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 耳东几
重磅消息,震动全球科技界。
刚刚发布的“2024自然指数-科研城市”显示,中国科研实力再创新高,首次包揽“全球科研城市十强榜单”一半以上席位。北京保持榜首,上海位列第二。
十强选手中,上升势头最猛的是广州,从第八位强势跃升至第六位,一举超越硅谷所在的旧金山湾区。
![]()
(2024年“自然指数”十强科研城市)
今年以来,广州科技创新实力已多次“破圈”。就在不久前,广深港科创集群刚刚登顶全球第一,历史性地超越了“东京-横滨”,引发全球关注。
为什么以商贸和枢纽门户闻名的“千年商都”,竟然爆发出如此惊人的科研实力?
广州,到底厉害在哪里?
![]()
先了解一下“自然指数”的含金量。
该指数由全球知名学术机构施普林格-自然出版集团编制,基于82种高质量自然科学期刊的论文产出数据产生。
没错,就是那家旗下拥有顶级学术期刊《自然》杂志的机构,其管理的多本期刊长期居于全球影响因子排名前列。“自然指数”也被列为诸多国际科研机构评估的重要参考。
回顾广州近年来在“自然指数-科研城市”榜单上的排名,可以说是一路狂飙。广州的崛起,绝非偶然。
![]()
这一连串跃升的背后,是广州科研实力的全面开花,在《2024年全球高质量科研领先城市》列出的五大子榜单中,广州每个领域的排名均进入全球前十,堪称没有短板的“六边形战士”。
在物理科学,广州排名第六;
生命科学,广州排名第九;
化学领域,广州排名全球第四;
地球环境科学,广州排名第三;
健康科学,广州排名第十;
比如,在地球与环境科学领域,依托中科院广州地化所等顶尖机构,研究团队通过嫦娥六号带回来的月球样品尽心分析,首次揭示了月球背面的火山活动历史,为月球资源开发和深空探测提供了科学依据,成为全球该领域的科研高地。
广州的科技研发,为何进步飞速?一个直观的原因是,全社会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投入也在持续加大。
2024年,广州全社会研发经费首次超过千亿元大关,是全国唯一实现研发投入强度连续十年增长的一线城市。
据Web of Science统计,2024年广州共发表科研论文70843篇,同比增长10.86%。
越来越多的科研人才也在“用脚投票”,选择到广州发展。2024年,广州引进人才入户近3万人。广州全市82所高校,每年毕业生超60 万人,留穗率达65%。
但如果你认为广州的科研之强,仅仅体现在数量级上,那就是一个大大的误会了。
广州的实力,远远不止于此。
![]()
比起火山喷发一般的科研成果和论文数量,广州更恐怖的实力,在于科研产业转化。
你知道吗?
广州是全国唯一一个聚集国家实验室、综合类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国际大科学计划等国家级重大平台的城市,集聚央省级科研院所41家、省高水平创新研究院14家,84所高校总数居全国第二,ESI前1%学科达150个,堪称拥有一支实力超强的科研“国家队”。
![]()
图源:广州日报
依托其深厚的制造业底蕴,广州打造出“研产一体”的科研创新生态。
2024年,广州的独角兽企业增至24家、数量居全球城市第九。
![]()
比如,在最前沿的人工智能领域,广州企业文远知行、小马智行就先后赴美敲钟,分别成为“全球通用驾驶第一股”与“全球Robotaxi第一股”;
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粤芯半导体实现12英寸晶圆量产,填补珠三角地区芯片制造能力的空白;
在生物科技方面,2023年,云舟生物以70亿估值晋升为全球独角兽企业,也是广州首家获此殊荣的生物科技企业。
这种“研产一体”的生态,极大缩短了创新周期,也让广州成为科技成果落地转化的理想试验场。
“深圳-香港-广州”创新集群为什么能代表中国,登顶全球创新指数的榜首?
这份权威榜单,今年首次新增了“风险资本(VC)交易量”作为第三个指标,衡量创新资本的活跃程度,更加均衡全面。在这一核心指标上,“深港广”集群表现尤为突出——占全球总量的2.9%,高于东京-横滨的2.2%。
其中,广州贡献了关键力量。
![]()
在广深港创新集群中,科学论文发表量排名第一的主体,正是来自广州的中山大学。2024年广州共发表科研论文70843篇,同比增长10.86%,占集群总量的45.32%,体量与增速均领跑集群。
在产业转化和风险投资方面,广州更是表现出色。
一项可供参照的数据是,投中网统计2024年广州共发生投资事件315起,交易总额突破200亿元,占“广深港”集群三大城市总金额的1/3以上。平均单笔交易额达约6500万元,是三大城市平均值的1.5倍,显示广州风险投资不仅活跃,更具备较高的项目质量和资本认可度。
![]()
今天的科技竞争,早已不是单一城市的比拼,而是创新生态网络之间的较量。
广州的科研实力,只是这座全球一线城市综合实力的一部分,与广州的国家中心城市、综合性门户城市和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重要承载地的定位相匹配。
要知道,从方方面面来看,广州都已经足以傲立在全球最顶级城市之林。2024年底,全球权威世界城市研究机构“全球化与世界城市研究网络”(GaWC)发布的2024年世界城市体系排名中,广州位居第22位,排名大幅提升,不但稳居世界一线城市行列,还创下在该榜单上的最高的历史排名。
这一榜单中,中国只有6个城市入选了入选了该名单:香港、北京、上海、广州、台北、深圳。
![]()
作为该领域的权威榜单,GaWC对城市进行排名的评估维度包括国际知名度、全球事务参与度、人口规模、国际机场、金融与企业总部集聚度、文化机构影响力以及港口等等。
从中不难看出,广州拥有强劲的综合实力,厚积薄发。
与此同时,广州的成功从来“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更是粤港澳大湾区的胜利。
以广深港创新集群为核心,大湾区早已形成了一个功能互补、协同作战的“科创闭环”:
——香港拥有顶尖的科研机构、国际化的人才队伍、完善的知识产权体系,是连接全球创新网络的关键枢纽;
——深圳坐拥华为、腾讯、大疆等科技巨头,具备全球最活跃的硬件创新生态,技术创新能力极强;
——广州拥有强大的高校体系、完整的制造业产业链,有强大的科研院所支撑,是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关键引擎;
此外还有澳门、珠海、东莞、佛山等城市,互联互通、密切联动,让整个粤港澳大湾区科创生态蓬勃向上。
由此带来的区域科创“核聚变”,将逐渐改写全球科技竞争的底层逻辑。
在全球科技格局深度重构的今天,广深港“创新铁三角”正以开放、融合、高效的姿态,向世界展示一种新型创新范式:
不靠单打独斗,而是靠系统集成;不靠资源堆砌,而是靠生态协同。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深入推进,广州将继续扮演“承上启下、贯通东西”的关键角色,为中国乃至全球科技创新注入持续的动能。
放眼全球,科技竞争已经成为大国博弈的关键领域,是一场真正的国运之争。
未来,随着更多科研成果在此孵化、更多人才在此扎根、更多资本在此汇聚,广州不仅将继续领跑中国科研城市,也将在全球科技版图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千年商都迈向全球顶级科创中心的历史进程,也是中国以区域协同推动科技自立自强战略的生动缩影。
这场宏大变革,或许才刚刚开始。
相关文章
2025-11-1814阅读
2025-11-1814阅读
2025-11-1814阅读
2025-11-1814阅读
2025-11-1814阅读
2025-11-1814阅读
2025-11-1814阅读
2025-11-1814阅读
2025-11-1814阅读
2025-11-1814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