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科幻馆雨果厅内,星云穹顶之下,七位科学探索者依次登台。从饱满稻穗到无垠星空,从千年文明到生命奥秘,他们的讲述搭建起一座贯通古今的科学阶梯。
10月25日下午,2025成都国际数字文创季系列活动之“科学大讲堂·未来的种子”全民科普互动宣传活动在成都启幕。来自航空航天、医疗健康、考古文博、农业科研、通信产业等领域的科学大咖齐聚蓉城分享最前沿科技成果,更勾勒出成都这座城市独特的科学精神图景。
![]()
▲活动现场
“发现新的、不同的、有趣的事物”
创新沃土孕育探索精神
“我会一直回来,因为我总能发现这座城市新的、不同的、有趣的事物。”2023年成都世界科幻大会联合主席本·亚诺向记者说。这是他第五次到访成都,这座城市依然让他充满探索欲。这种持续的新鲜感,正是成都创新活力的真实写照。他特别提到见证科幻馆从收尾施工到成功举办世界科幻大会的过程,惊叹于成都的建设速度和追求卓越的精神。
![]()
▲本·亚诺与成都商报小记者交流
这份创新精神深植于成都坚实的产业土壤。中国首批航天员兼航天员教练、航空航天专家吴杰用亲身经历佐证了这一点:“我以前当过战斗机飞行员,我驾驶过的很多战斗机都是‘成都造’。”从相对落后的机型,到世界领先的歼-10、歼-20,他见证的不仅是中国航空工业的腾飞,更是成都作为航空航天重镇的积淀和探索。“成都在我国国防科技工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吴杰肯定地说,“在技术优势和创新精神的加持下,未来成都发展航空航天产业有着极大的潜力和独特优势。”
“包容创新,松弛有度”
城市气质涵养科研生态
在成都,严谨的科学研究与鲜活的城市生活相得益彰,这种独特的氛围让科研工作者既能沉心静气“坐冷板凳”,又能激发灵感“碰撞火花”。
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二级研究员、杂交水稻全国重点实验室副主任赵炳然认为,成都的城市气质与科学精神高度契合。在描绘老师袁隆平的形象时,他特意强调了这位科学家与众不同的特质:“袁老师和一般的大家认为的那种严肃的科学家形象不一样,他非常活跃、幽默、时尚。”赵炳然认为,这种“一张一弛”的科研态度与生活节奏,“和成都包容、创新,松弛有度的气质是符合的”。 赵炳然特别提到袁隆平在川渝地区的生活经历及其对成都的特殊感情,以及将袁隆平杂交水稻科技馆等重要平台落户成都的选择。
![]()
▲赵炳然
这种包容、松弛但绝不松懈的环境,为复杂的跨界创新提供了理想条件。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放射科副主任、国家教学成果特等奖获得者胡娜对此感受深刻:“成都活跃的电子信息产业和顶尖的医疗资源,为这种跨界创新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她详细解释了“以问题驱动”的合作模式:以临床需求为导向,汇聚电子科大、四川大学等本地高校的AI团队,形成多学科攻坚合力。
她所在的团队,引入AI技术打造“精神健康影像智能诊断平台”,将大脑影像转化为清晰“城市地图”,实现五步精准分析。平台运行三年来,初诊准确率提升33%,患者住院时间缩短5天,医疗开销减半。“这种融合会越来越深刻。”胡娜说,“AI并非替代医生,而是“延伸医生的眼、延伸科学的力、延伸对生命的敬畏”。
“播下科学的种子”
传承科学精神面向未来
从大地到星空,从甘于奉献的坚守到薪火相传的使命,从探索未知的创新勇气到交叉融合的开放思维,科学的种子在年轻一代心中生根发芽,静待破土而出,迎向广阔天地。
中核集团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高级工程师、“人造太阳”博士宣讲团团长郑雪分享“成都造”的“中国环流三号”故事,她所在的团队平均年龄不到35岁,却展现出甘于坐“冷板凳”的坚守与朝气蓬勃的创新活力。“希望让成都的青少年们能了解家乡的前沿科技,在心中埋下一颗科技创新的种子”郑雪说。
![]()
▲郑雪
这份期望,承载着厚重的精神底蕴。吴杰将中国航天精神概括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他对现场青少年谆谆寄语:“希望他们能怀揣梦想,坚定信念,保持对宇宙的好奇心与热爱;刻苦学习,努力拼搏,不断积累先进本领和技术。”他特别强调,“这四个特别的精神可以和我们任何行业、任何人结合在一起”,认为这是值得所有年轻人传承的宝贵财富。
赵炳然则鼓励年轻人不仅要学习知识,更要走进现实,“要去和农民交流,体验乡村生活,这将在他们心中埋下宝贵的‘种子’”。他以浪漫的期许作结:“在宇宙深空,有一颗编号为8117号的‘袁隆平星’,期待在星空朗朗的夜晚,你们仰望星空,去找寻那颗星,也找寻自己要成为的那颗星。”
红星新闻记者 方舟
摄影记者 刘海韵
编辑 邓旆光
相关文章
2025-10-262阅读
2025-10-262阅读
2025-10-262阅读
2025-10-262阅读
2025-10-262阅读
2025-10-262阅读
2025-10-262阅读
2025-10-262阅读
2025-10-262阅读
2025-10-262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