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虎嗅商业消费组
作者|柳柳
编辑|苗正卿
题图|视觉中国
2025年10月18日,一个时代的星辰悄然陨落。
杨振宁先生——这位享誉世界的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名誉院长,逝世的消息经由新华社传遍世界。
清华大学官网则发布了《沉痛悼念深切缅怀杨振宁先生》一文,学校官网也已转为黑白。
人们悼念的不仅是一位享年103岁的科学泰斗,更是一位其思想深度与人生轨迹深刻塑造了现代科技格局与国家发展路径的战略级人物。
对于商界而言,这则讣告的意义远超一条社会新闻。杨振宁先生那些看似远离尘嚣的理论物理研究,揭示了构建伟大企业、驱动产业变革、赢得未来竞争的四条“底层代码”。
其内核智慧,也是当下每一位企业家、投资者和创新者亟需汲取的力量。
第一条代码:看不见的基础研究,构建最深的护城河。
在商业世界,我们常常被“短平快”的回报所诱惑,追求季度财报的亮眼增长,痴迷于应用层的微创新。杨振宁先生的学术生涯,首先就是对这种“应用主义”的最有力反驳。
他一生最重要的两项贡献——1954年的“杨-米尔斯场论”和1956年的“宇称不守恒”,都是纯粹的理论物理突破。
尤其是“杨-米尔斯场论”,在提出后的近二十年里,都因其高度抽象而未得到充分验证,被一些人视为“物理学的象牙塔”。时间最终证明了它的无上价值。它统一了电磁力、弱相互作用和强相互作用,成为粒子物理“标准模型”的基石,更在无形中为后来的核能、核磁共振(MRI)、粒子加速器技术乃至半导体产业的发展提供了理论蓝图。
这给商业世界的启示是颠覆性的:真正的、无法被轻易逾越的护城河,往往并非建立在看得见的产品之上,而是根植于看不见的基础理论或底层技术之中。
反观当下许多企业,热衷于模式创新、流量玩法,却鲜有耐心投入十年磨一剑的基础研发。当潮水退去,那些缺乏“底层代码”支撑的商业帝国,便会瞬间崩塌。敢于投资于“无用之用”,敢于布局未来十年甚至二十年的基础研究,是企业从优秀走向伟大的路径。 这需要企业家具备超越财务报表的远见,以及甘坐“冷板凳”的战略定力。
第二条代码:协同效应的“规范场论”:从个体天才到创新集群。
杨振宁的巅峰成就,无一不是合作的产物。与米尔斯的合作,诞生了规范场论;与李政道的合作,摘取了诺贝尔奖桂冠,共同成为最早获诺贝尔奖的中国人。这并非偶然,它揭示了一个深刻的规律:现代重大创新,早已不是独行侠的浪漫史诗,而是顶尖智慧碰撞产生的“聚变效应”。
“杨-米尔斯场论”本身就是一个关于“场”的理论,它描述了基本粒子如何通过相互作用力场来影响彼此。这恰如其分地隐喻了现代创新生态:企业或研究机构,需要构建一个强大的“人才场”或“协同场”,才能让顶尖的头脑在其中相互激发、彼此成就。
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IAS)是杨振宁创造力最旺盛的时期之一。那里并非一个传统大学,没有教学任务,唯一的使命就是为世界上最聪明的头脑提供一个可以自由交流、碰撞思想的“场”。
爱因斯坦、哥德尔、冯·诺依曼……这些巨匠的存在本身,就形成了一个无形的、高能量的“规范场”,吸引并催生了更多的科学突破。这个“场”的构建秘诀在于:极致的学术自由、跨学科的无障碍交流、以及对“无用之思”的无限宽容。
这对企业组织管理的启示则是:领导者的核心任务,不再是管理个体,而是设计和维护一个高效的“协同场”。你的组织是否允许不同背景的专家自由对话?你的文化是否鼓励那些看似异想天开的尝试?你的激励机制是奖励单打独斗的英雄,还是催化化学反应的团队?答案决定了你的企业是一群聪明人的集合,还是一个真正的创新集群。
第三条代码:人才战略的“宇称不守恒”——打破常规。
如果说规范场论揭示了“群体创新”的规律,那么宇称不守恒则提供了“突破常规”的方法论,实现从 “协同机制” 到 “创新思维” 的自然过渡。
1957年,杨振宁与李政道提出的“宇称不守恒”定律,颠覆了物理学界一个根深蒂固的信条,其革命性在于“打破对称”。这种“打破对称”的革命性思想,不仅是物理学的突破,更是一种深刻的人才战略哲学。 它完美地映射在他晚年的人生选择上,也为全球的人才战略提供了全新的思考维度。
1999年,杨振宁全职回到清华大学,2015年放弃美国籍,恢复中国籍。这一系列举动,在当时引发了巨大争议,但今天回看,这无疑是中国在全球人才争夺战中一次里程碑式的“宇称不守恒”事件。它打破了“顶尖人才只流向西方”的对称格局,向世界释放了一个强烈的信号:国内可以成为全球顶尖智慧安放、发光发热的新大陆。
杨振宁回到清华,不仅仅是带回了一位科学家,更是带回了一套世界顶级的研究范式、一个无与伦比的全球学术网络,以及一种激励后辈的精神图腾。他亲手创办的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复制并升级了普林斯顿IAS的模式,成为中国吸引和培养顶尖人才的“强磁场”。他的存在,本身就是对全球华人科学家、乃至全球顶尖学者最强有力的感召。
这给企业和国家的启示是:在人才战争中,必须敢于“打破对称”,采取非对称策略,才能赢得最关键的战略资源。
对于企业而言,这意味着要打破地域、国籍、学历、背景的偏见,不拘一格降人才。特斯拉的马斯克敢于在全球范围内招募最顶尖的工程师,并给予他们极大的自主权;字节跳动的全球化,也建立在其对全球技术、产品和运营人才的极致渴求与整合之上。
杨振宁的回归,是一次“人才引力”的逆转。它告诉我们,当你的平台足够强大、愿景足够吸引人、环境足够包容时,你就能打破常规,吸引到那些曾经遥不可及的“杨振宁们”。
第四条代码:人生选择需要“长程有序”。
杨振宁先生103年的人生,跨越了两个世纪,见证了世界的沧桑巨变。他的每一次重大选择——从西南联大到芝加哥,从普林斯顿到石溪,再到最终叶落归根——都展现了超越个人得失的“长程有序”性。
他的一生,可以看作是对“价值最大化”的终极追求,更是一部关于如何与时间做朋友的教科书。
年轻时,他选择去美国,因为那里是世界物理学的中心,能最大化他的科研价值。功成名就后,他选择回到中国,因为这里能最大化他的传承价值、社会价值和历史价值。晚年的杨振宁先生在清华讲授《普通物理》、捐出积蓄创办研究院、推动科大少年班设立。
他的选择,始终与时代脉搏同频共振,将个人才华的发挥,融入到国家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的宏大叙事之中。
这种“长程有序”的战略思维,正是基业长青的企业所具备的特质。伟大的企业需要追求财务上的短期回报,更追求在历史长河中的独特定位和价值贡献。
亚马逊的贝索斯从第一天起就坚持“Day 1”文化,思考的是未来十年、二十年的不变量,而非下一季度的波动。这种“长程有序”的思维,让亚马逊敢于牺牲短期利润,投入巨资建设AWS物流和云计算,最终构建了无人能及的商业帝国。同样,微软在萨提亚·纳德拉的带领下,从“Windows为中心”转向“云和AI为先”,也是一次基于对未来十年技术趋势判断的“长程有序”的战略转型。
杨振宁先生用一生阐述:最高明的战略,是时间的朋友。 无论是个人还是企业,都需要思考:在十年、五十年甚至一百年后,我们希望被世界记住什么?我们为这个世界留下了什么?这种基于历史使命感的“长程有序”,是抵御不确定性、穿越经济周期的终极罗盘。
杨振宁先生走了,但他留下的“底层代码”永存:敬畏基础研究的长期价值;理解协同创新的聚变力量;敢于在人才竞争中打破常规;具备超越周期的历史远见。
在今天这个不确定性的时代,这些智慧显得尤为珍贵。最好的纪念,也不仅仅是哀悼一位伟人的逝去,而是将他的智慧,转化为我们构建未来的行动指南。
从杨-米尔斯场到商业护城河,这条路,杨振宁先生已经为我们指明了方向。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相关文章
2025-10-1947阅读
2025-10-1947阅读
2025-10-1947阅读
2025-10-1947阅读
2025-10-1947阅读
2025-10-1947阅读
2025-10-1947阅读
2025-10-1947阅读
2025-10-1947阅读
2025-10-1947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