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晓边
近期,部分儿童少年沉迷“谷子店”,购买“谷子”商品出手大方,甚至瞒着父母,花掉积攒的几千元零用钱或生活费。家长很困惑,觉得孩子的消费观念不可思议,越来越听不懂孩子的话,看不惯他们的消费行为。
“谷子”是“Goods”的谐音,涵盖了吧唧(马口铁徽章)、卡片、拍立得、挂件等便携品,以及立牌、摆件、手办等多种物品。漫画、动漫等版权作品衍生出的产品都可称为“谷子”。近年来多地出现了以谷子店为主题的商家和文化空间,消费者以学生为主。谷子店老板知晓,喜好“谷子”的儿童少年常常内向、封闭,有抑郁倾向,因此谷子店营造一些虚幻环境,让孩子们感到舒适和愿意消费、购买。
儿童少年沉迷“谷子”现象,提出了一个家庭教育的课题:如何引导孩子合理消费?由此,我提出以下建议:
1、实施科学的家庭教育。全国中小学校都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其中包含消费心理教育内容。伴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的实施,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已成为学校、家庭合作教育的共识。对孩子们实施学习、生活和生涯辅导的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家长要在教师的配合下,把握孩子的身心发展特征,改善教养方式(民主、温暖、有一定指导),及时满足孩子消费心理需求,指导孩子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合理消费和休闲、友善的人际交往、调适情绪、健全人格、应对挫折等)、学会规划未来职业。家长要了解儿童少年消费心理特点(如关注自我,容易冲动,不考虑价格,追求个性等),指导他们学习合理消费,培养勤俭、朴素的品质,不盲目攀比,发展同学友谊,同伴之间相互合作和帮助,逐步学习零用钱理财管理。对于有情绪障碍的学生,需要及时寻求专业机构帮助。
2、开展家-校-社-医协同教育。全国家校社协同育人工作会提出,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共同为孩子们打造健康快乐成长的“大本营”,聚焦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加大科普宣传,树立科学育儿观念,加强家庭教育指导,密切家校常态沟通,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科学素质(参见:全国家校社协同育人工作现场推进会召开,教育部新闻办2024-05-28)。儿童青少年家校医社协同心理教育服务规范化建设工程提出:推进儿童青少年心理教育服务标准,构建协同联动机制;建立多场景的“心理健康教育辅导中心”,举办多种形式的公益项目,重点关怀困境与特殊儿童;逐步建立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监测和预警一体化智慧服务平台(参见:“中国校园健康行动·儿童青少年家校医社协同心理教育服务规范化建设工程”公益活动在西安启动,中国教育电视台2024-05-11)。在社会环境建设方面,要完善保护儿童少年合理消费的法规制度,规范“谷子”等商家的营销行为等。
儿童少年的健康成长关乎家国的未来发展。我们要在20届三中全会精神指引下,全民同舟共济,家校医社协同,把关心下一代人健康成长的宏伟目标落实在实处。
作者简介:郑晓边,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华大新父母教育研究院院长,中国心理卫生协会青少年心理卫生专委会荣誉委员,中国儿童青少年家校医社协同心理教育服务规范化建设工程专家委员会委员。
相关文章
2024-07-290阅读
2024-07-290阅读
2024-07-280阅读
2024-07-280阅读
2024-07-280阅读
2024-07-280阅读
2024-07-280阅读
2024-07-280阅读
2024-07-280阅读
2024-07-280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