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线记者唐泽文发自浙江乌镇
11月9日,202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进入最后一天,热度丝毫不减。
其中热度最高的地方之一,就是西栅景区枕水酒店里举行的分论坛“数智空天论坛”。
![]()
“数智空天论坛” 唐泽文 摄
台上,几位来自天文学、通信、人工智能等领域的学者与企业家,正围绕一个看似遥远却已悄然临近的议题激烈讨论——当AI算力离开地球,飞向太空,我们将迎来怎样的变革?
“我们中国企业已经率先布局,领跑全球。”主持人、国星宇航执行副总裁赵宏杰开场即掷出一枚“重磅信号”。
他透露,去年由该公司发起的“星算”计划已发射全球首个太空计算星座,并在轨运行近半年。这意味着构建规模化AI太空算力的遥远构想,正一步步走进现实。
太空不是“另一个机房”
而是AI“成年”的地方
“太空AI不是简单把算力搬上去,”北京邮电大学教授许晓东指出,它应该是一个系统性的新范式。
他从AI三要素——算力、算法、数据出发,提出一连串追问:哪些数据值得在天上处理?算完之后结果传到哪里?算法如何适应太空极端环境?“我们过去是‘触发式’计算,现在要重新思考整个系统的匹配逻辑。”
日本工业大学教授浅见哲也从传感器工程师的视角补充道,太空中的噪音、粒子干扰远超地面,“我们不能只把AI当作‘太空摄像头’,而要让它感知距离、温度、现象背后的机制。”
千方联陆智能交通科技董事长朱永涛带来了接地气的应用展望。他提到,去年梅大高速塌陷事故,“如果有卫星AI实时计算并传回警报,事故响应可以从数小时缩短到10分钟。”
他还透露,团队正在推动将高速公路模型“放上卫星”,实现对无人区、盲区的持续监测。此外,全球农作物生长监测、物流运力调度,也正成为太空AI落地的试验场。
香港城市大学教授林静则把视野拉得更远。她将太空AI分为三个层次:服务于太空探索的AI、在太空中运行的AI、受太空环境启发而进化的AI。“就像大航海时代,人类走向更广阔的未知。太空,是AI‘成年’的地方。”
我们不能控制AI
但可以设计共处的环境
其实,关于AI的治理和伦理的问题,一直是这次峰会的热点。这场分论坛也不例外。AI上太空会不会“失控”?
林静比喻:“AI现在是一只幼虎,长大后我们能否驾驭?”对此,她给出了另一个角度的理解:太空恰恰是人类学习与AI共处的试验场,“在无法全程监控的环境中,我们必须设计出更自主、更长期的协同机制。”
澳大利亚科学院院士柏坤霆也警示,低轨卫星若发生碰撞链式反应,后果会很严重。“我们可能会回到五六十年代——没有卫星的时代。”他呼吁建立安全的太空生态系统,“中国在其中扮演关键角色。”
面对“星上数据传不下来”的瓶颈,许晓东教授带来了一项振奋人心的技术突破——语义通信。“过去是先传输再计算,现在可以边传边算。”他介绍,通过这种新型通信方式,星上数据压缩比已达800倍以上,“让数据流动起来,算力才能真正释放。”
圆桌讨论快结束时,赵宏杰总结说:“太空AI不只是技术升级,而是一场范式革命。”
台下,听众若有所思。这可能是一个关于算力、能源、通信与人类文明未来模式的新范式。
论坛在乌镇的午后悄然落幕,而属于太空AI的全球星辰征途,才刚刚开始。
相关文章
2025-11-100阅读
2025-11-100阅读
2025-11-100阅读
2025-11-100阅读
2025-11-100阅读
2025-11-100阅读
2025-11-100阅读
2025-11-100阅读
2025-11-100阅读
2025-11-100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