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星上天、模型入轨,太空成为AI算力的新战场,中国领跑

资讯 » 新科技 2025-11-09


智东西
作者 江宇
编辑 漠影

在太空这条轨道上,AI正准备开启一次“离地”进化。

11月9日,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举办“数智空天论坛”,来自中日澳的院士、企业家将在现场围绕“太空智能,开启太空AI新纪元”展开对话。论坛关键词从“星座计算”“智能载荷”到“太空智能系统”,指向一个共识趋势——AI算力不再局限于地面,太空正成为下一轮AI基础设施博弈的新前线。

无独有偶,过去两周,海外也有多个太空计算的消息对外发布。美国Starcloud公司搭载英伟达H100与谷歌Gemini大模型的卫星发射升空,谷歌也公布“太阳捕手计划”(Project Suncatcher),要在轨构建由81颗TPU组成的AI计算集群。

SpaceX与亚马逊则相继释放出太空数据中心的长期构想。SpaceX首席执行官埃隆·马斯克曾提出,将依托Starlink V3卫星在太空组建数据中心,目标是在轨实现每年100吉瓦的供电能力。亚马逊创始人、蓝色起源(Blue Origin)掌门人杰夫·贝佐斯则公开谈到,未来10到20年将在轨构建千兆瓦级的AI算力集群,并判断“最终在成本上击败地球数据中心”。

不过,与硅谷还刚起步或还在计划中不同,中国的太空算力已经初具雏形

早在今年5月,国星宇航即启动“星算计划”,完成首批太空计算星座部署,构建具备5POPS在轨算力与100Gbps星间激光通信能力的轨道网络。当前,该星座已具备全球最大的太空计算能力,并已启动面向行业用户的商业服务。

11月6日,其“零碳太空计算中心”项目作为成果代表之一,入选世界互联网大会“互联网之光”十大首发名单。

跨过了早期试验阶段,国星宇航的产品化路线清晰:直接把AI节点“分布”到太空,组网、运行、商用,一步到位。

这种策略背后,不只是节奏的提前,更是路径的分岔——面对AI基础设施竞赛,是继续拉高地面数据中心的上限,还是另起一套面向轨道空间的系统。

一、当地面数据中心渐近极限,太空计算成为选项

AI模型的增长速度,正在推高对计算资源的刚性需求。过去一年,模型体量与推理调用量同步增长,哪怕Google宣称将Gemini能耗降低了33倍,但整体能耗仍在持续上行。能源成本,正在成为限制算力扩展的第一道墙。

而电力只是一面。当AI模型规模进入万亿参数级别,数据中心不再只是“供电问题”,更是“结构问题”:芯片间互联需要超低延迟,数据调度依赖高带宽,冷却方案受限于热密度瓶颈。这些制约不是线性的,而是呈指数上升。

于是,一个想法被重新提出——把数据中心搬到太空


太空几乎拥有理想的供能环境。在太阳同步轨道上,光照持续、能量密度高于地面8倍,不需为昼夜调度负担设计。极低温环境也有利于被动散热。理论上,如果能在轨实现低功耗运行、可靠通信与可控部署,太空将成为不依赖地面电网的“天然算力岛”

但理论之外,是一串棘手的技术挑战:星间通信、轨道控制、辐射防护、散热机制……这些问题并不新鲜,却因AI模型的分布式运行特性变得更难。谷歌“太阳捕手计划”计划提出的星座布局半径仅1公里、互距200米,就是为了解决链路预算问题,

用密集编队压缩能耗门槛。但哪怕如此,它仍只是“验证方案”,最早的原型发射要到2027年。

而现实的窗口,可能比想象更短。

二、一次部署,就能运行模型、形成计算网络

如果说Google还停留在“可行性实验”阶段,那么一个在轨能够运行AI模型的计算星座,已经在今年5月给出了答案。

5月14日中午,国星宇航在酒泉发射的12颗计算卫星进入预定轨道,完成了全球首个太空计算星座的部署


该星座具备三项关键能力在轨执行模型推理的计算能力单星峰值744TOPS,整轨5POPS)、通过100Gbps激光链路实现稳定互联的组网能力、以及搭载80亿参数天基模型的在轨运行能力不是“采集数据再回传”,而是直接在轨处理、只回传结果

这一项目并没有从试验星起步、也未采取逐步扩容,而是一次性部署即具备完整运行能力

三、从星座组网到商业化验证,中国企业已经走通了

入轨之后,国星宇航的太空计算星座也已进入商业使用阶段。

今年9月,国星宇航与佳都科技子公司佳知慧行完成首次在轨AI模型运行任务,将交通路网分析模型注入“星算”星座,对广州琶洲区域遥感图像进行处理,用时3分钟内完成推理与结果下传。这一流程不仅显著缩短响应时间,也节省了90%以上的地面传输带宽

此次任务以付费形式完成,是太空计算首次进入商业化运行流程。相较传统方式,该流程显著减少下传数据量和处理延迟,已被用于支持佳都科技的智慧交通系统。

这不是一次测试,而是由企业实际提出模型需求、调用轨道算力完成任务流程的案例。对于“太空算力是否可用”,它给出了一个明确答案。

与此同时,国星宇航的“星算计划”也并非孤立工程,其背后已形成了初步的生态网络:

1、在科研层面,已与之江实验室联合完成全球首个太空计算星座的研制并实现在轨交付,同时与北京邮电大学共建联合实验室,围绕语义卫星星座等关键方向展开技术攻关。

2、在产业层面,携手佳都科技子公司佳知慧行完成在轨推理任务,将交通路网分析模型注入星座运行并成功回传结果。此外,还与开普云、软通动力、钟吾大数据集团、千方科技等多家企业建立“星算计划”合作伙伴关系。

3、在资金链层面,已先后与建信金租和中银金租达成总额100亿元的融资租赁合作,用于支持星座扩容与卫星研制;

4、在战略发展层面,02组星座已正式发布,自主研发的新一代计算卫星“天秤-10”单星算力突破10POPS,计划于明年发射,将进一步提升轨道AI算力的覆盖范围与密度。

“星算”计划不再是一组卫星产品,而是一套正在拓展中的太空AI基础设施体系。

结语:太空,是一次计算主张的转向

太空并不只是AI算力的备用场所,而是一次关于“计算主张”的方向性转向。

在地面资源逼近物理极限之际,“把算力往上搬”并非想象力的冲动——就像曾经从单机到云,从中心化数据中心到边缘节点,如今算力正在被进一步“解放”到轨道空间。

在这场变局中,中国企业也已不再只是观察者,而是率先完成从概念验证到商业部署的实践者。

轨道之上,太空算力不是一场技术炫技,而是一次基础设施演化的现实进程。而这一进程,在中国,已完成落地,正加速迭代,真正称得上遥遥领先。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由用户投稿,经过编辑审核收录,不代表头部财经观点和立场。
证券投资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请勿添加文章的手机号码、公众号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