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成桐为他取名孙理察,50年“亦师亦友”为宇宙设定安全边界 | 顶科协奖

资讯 » 新科技 2025-09-10


数学殿堂是如此宏伟高远,不少大师的声名虽然不为外界熟知,但其成果却照亮了整个学科。美国斯坦福大学人文与科学学院名誉讲席教授孙理察(Richard Schoen)就是其中代表。

今天(9月10日),2025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奖“智能科学或数学奖”(奖金1000万元)在沪授予孙理察,以表彰他在几何分析与微分几何领域作出的开创性工作,包括在共形偏微分方程、极小曲面、广义相对论、调和映射及山边(Yamabe)问题等方面取得的奠基性成果。

生于1950年10月的孙理察,被公认为几何分析领域的奠基人和领军者之一。他最著名的成果,就是和华裔数学家丘成桐合作完成的“正质量猜想”证明。某种意义上,这个证明影响了我们对宇宙的根本认知,为广义相对论设定了一个安全边界,进而为黑洞、引力波等研究提供了数学支撑。


孙理察(右)与丘成桐

孙理察的人生经历十分吸引人:无论是成长于美国一个拥有13个孩子的大家庭,还是他对于数学人才培养的洞见(包括对数学奥赛的审慎态度)。值得一提的是,孙理察与丘成桐的合作延续了超过半个世纪,使他与中国学界有了更多交集。特别是“孙理察”这个中文名,正是丘成桐所起。

为相对论编织“安全网”

用科普的语言来说,广义相对论中的宇宙,就像一张巨大的蹦床;若是空无一物,蹦床就是一片平坦;假如放上一个保龄球,蹦床会立刻凹陷,并把附近的其他小球拉过去。这个“凹陷”就是广义相对论所描述的由质量所制造的“时空弯曲”,它将周边小球“拉”过去的效应,就是爱因斯坦心中引力的本质。

根据物理学家的直觉,“负质量”不能在宇宙中留有一席之地。众所周知,正质量带来的引力让牛顿的苹果掉到地上,但负质量在理论上会制造出各种反常。一旦它存在,就会引发连锁反应,导致宇宙作为一个系统出现不稳定乃至局部“崩溃”。因此,物理学家在上世纪60年代提出了“正质量猜想”,认为包括宇宙在内的任何孤立物理系统,其总质量不可能为负,至少为零。但在得到证明之前,猜想始终只是猜想。

1979年,孙理察和丘成桐合作发表论文,第一次为正质量猜想给出严格的数学证明。受益于几何分析思想,孙理察和丘成桐携手发展出一种以“最小曲面”为核心的数学工具,类似于在弯曲时空几何里构造出一个特殊的“肥皂膜”并开展分析,最终靠反证法排除了负质量的可能性,使正质量猜想成为了定理。


“肥皂膜”是分析弯曲时空的重要手段

这个成果在物理学界激起巨大反响。有人评价,它为相对论编织了一张安全网,划定了总质量不小于零的底线。考虑到任何系统总是倾向于最小能量状态,假如宇宙质量失去了“零的底线”,那意味着宇宙能阶的下降可能会永无止境,甚至直到消失;而有了正质量定理,黑洞、引力波、时空奇点等研究才获得坚实的理论基础。

从数学的视角,这个证明也让新兴的几何分析翻开了新篇章。之后多年,孙理察将几何分析方法推广到更多领域,解决了许多重要的数学问题,帮助他先后获麦克阿瑟天才奖(1983年)、博谢纪念奖(1989年),沃尔夫数学奖(2017年)等重量级奖项。

与中国数学的不解之缘

孙理察与华裔数学家丘成桐超过50年的交往,堪称学界佳话。

1972年,孙理察从代顿大学数学系毕业,进入斯坦福大学攻读研究生。1973年秋,青年数学家莱昂·西蒙来到斯坦福,成为孙理察的导师;同时加入斯坦福的丘成桐,办公室和西蒙正好面对面,孙理察敏锐的思维引起丘成桐的注意,双方第一次合作随之展开。1977年,孙理察获博士学位,丘成桐甚至是他的第二位博士论文导师;哪怕孙理察毕业后离开了斯坦福,两人的合作也没有中断,正质量猜想的证明正是其中代表。


上世纪70年代,丘成桐与孙理察开始了深入合作。

大师级合作,是数学界的幸事。作为几何分析学派最重要的开创者,丘成桐曾表示,孙理察、莱昂·西蒙等人,包括他自己,在1970年代几何分析理论上取得了巨大进步,为之后近半世纪拓扑、代数几何和数学物理学中的重大发展奠定了基础。丘成桐甚至公开说,自己超过一半的重量级论文,要么与孙理察合写,要么深受对方影响。值得一提的是,几何分析的几本经典教材,包括《微分几何讲义》,都是由丘成桐与孙理察合著。

丘成桐虽然在斯坦福当过孙理察的导师,但他实际上只比孙理察年长1岁半,双方从一开始就是一种亦师亦友的关系。孙理察后来说,“丘成桐一直是我的榜样”;反过来,丘成桐则称孙理察是“我最好的朋友之一”。这种欣赏根植于双方对数学的热情。孙理察曾回忆说,刚到斯坦福的丘成桐虽远未成名,但浑身焕发出雄心与活力,尤其是丘成桐几乎不回公寓,一直住在办公室,从清早忙到深夜:“我从来没遇过像他那样的人。”有趣的是,学生回忆说,孙理察本人一周七天也是每天一大早就到办公室工作。


2010年世界华人数学家大会(ICCM)授予孙理察“国际合作奖”。

与丘成桐的合作,让孙理察和中国数学界建立了深厚联系。他不遗余力地培养青年学者,带过约20位来自中国(包括港澳台)的博士生,还积极推动中国数学人才在国际舞台崭露头角。为表彰孙理察的贡献,2010年世界华人数学家大会(ICCM)授予他“国际合作奖”,为他颁奖的正是丘成桐。

可以扣篮的数学家

在同事和学生眼中,孙理察在成名后仍是数学界最谦逊、最努力的人之一,对学生既严格又支持。同时,他也是热爱生活的数学家,尤其擅长各种球类运动,包括棒球、篮球、排球、网球。有一年到夏威夷旅行,孙理察用石头击落了五层楼高椰子树上的椰子,让同行的数学家惊叹不已。另外,身高1米83的孙理察还是少数可以扣篮的数学家。


孙理察的这组照片分别摄于十岁、高中毕业和大学毕业。

孙理察出生在美国俄亥俄州的一个拥有13个孩子的大家庭。父母非常重视教育,几乎每个孩子都是优等生,其中五六个在中学毕业时是全校第一。作为家中“老十”,孙理察初中时就从两个主修数学的哥哥那里拿到大学课本,从而早早接触到高水平数学。他自小在农场长大,有大把时间在田间自由独处和思考。他曾说:“农家成长的背景和数学家所需的特质是一致的。数学家必须独立,必须固执地追寻一些其他人不会有兴趣的事。”

孙理察是少有在研究与教学方面都达到顶级水准的数学家,曾被不少学生评价为“所遇到过的课上得最好的教授”。对于人才培养,他有独到看法。比如,他认为数学奥赛虽然为一流大学筛选人才提供了一定帮助,但也可能让学生过早陷入特定方向的技巧性训练,限制了视野的拓展,从而带来长期的负面影响。同时,数学也不应该如奥赛般成为纯粹的智力游戏,而应与现实世界关联,和更多学科领域结合。实际上,正质量猜想的证明就是跨界研究的典范,让孙理察获得了“物理与数学桥梁构建者”的美誉。


孙理察夫妇和华裔学生在一起。

对于孙理察的学术成就,丘成桐的评价无疑最具说服力。2017年当孙理察获沃尔夫数学奖时,丘成桐表示,该奖是对孙理察“在几何分析领域长期展示的伟大洞见和实力的当之无愧的认可”。此外,丘成桐还给过一个半开玩笑的评价,并写进了一本书。书中说,幸而证明了正质量猜想,“宇宙依然存在,时空也安全得救”。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由用户投稿,经过编辑审核收录,不代表头部财经观点和立场。
证券投资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请勿添加文章的手机号码、公众号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