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时代财经 作者:郭美婷
人形机器人的商业化,正逐步尝试从“纸面”走向“实地”。
作为中国“人形机器人第一股”,优必选(09880.HK)在近日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11月12日,优必选首批数百台全尺寸工业人形机器人 Walker S2 正式开启量产交付,将分批投入产业一线应用。11月16日,优必选与中国电信(601728.SH)合作的“AI大模型家庭小型人形机器人”AI悟空开启实质交付,目标为10万台销量。
![]()
图源:企业供图
据了解,优必选已与比亚迪、东风柳汽、吉利汽车、一汽-大众青岛分公司、奥迪一汽、北汽新能源、富士康、顺丰等多家行业头部企业建立合作。2025年初至今,优必选Walker系列人形机器人累计订单金额已突破8亿元。在财报表现上,优必选2025年上半年营收同比增长27.55%至6.22亿元,毛利同比增长17.3%至2.17亿元,亏损幅度同比收窄19.89%。
不过,人形机器人的发展总伴随着各种各样的“杂音”和不确定性。前不久,高盛发布的一份报告称,“大多数供应商都在积极规划中国和海外产能,以支持人形机器人的潜在量产,但尚无公司证实接获大额订单或已有明确的生产时间表。”
在近日举办的2025 XIN 峰会上,优必选CBO(首席品牌官)谭旻接受了时代财经的专访,对于近期外界对人形机器人行业的质疑、争议、最新热点等作出了回应。他谈到,人形机器人是软硬件一体化的长周期发展领域,当前行业处于从0到1的初期阶段,技术路径尚未统一、核心能力需逐步积累,不能因外界过高期待或短期行业“混乱”而急于求成,“大家要对这个新兴行业有长期的耐心和决心”。
![]()
优必选CBO(首席品牌官)谭旻,图源:企业供图
谈量产交付:必须经过产业一线验证
时代财经:近日,高盛调研显示九家供应链企业“尚无明确量产时间与大额订单”,优必选如何看待这份调研报告?
谭旻:我们认为高盛的实地调研,所依托的是国内供应链厂商对未来的预判。
从优必选的视角看,人形机器人量产的核心是先在真实场景中落地、逐步深化,再跟着提升产能,而非依赖尚未落地的未来预估。
如特斯拉计划在美国建厂并实现1000万台量产的目标,但目前并无明确时间表,这仅仅是其对未来的展望,不能代表当前产能规划或供应链零部件准备的实际情况。因此,不能将未落地应用的预判等同于当下的刚性需求。人形机器人未来确实可能存在庞大市场需求,但这一需求并非今天或明年就能成为现实。
时代财经:2024年,优必选人形机器人仅交付10台,到今年的目标是交付500台,人形机器人要实现量产,需要跨越哪些挑战?
谭旻:量产有明确的产业参考标准,可借鉴新能源汽车的发展逻辑——模型车无法直接量产,必须经过长期测试、通过商业化验证并获得用户确认,才算真正意义上的量产。我们认为,万台规模是人形机器人稳定量产的关键节点。
优必选自2023年1月起启动人形机器人进厂实训,经过22个月的经验积累,才锁定智能制造领域的新能源汽车工厂作为落地应用突破点。通过三代产品的迭代(从Walker S到 Walker S1,再到今年更新的Walker S2),我们于去年10月在比亚迪工厂实现多智能体协同应用突破,工业人形机器人Walker S1可与L4级无人物流车、无人叉车、工业移动机器人和智能制造管理系统协同作业,助力实现室内外物流场景的无人化和规模化商业落地。
上周公布的2025年量产交付计划,也是基于此前22个月的实训积累、客户需求及产品迭代的真实诉求制定的,具备理性参考价值。具体产能规划为:2025年规划人形机器人产能1000台,目标交付500台;2025年,在各个场景都顺利落地的情况下,乐观估计2026年人形机器人产能达5000台;2027年有望实现万台级别的产能。
![]()
图源:企业供图
时代财经:为何选定新能源汽车工厂作为落地场景?
谭旻:优必选人形机器人的核心战略是先工业后商用和家庭。我们之所以锁定新能源汽车产业作为人形机器人的落地场景,是经过长达一两年的产业摸查与多家工厂实地调研后做出的决策。
首先,当前人形机器人发展受限于AI技术,现有语言大模型不足以支撑人形机器人全方位自主决策,需多模态大模型、机器视觉、5G/6G等软硬件技术协同突破,才能提升实用性。
其次,人形机器人是构建物理空间智能的关键载体,而真实场景数据是核心缺口,这是由于实验室与仿真环境无法提供实时反馈数据。工业(尤其结构化)场景对机器人自主性要求更易满足,搬箱子、分拣等标准化任务能高效收集数据,形成“真实环境-仿真环境”双向循环的“双数据飞轮”。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先进工厂多应用5G、区块链等技术,恰好提供了优质的数字化培育环境。
此外,根据教育部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数据,中国智能制造产业 2025 年后缺工将达 3000 万人次,人口老龄化等趋势会加剧这一刚需。
综上,该场景兼具刚需、数据培育、技术进阶价值,构成了我们的战略选择。
![]()
图源:优必选官方微信号
时代财经:启动量产交付后,优必选后续规划是什么?何时能看到人形机器人大规模地落地?
谭旻:我们针对人形机器人的发展制定了3-5年规划,核心遵循“场景落地优先、数量与能力同步提升”的原则,拒绝行业内动辄上百万台的不切实际预期。
2025-2027年,我们将集中发力搬运、质检、分拣三大核心场景,聚焦新能源汽车、智能制造、智慧物流三大产业,在各场景都顺利落地的情况下,待2027年实现关键突破后再横向拓展——届时不仅要达成万台以上量产规模,在搬箱子等单一场景实现规模化应用,2028年后的5年还将在现有3个基础岗位之外新增2个以上新岗位,并将应用从三大产业延伸至更多行业。
能力提升上,当前机器人在某汽车工厂的搬运效率约为人类的30%-40%;2026年目标将搬运效率提升至人类的50%,缩短单任务作业时间;2027年计划突破至80%,结合三分钟自主换电能力,单台机器人单日工作量可相当于2人以上,在成本效益、工作能力与总量上实现全面突破。
当前人形机器人行业尚未形成统一标准,技术路线存在较高不确定性,以特斯拉为例,其最新技术路线规划的机器人手部需配备50个关节执行器,但目前未实现量产的核心原因并非 “做不出”,而是手部功能定义不明确——不同应用场景,如手术、穿针引线、搬箱子、打螺丝等,对工具手的要求差异极大,行业暂无统一规范。
机器人关节数量仍在持续调整,从最初的22个关节,到44个关节的五指手,再到计划新增至50个,这种变化不仅会导致成本急剧攀升,更带来了极高的技术复杂度。相比自动驾驶仅需控制4-6个电机(对应汽车四个轮子的运动方向),50 个执行器的协同控制涉及的算法复杂度、算力需求、散热控制等问题,均为行业当前未解决的难题,其难度远超前者的十倍量级。
谈小鹏机器人:技术路线取决于场景定位
时代财经:最近小鹏推出的高度拟真的人形机器人引发了关注,当前行业内不同企业在人形机器人技术路线上的差异,核心取决于什么?
谭旻:小鹏的人形机器人也处于多次技术调整的阶段。人形机器人的技术路线差异,核心取决于产品的场景定位与设计初衷。例如优必选的工业人形机器人聚焦工业智能化场景,必须满足智能制造的核心需求。其中关键一点是具备高负载能力,双手需能承载15公斤以上的料箱,才能适配工厂实际作业。而小鹏的机器人虽在外形拟真度上投入较多,全身配备82个执行器关节,但为了追求拟真形态,也牺牲了部分功能性诉求,比如移动速度较慢、无法快速行走或奔跑,且缺乏工业场景所需的负载能力,整体结构设计也不适配工厂作业,因此难以落地工业场景,更适合应用于慢速导览等场景。
可见,人形机器人的设计需围绕目标场景展开,不同产品的取舍取决于其服务对象与商业化路径,场景定位和商业化设计才是决定产品价值的关键。
![]()
图源:优必选官方微信公众号
时代财经:当前,人形机器人行业最迫切的待解难题是什么?
谭旻:首要挑战是等待下一代多模态大模型的突破与落地。这一突破与真实数据强相关,只有通过真实场景数据构建全新的物理空间智能,才能研发出适配人形机器人的多模态大模型。智能是机器人的核心,若缺乏足够的智能化水平,行业难以实现大步发展。目前,物理空间智能相关技术的突破路径尚未形成行业定论,仍需持续探索。
第二个挑战是,人形机器人如何结合目前尚未完全成熟的软硬件技术,找到合适的应用场景,并实现商业化落地。这需要企业具备极强的综合整合能力——既要精准理解场景应用需求,又要快速将现有技术转化为商业化成果。
第三个挑战是顶尖专业人才的稀缺。行业内同时精通运控算法、且能将大模型(非单纯语言大模型)应用于人形机器人的软件人才极为罕见。人才的汇集需要长期积累,可能需要3到5 年甚至5到10年时间,行业技术路线的持续发展逐步培养壮大。
第四个挑战是中国行业整体研发经费投入不足,与美国存在较大差距。这种差距体现在算力支持和顶尖人才储备两方面,而这两方面直接关系到研发进展。举例来说,特斯拉在最新AI领域的投入已超百亿美金,而据高工机器人产业研究所统计,2025年上半年,中国人形机器人行业融资事件已达87起,披露融资金额高达109亿元。不过,随着行业发展,资本有望逐步向头部企业聚焦,头部企业将获得更多资金支持,进而整合更多算力、人才等资源,缩小与美国在研发投入上的差距,保持长期核心技术竞争力。
相关文章
2025-11-200阅读
2025-11-200阅读
2025-11-200阅读
2025-11-200阅读
2025-11-200阅读
2025-11-200阅读
2025-11-200阅读
2025-11-200阅读
2025-11-200阅读
2025-11-200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