蚂蚁边界再拓展 从金融到健康再到通用AI助手

资讯 » 新科技 2025-11-18


作者 胡群

11月18日,蚂蚁集团正式发布全模态通用AI助手“灵光”,支持用户通过自然语言在30秒内生成可交互、可编辑、可分享的小型应用程序。该产品集成3D建模、音视频、动态图表、地图等多模态输出能力,首次在移动端实现“对话即开发”的生产力跃迁。这一动作意味着蚂蚁正从一家以支付和金融服务为核心的科技公司,加速演变为覆盖生活服务、健康管理与通用智能体平台的社会级基础设施提供者。

这一战略转型在本月上旬已有迹可循。11月14日,蚂蚁集团董事长井贤栋在新加坡金融科技节上表示,生成式人工智能将拓宽金融服务的边界,未来每个人都将拥有专属AI理财助手,每个中小企业可以配备专属CFO(首席财务官)。而更早的11月7日,蚂蚁集团CEO韩歆毅在全员信中宣布,将原“数字医疗健康事业部”升级为一级组织“健康事业群”,并强调“AI为破解社会医疗健康痛点提供了关键路径,我们也将笃定方向、全力以赴。”

蚂蚁的边界拓展逻辑由此清晰:以支付和金融业务为底层支撑,通过AI技术重构医疗健康、中小企业服务等社会基础设施。从电子医保码覆盖超8亿用户,到AQ健康管家跻身千万级月活应用,再到“灵光”降低应用开发门槛,蚂蚁的AGI社会化实验正从概念走向规模化落地。

跳出金融 寻找可持续增长的新锚点

蚂蚁源于支付宝,最初解决的是电商交易中的信任问题。随后二十余年,通过余额宝、花呗、借呗、芝麻信用等产品,构建起覆盖支付、信贷、理财、保险等金融生态。这一模式曾带来高速增长,也奠定了蚂蚁在数字金融领域的领先地位。

近年随着市场渗透率趋于饱和、监管环境持续完善,金融业务的边际效益显著递减。一方面,核心用户规模接近天花板,增量空间有限;另一方面,金融业务高度依赖合规框架与资本杠杆,在强监管背景下,创新节奏受到制约。更重要的是,单纯围绕“资金流转”构建的服务体系,难以应对社会结构变迁带来的新需求,如人口老龄化、慢性病管理压力上升、中小企业数字化能力薄弱等。

因此,蚂蚁必须寻找新的战略锚点,一个兼具社会价值、技术纵深与商业潜力的领域。这一选择不能是简单的横向扩张,而需与既有能力深度耦合,尤其是蚂蚁在支付网络、用户信任、数据智能和场景连接上的长期积累。医疗健康天然具备高频、刚需、高信任属性,且与支付、保险、AI技术高度协同,由此成为蚂蚁的首选。

深耕健康 重构民生服务基础设施

蚂蚁对医疗健康的投入始于2014年,完成中国第一笔线上挂号缴费。此后十年,逐步推出电子医保码(2019)、整合商保直付、接入好大夫在线(2024),并于2025年6月上线AI健康管家AQ。数据显示,蚂蚁健康平台累计服务用户近9亿,AQ在上线4个月内即成为国内第五个月活超千万的AI原生应用。

11月7日,韩歆毅宣布将医疗健康业务升级为一级事业群,并任命张俊杰出任总裁。他在全员信中写道:“从第一笔手机挂号缴费,到医保码服务超8亿用户,蚂蚁始终坚持以技术驱动解决社会问题的初心。”这一表述揭示了蚂蚁的战略转向。

健康领域的特殊性在于,它既是高频刚需,又高度依赖数据、支付与信任体系,这正是蚂蚁的核心优势所在。通过将医学知识、医保结算、线上问诊等能力封装为AI服务,蚂蚁正在参与构建下一代数字健康基础设施。

从商业角度看,医疗健康确实是一片蓝海。行业调研显示,预计2025年中国大健康市场规模将突破20万亿,未来中国的老龄化也将催生庞大的慢病管理与健康养老需求。分析人士认为,蚂蚁的这次架构调整,是一家科技公司应对时代变迁、解决社会问题的主动选择,也是AI技术从实验室走向产业深水区的行业缩影。

迈向通用智能 让每个人成为创造者

如果说金融解决“资金如何流动”,健康解决“生命如何守护”,那么11月18日上线的“灵光”,则试图回答一个更根本的问题:普通人如何在AI时代掌握数字创造力?

“灵光”是业内首个基于全代码生成的多模态AI助手。用户只需输入一句话,如“帮我做一个养车成本计算器”或“规划布达拉宫两日游行程”,系统即可在30秒内生成一个参数可调、可交互、可分享的轻应用。这些应用不仅能展示结果,还能实时调用大模型后端能力,实现动态计算与个性化反馈。

这一能力的背后,是蚂蚁在大模型与智能体架构上的长期积累。其Agentic(智能体)架构可动态调度图像生成、3D建模、数据分析、支付接口等多个专用模块,协同完成复杂任务。这种“多智能体协作网络”,正是井贤栋在新加坡所强调的未来方向:“支付作为底层基础设施必须完善,才能支撑智能体协作网络高效运行。”

科技企业的边界究竟在哪里?当移动支付成为基础设施,信用体系重构社会规则后,科技公司是否应该向医疗、教育等更具社会价值的领域拓展?这个问题的答案,关乎整个科技产业的发展方向。

当消费互联网红利见顶、流量增长放缓,越来越多的科技公司正从“连接人与服务”转向“赋能产业与个体”。无论是大模型驱动的智能客服、AI辅助的药物研发,还是工业视觉检测、农业遥感分析,数字技术正在从实验室走向田间地头、工厂车间和社区医院。

在人工智能进入产业深水区的今天,科技公司的价值不应仅以用户规模或营收增速衡量,而应看其能否降低专业门槛、弥合资源鸿沟、释放普通人的创造力。正如井贤栋所言,“让每个中小企业拥有CFO”,韩歆毅所坚持的“用技术解决社会问题”,这些理念若能被更多企业践行,将推动整个数字生态从“效率优先”迈向“普惠共生”。

当数字科技真正下沉到每一个需要它的角落,增长才具有可持续性,创新才具备正当性。这不仅是蚂蚁的课题,更是整个行业的共同责任。未来十年,真正的竞争或许不再是谁拥有更多数据或算力,而是谁能构建更开放、更负责任、更具包容性的技术基础设施。蚂蚁的边界拓展,提供了一种可能路径;而整个数字科技行业的使命,则是让这种可能,变成千万行业的现实,让AI不只是巨头的游戏,而是医生的助手、农民的顾问、小店主的运营官、学生的导师。

免责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供参考、交流,不构成任何建议。


胡群

金融市场研究院院长 主要关注银行、消费金融领域市场动态。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由用户投稿,经过编辑审核收录,不代表头部财经观点和立场。
证券投资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请勿添加文章的手机号码、公众号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