蔚来ES8降价原因解析与不做MPV策略解读

资讯 » 智能车 2025-08-23

芝能汽车出品

全新 ES8 上市后,讨论最多的不是配置表,而是价格。

41.68 万元起售,租电模式甚至只要 30.88 万元——对一台旗舰 SUV 来说,这几乎像是一种“自降身段”。但和过去不同,这次蔚来没有牺牲毛利,也没有通过“砍料”换价格。

真正的底层原因在于,经过十年投入的自研与平台化终于开始兑现回报:芯片算力的集中、架构的复用、工艺的轻量化和供应链的规模效应,让“研发降本”成为现实。

与其说蔚来在掀桌子,不如说它在“还债”——过去高企的研发支出被转化为工程成果,过去高成本的旗舰定位被回归到合理区间。这是一次产品与定价的归位。

蔚来也做了一个看似保守、实则深思熟虑的选择:不做 MPV,而是用 ES8 和即将到来的乐道 L90,把 MPV 的高频用途覆盖到位。

蔚来认为在纯电时代,“形态”不再是决定性的,真正重要的是场景和品牌气质。

Part 1

为什么全新 ES8

能把价格降下来且仍保毛利

三代 ES8 的定价调整并是工程架构、平台复用和经营节奏协同作用的结果。

最核心的变化来自研发带来的架构优化:早期需要“四颗 Orin X 芯片”才能完成的算力,现在通过一颗“9031”一颗抵四颗,减少了芯片数量与外围元件,进而降低布线、散热和屏蔽等连带成本,BOM 成本下降是确定的。

同时,900V 后电区、电驱和电池包等平台化部件在 ET9、ES8、L90 之间共享,形成跨车型的规模摊销,降低了单车固定成本和研发投入压力。

在设计上,第三代产品更注重结构紧凑与件数收敛,例如线束和电气架构的一体化,座椅等关键部件的自研,使成本在设计端提前控制,而不是通过减配实现。

过去几年的平台化投入开始体现回报,研发的高峰投入已过,成本曲线随规模提升而下移,因此“ES8回到四十多万区间”的定价具备可持续的毛利空间。

在材料和工艺方面也做了平衡:车身铝材的使用相较二代有所减少,但安全目标并未降低,仍按高标准开发,并完成高强度碰撞验证。这种取舍强调能效、重量与成本之间的均衡,而不是一味堆料。

规模效应与供应链协同进一步确保了成本下降:第三代产品的节奏更密集、平台复用更高,新工厂的产能利用率逐步爬升,制造端折旧与能耗被摊薄;供应链策略从单纯压价转向稳定合作,以规模和长期订单获取价格弹性,降低供应中断的风险。

定价层面,随着中国市场BBA价格的下探,整个豪华品牌的价格都在下移。

蔚来是通过修正二代 ES8 在成本与价格区间上的偏差,让三代 ES8 回到“大三排高端 SUV 的合理区间”,在更健康的成本结构下留出毛利。

产品定义也避免了“堆高端件”的策略,没有强行上马会显著增加成本的主动悬架、线控转向或后轮转向,而是通过底盘几何设计和标定实现 5.7m 转弯半径,把有限资源优先投入到二、三排乘坐体验等更常用的功能上。

在经营端

N 系列和 L 系列的价格带已提前梳理,为 ES8 留出合理的定位空间;

组织和研发环节通过 ROI 管理提升效率,实现“同等技术能力,用更少投入”。

三代 ES8 的降价是平台化成果、工程集成、规模经济和经营规划共同作用的结果,消化了前期“技术领先但规模不足”带来的成本负担,从而在可持续毛利的范围内建立新的价格竞争力。

Part 2

为什么暂不做 MPV,

而用 ES8 覆盖 MPV 诉求

在这里李斌讲了很久,主要是从“用户需求”而非“车身形态”定义产品,把多人出行、装载能力、上下车便利性和商务场景体面感视为核心功能,而不是必须依赖 MPV 外观来实现。

基于这一逻辑,ES8 在空间利用、上下车便利和城市机动性上有针对性地覆盖了 MPV 的高频需求:

前后备厢与舱内储物结合,提供灵活的装载方式;六/七座布局可支持通勤、远行等不同场景;

空气悬架能在约 7 秒内升降 50mm,结合前后地台优化,让长辈和儿童上下车更方便;

实测一排地台高度甚至低于部分主流 MPV。

在城市驾驶中,5.7m 转弯半径明显改善了大尺寸车型在窄路、地库的灵活性,弥补了传统 MPV 常见的短板。

在商务场景中,ES8 保持了座舱材质和氛围的体面感,同时维持 SUV 的通过性和全地形适应能力,让其兼顾家庭与商务。

在产品矩阵中

乐道 L90 更偏向“家庭日常”,强调性价比和实用性;

ES8 则偏向“商务兼顾家庭”,强调气质与场景格调。

两者组合已经覆盖了 MPV 用户的主要需求。

更关键的是经济性和战略稳定性:如果 MPV 市场是一个高回报、低不确定性的赛道,蔚来并不存在进入的技术障碍。

但从市场容量、品牌气质、成本结构和推进确定性综合来看,纯电 SUV 在空气动力学、能耗和补能网络适配上更具效率,能以更小风险覆盖更广的用户需求。

同时,中国与海外在 MPV 偏好上差异明显,受税制、城市环境和习惯影响,盲目进入 MPV 可能带来研发、供应链和库存的额外复杂度。

因此,以 ES8/L90 的 SUV 组合来覆盖 MPV 需求,保持产品组合的清晰与平台复用度,继续借助规模效应摊薄成本,使品牌和毛利处于可持续区间。

换句话说,蔚来是出于效率和战略的考虑,选择以更少的车型形态覆盖更多的使用场景,用更可控的确定性提升长期竞争力。

小结

全新 ES8 的定价逻辑,是一种价值回归,是蔚来自研与平台化真正落地的证明。

回到 40 万级的战场是在告诉市场,蔚来已经从“长期主义”转向“市场与现实”;不做 MPV,没有被“车身形态”绑架,而是用 ES8 的商务兼顾家庭、L90 的纯家庭导向,切走 MPV 用户的核心需求,同时保持 SUV 形态带来的能耗效率和品牌气质。

附录

附 录

李斌回答MPV在中国的“前世今生”,从日本K-Car、豪华象征的小故事。以下为转述整理:

这些年,我被问得最多的问题之一,就是“斌哥,蔚来什么时候做MPV?”有一次我去参加一个非蔚来用户的活动,下面坐了几百位企业老板,主持人问:“买过MPV的举手。”一下子就有两三百人举手。

说实话,如果做MPV真是一个稳赚的生意,我早就上了——但我习惯先搞清楚一件事:大家到底为什么需要MPV?这种车型是怎么出现的?

其实最初并没有“MPV”或“SUV”这样的概念,车型的出现都是与特定的场景、政策和文化紧密相关。今天就来聊一聊,在中国人口中的“MPV”,它的来历和变化。

● 日本的起点:K-Car与“投影面积税”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早年中国常见的“面的”(比如北京的夏利、大发),以及如今大家眼中的高端车型阿尔法,其实都和日本的“K-Car”(轻型汽车)有关系。这背后源于日本的税收政策。

当时日本收汽车税有个关键标准:车身投影面积。车占地越小,税就越低。因为日本城市道路狭窄、停车紧张,小车更能提高效率。

那怎样在保持低税的同时保证车内空间?办法就是向上发展。与其做得更宽更长,不如把车做得更高,形成一个方正的“盒子”。这样占地面积不变,但车内空间更宽敞。

这种思路分成了两个方向:

◎ 小车方向:引入到中国的“面的”,价格便宜,能坐人,适合短途代步;

◎ 大车方向:像阿尔法这样的车型,本质是“大号K-Car”,依旧是box形态,但车更大,可以满足多人出行。在日本它的定位并不算豪华,就是普通的家用或商用车。

● 香港的转折:从普通车到“保姆车”

阿尔法这类“大号K-Car”后来在香港身份发生了变化。

原因有两个:

◎ 路况:香港道路大多限速,跑不快,box车型在高速下的不足在香港几乎体现不出来;

◎ 用车成本:香港车牌贵,有钱人更愿意买“一车多用”,既能家人出行,又能让司机开。

于是阿尔法在香港就成了“保姆车”——不是给保姆开的,而是能坐下家人、保姆和行李的一辆多功能车。慢慢地,它变成了香港富人和明星的常见选择。在日本它只是普通车,在香港却因为契合本地场景,被赋予了新定位。

● 内地的流行:明星带火的“豪华符号”

真正让阿尔法在内地成为“豪车象征”的,是2000年后的明星“北上”。

很多香港明星来内地拍戏、演出,习惯了在香港用阿尔法,就把它带到内地。

一开始只是娱乐圈在用,后来扩展到商界和高端圈层。大家看到“明星和老板都坐这车”,就把它和高端联系在了一起。

这带来了一个现象:加价。曾经买阿尔法要加几十万。其实这款车没有不可替代的技术,丰田也完全能在中国多生产。但它的需求群体很有限,“加价”反而成了一种筛选方式——愿意多花钱的,就是它想要的目标客户。

所以,一款因为日本税制而出现的“大号K-Car”,在香港成了“保姆车”,再经由明星传播,在内地摇身一变,成了百万级的豪华车。

● 另一条路线:别克GL8的公务车逻辑

除了阿尔法,还有另一条MPV在中国的成长路线:别克GL8。

GL8的成功在于契合了“公务接待”的需求。早年政府和企业的接待需要能坐6-7人的宽敞车型,GL8正好符合。慢慢地,它成了公务用车的代表。

但现在情况在变化。比如前段时间一位政府领导说:“以前我们接待都用GL8,现关注乐道L90,17.98万起,刚好在18万以内的公务标准里,空间更大,乘坐更舒服,用电的成本也比油车低。”

这说明用户需要的不是“GL8”这个车型,而是“满足公务接待的车”。换句话说,车型不是核心,需求才是。

● 蔚来的思考:以需求而非车型为出发点

讲完这些历史,大家就能理解为什么蔚来没急着做传统MPV。

我一直跟团队强调:不要被车型的名字限制,要从用户需求出发

MPV的优势是空间和便利,但短板也很明显:高速时的操控和风噪,以及碰撞安全的设计难度。去年ET9上市前,我们销售负责人波哥自己去开了MPV,他说:“MPV城市里还好,但一上高速就不太放心,噪音也大。”

所以我们希望能做一款既有MPV的空间和便利,又没有这些短板的车。比如全新ES8:有777升的后备箱,前舱还能放6个20寸行李箱,二排三排的进出也很方便;同时它是SUV的底盘结构,高速稳,安全性高。

再比如乐道L90,针对家庭场景做了大容量储物和冰箱,能满足家庭出行需求,同时保留SUV的灵活性。

在我们看来,车型名字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能不能解决用户的需求:

如果用户需要“商务+家庭”,空间大、安全稳、好开,就是ES8;

如果用户需要“家庭日常”,实用、好用,就是乐道L90。

未来可能还会有新的车型形态,但核心逻辑不会变:不是车型决定需求,而是需求决定产品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由用户投稿,经过编辑审核收录,不代表头部财经观点和立场。
证券投资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请勿添加文章的手机号码、公众号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