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摄图网授权
■钟新龙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演进,人工智能作为引领性的战略性技术已成为全球竞争的制高点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深刻改变着生产生活方式和国际竞争格局。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和国内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迫切需求,牢牢把握人工智能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完整工业体系和丰富应用场景的独特优势,坚持以应用为导向,以场景创新为牵引,推动人工智能“真操实干”赋能“百业千行万景”,对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具有重要意义。
01
我国人工智能发展迈入新阶段,创新应用根基日益坚实
技术创新加速突破,部分领域形成国际竞争力。我国人工智能技术研发持续发力,关键技术加速迭代,整体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以DeepSeek为代表的中国开源模型在国际舞台绽放异彩,通过全方位开源推动技术普惠,创造了国产大模型登顶全球主流开源社区下载量榜单的“中国速度”。我国已初步构建起覆盖基础层、框架层、模型层到应用层的完整人工智能产业链条。算力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全国在用数据中心机架总规模已超过900万标准机架,算力总规模达到280EFLOPS,为复杂大模型的训练和大规模智能应用提供了强大支撑。在智能体、人形机器人、多模态大模型等通用人工智能前沿领域,技术探索与核心技术积累不断深化,为产业持续创新注入了源头活水。
超大规模市场与完备产业体系构筑独特应用沃土。我国拥有全球规模最大、门类最齐全的工业体系和近14亿人口的超大规模国内市场,为人工智能技术落地实践和迭代优化提供了独特试验场。依托全国统一大市场构建新发展格局,人工智能创新成果能迅速在国内找到广阔应用空间。数据作为核心生产要素,其价值加速释放,2023年我国数据市场交易规模已超过1600亿元人民币。同时,全球规模最大、技术领先的光纤宽带和移动通信网络,以及规模化推广的工业互联网及其全面建成的标识解析体系,为人工智能的广泛连接和高效运行奠定了坚实数字底座。目前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已超过340家,重点平台连接工业设备超1亿台(套),服务企业逾400万家次,覆盖工业全部41个大类。
国家战略引领与政策优化持续激发创新应用活力。国家高度重视人工智能发展,将其提升至战略层面系统谋划,出台系列指导性政策,为产业健康发展指明方向。各地政府积极响应,推动人工智能与区域经济深度融合。通过实施“揭榜挂帅”等新型攻关机制,有效引导产学研围绕产业实际需求开展技术攻坚。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的建设,促进了产业集聚和协同发展。国产人工智能芯片研发测试认证等工作稳步推进,为夯实产业自主可控根基提供了保障。国家层面已设立总规模达600亿元人民币的国家人工智能产业投资基金,引导社会资本投向关键核心技术。在标准体系建设方面,我国已累计发布40余项行业关键技术标准和10余项国际标准。持续优化的营商环境和日益完善的政策体系,共同营造了鼓励创新的良好氛围,极大地激发了全社会参与人工智能创新应用的热情。
02
人工智能深度赋能千行百业,驱动经济社会发展“智变”升级
强力引擎助推新型工业化,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成效显著。制造业是人工智能技术落地应用的核心领域,人工智能正成为推动我国制造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的关键驱动力。例如,北京一家平板显示企业利用大模型智能排产,产线排产时间大幅降低75%;沈阳一家电子设备制造企业借助大模型推动工艺设计自动化,生产效率整体提升40%。人形机器人研发应用取得积极进展,主流产品已实现“站得住、走得稳、跑得快”,并加快向工厂实际应用转变,在汽车生产线辅助装配、智能分拣搬运等场景开始落地。以“智算云”为代表的新型算力基础设施为制造业智能化升级提供了坚实底座。通过行业应用示范基地的建设和典型成功应用案例的征集与遴选工作,一批先进的智能化解决方案得以在行业内推广,有力引领和带动了制造业整体的智能化转型。
“人工智能+”多点开花,催生新产品新业态赋能新兴产业壮大。人工智能技术的广泛渗透和深度融合创新,正在催生一系列智能化新产品、个性化新服务和融合性新业态,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注入强大动力。国内厂商已成功研发超百款AI手机、AI电脑、AI智能眼镜等智能终端,实现了从传统硬件到智能助手的“智变”升级。在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领域,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国产新能源汽车整车平均续航里程已接近500公里,充电15分钟即可补充80%续航电量的超级快充技术也已实现量产应用,智能网联汽车的准入许可和实际道路通行试点工作亦在有序推进。以移动操作机器人为代表的新一代智能装备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已在航空航天、半导体、生物医药等高端制造环节实现规模化应用,例如仅移动操作机器人在相关高精尖制造环节的部署应用数量就已超过千台;特种应用机器人如防爆工业机器人也成功取得了国内外防爆安全认证,并在轨道交通装备制造和汽车零部件生产等环节实现了规模化应用。
创新应用场景持续拓展,提升社会治理与民生服务智慧化水平。人工智能的应用价值不仅局限于产业升级,其在推动社会治理现代化、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以及改善民生福祉等方面,同样展现出巨大潜力。在智慧城市建设中,人工智能技术被广泛应用于交通管理、环境监测、公共安全等领域,有效提升了城市运行效率和管理水平。在医疗健康领域,基于人工智能的辅助诊断系统能够帮助医生提高诊断准确率和效率,特别是在早期癌症筛查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教育领域,人工智能驱动的个性化学习系统能够提供定制化的教学资源,有助于促进教育公平和教学质量的提升。通过持续开展“赋能深度行”等供需对接活动,积极搭建交流合作平台,有效推动了人工智能技术在更广泛社会应用场景的落地生根,确保科技发展成果更好地惠及全体人民。
03
深化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全力塑造发展新优势
坚持应用导向,着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紧密围绕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需求、产业升级的关键瓶颈以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进一步加强通用大模型和行业大模型的研发布局,提升模型性能、降低应用门槛,鼓励发展多样化新模式新业态。瞄准包括更强自主学习进化能力的智能体、具备复杂环境理解与自主决策能力的系统等在内的通用人工智能前沿技术方向,持续加大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投入力度,力争在若干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取得更多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原创性突破。通过技术攻关的持续精进与产业应用实践的深度融合,推动智能产业化向更高水平、更高质量迈进,确保人工智能技术真正服务于国家发展大局,为有效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深层次、长远性战略问题提供坚实有力的支撑。
拓展应用场景,推动“人工智能+”行动向纵深发展,打造“中国产品”和“中国应用”。持续深入推进“人工智能+”行动,将人工智能技术全面融入经济社会各方面。在工业领域,要推动制造业从单点应用向全流程、全产业链的智能升级转变,聚焦重点行业和关键产品,打造一批智能化示范工厂和智慧供应链。要加快推动具备更强智能和更广泛连接能力的超级智能终端的产业化进程和商业化应用,使其成为承载各类AI应用的新入口和新平台。通过“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供需对接深度行”活动和典型案例征集遴选,促进人工智能深度应用。鼓励企业针对不同行业特点和痛点,开发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产品”和“中国应用”。通过国内市场实践,形成可复制推广的“中国方案”,积极参与全球人工智能技术和产业发展。
优化生态体系,集聚资源夯实人工智能创新应用根基,确保发展主动权。构建一个开放、协同、健康、充满活力的人工智能创新生态系统,是保障我国人工智能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并掌握全球竞争主动权的关键所在。要积极引导具有长远眼光和战略定力的“耐心资本”加大对人工智能基础研究、关键技术攻关以及具有高成长性初创企业的支持力度,充分发挥好已设立的国家级人工智能产业投资基金的引导和杠杆作用,加快布局一批具有战略意义和引领效应的重大投资项目。要持续加大力度培育一批具备国际一流竞争力的行业龙头骨干企业和掌握关键核心技术、“独门绝技”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形成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良好格局。大力支持建设开放共享的人工智能开源社区。发挥人工智能标准化组织作用,加快研制推广关键急需标准,并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加强高水平、复合型人才引进培养。完善人工智能伦理治理框架,确保技术可信可控。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合作,为我国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和长远发展营造良好环境,掌握发展主动权。
人工智能的浪潮已至,未来已来。深耕应用场景,驱动智能蝶变,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大机遇,也是加快塑造我国发展新优势的必由之路。我们必须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市场和产业体系优势,不断拓展人工智能赋能经济社会各领域的广度与深度,将人工智能蕴藏的巨大潜力充分释放,转化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不断前进的坚实力量,在国际竞争中塑造我国新优势,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更多中国智慧和力量。
[作者系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赛迪研究院)未来产业研究中心人工智能研究室主任]
总 监 制丨王列军车海刚
监 制丨陈 波 王 彧 杨玉洋
主 编丨毛晶慧 编 辑丨谷 云
相关文章
2025-08-186阅读
2025-08-186阅读
2025-08-186阅读
2025-08-186阅读
2025-08-186阅读
2025-08-186阅读
2025-08-186阅读
2025-08-186阅读
2025-08-186阅读
2025-08-186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