源浪费,如何在政策扶持的同时培育真正的市场需求,如何在技术突破的同时确保商业可持续性,这些都是需要全行业共同面对的挑战。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由用户投稿,经过编辑审核收录,不代表头部财经观点和立场。
证券投资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请勿添加文章的手机号码、公众号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