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阿里巴巴26周年生日当天,高德地图宣布推出“高德扫街榜”,这一基于用户真实导航行为、芝麻信用积分和AI算法构建的榜单,试图重新定义生活服务领域的可信度标准。与此同时,阿里杭州西溪园区C区4号楼因高德项目组进驻引发关注,该百人团队由高德CEO郭宁直接领导,负责推进这一创新项目。
高德扫街榜的核心逻辑在于“行为+信用”的双重验证机制。用户必须实际到店消费才能参与评分,导航到店人数、复购率、专程前往比例等数据成为主要评分依据。例如,“轮胎磨损榜”反映用户专程前往的频率,“回头客榜”则体现多次消费行为。系统接入支付宝芝麻信用体系,对授权用户的信用等级进行加权处理,结合AI算法实现动态评分。
技术层面,高德已完成全面AI化升级,依托阿里通义大模型对导航、到店等行为进行量化分析。AI风控技术可识别异常数据模式,确保评分真实可信。目前榜单覆盖美食、酒店、景区三大类,其中餐饮为重点领域,计划扩展至全国300多个地级市,未来还可能纳入溯溪、徒步等细分场景。
为推动榜单落地,高德同步启动“烟火好店支持计划”,宣布投入超10亿元补贴用户到店消费。这一动作发生在市场监管总局约谈主要外卖平台后,被外界解读为阿里在本地生活服务领域的战略加码。尽管补贴规模不及淘宝闪购的百亿投入,但凸显了集团对高德到店业务的重视。
从财务表现看,高德地图首次实现盈利具有标志性意义。根据2025财年第三季度财报,其月活跃用户数已超8亿,位居中国移动互联网行业第四,仅次于微信、淘宝和支付宝。然而,此前长期亏损状态(年亏损10-20亿元)反映出商业模式痛点:营收过度依赖广告(占比60%-70%),聚合网约车和O2O服务贡献有限,且广告增速从2022年的28%骤降至2024年的12%。
用户信任危机成为另一大挑战。黑猫投诉平台显示,高德打车投诉量超3.3万条,主要涉及高额佣金、绕路等问题。本地生活服务领域亦频发争议,如家电维修虚假报价、旅游门票无法使用等事件,导致上海消保委等机构介入。这些负面事件可能削弱扫街榜的信任基础。
高德的转型并非首次尝试。2020年推出的“高德指南”未达预期,2023年与口碑合并后,业务扩展仍显谨慎,从星巴克沿街取咖啡到“高德请客”活动,均未形成规模效应。此次扫街榜的推出,被视为阿里到店业务的核心布局,集团可能推动其与饿了么、淘宝闪购等业务协同。
用户习惯的转变是高德面临的关键障碍。当前,多数用户仍将高德定位为导航工具,消费决策路径依赖大众点评、小红书等平台。从工具到内容社区的转型,需要突破“用完即走”的使用模式,建立用户停留和互动机制。这与小红书的UGC模式形成对比,后者已实现2025年盈利30亿美元的目标。
阿里的“内容梦”在此次战略中再次显现。过去,集团在优酷、阿里影业、UC资讯等领域的投入未达预期,反映出电商基因与内容运营的差异。高德扫街榜若要成为长期可信的公共品,需抑制流量变现冲动,这与阿里传统的效率导向形成张力。UGC内容的培育更非短期工程,需解决冷启动、长尾内容乏力等难题。
相关文章
2025-09-110阅读
2025-09-110阅读
2025-09-110阅读
2025-09-110阅读
2025-09-110阅读
2025-09-110阅读
2025-09-110阅读
2025-09-110阅读
2025-09-110阅读
2025-09-110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