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份关于在乡镇工作的群体配售型保障房需求摸底调查的通知在全国各地传开,这标志着我们正式迎来了全国性的住房需求大调查。
这个动作不仅引起了大家的关注,还透露出楼市发展的新动向和住房保障政策的新趋势。
从浙江、广西、江西、安徽、河南、四川、广东等地的积极响应来看,这次摸底调查显然是全国性的大动作。
调查的重点对象是乡镇体制内的工作人员和一二线郊区的居民,目的是深入了解这些人的住房需求。这不仅显示了政府对体制内群体住房问题的关注,也为将来的住房保障政策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持。
配售型保障房是这次调查的焦点,它有一些特别的地方,比如没有产权,不能在市场上自由买卖,离职后还要被回购,但价格相对便宜。
这种房子的价值,社会上看法不一。有人认为这是政府给体制内群体的一种福利,也有人担心这可能是一种新的“割韭菜”方式。
但从根本上说,这类房源的目的是为了帮助解决无房家庭和改善家庭的居住问题,最终的出售价格是决定其吸引力的关键。
根据公告,配售型保障房的价格不会超过总成本的5%,包括土地成本和建安成本。这意味着不同城市的土地成本差异会直接影响房价。
比如在山东省,青岛和济南的地价较高,但配售房的价格仍然有吸引力。在广东省,除珠三角地区外,其他地区的配售房价格也有望低于4000元一平。
这次摸底调查和之前的国家队收储行动是紧密相连的。住建部提出要推动城市收购已建成的存量商品房用作保障性住房。
这一举措不仅为过剩房源找到了新出路,也为住房保障政策的实施提供了支持。
这些收回的房子虽然是保障房,但可租可卖。目前第一批应该是卖给体制内群体,同时也是一种实验,看看大家对这些房子的接受程度,然后再逐步对普通人开放销售或出租。
随着摸底调查的深入和收储行动的加速,保障房的数量将逐渐增加,这对商品房市场,特别是三线以下城市和一二线郊区将产生显著影响。而一二线的市中心仍然是商品房的主场。
在我看来,未来的市场格局已经确立,商品房和保障房将各行其道、租购并举。这不仅有助于解决不同群体的住房问题,也为楼市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新动力。
通过摸底调查和收储行动,政府能更精准地了解住房需求,制定更有效的住房保障政策。
同时,将过剩的商品房转化为保障房,不仅能解决住房问题,还能促进楼市的稳定发展。不过,对小地方来说,大力收购商品房作为保障房可能会影响当地商品房市场的吸引力,进而影响土地收入。
因此,后续的财税改革也将成为焦点。政府需要在保障房建设和商品房市场之间找到平衡,确保楼市的健康发展和地方经济的稳定增长。
相关文章
2024-08-056阅读
2024-08-056阅读
2024-08-056阅读
2024-08-056阅读
2024-08-056阅读
2024-08-056阅读
2024-08-056阅读
2024-08-056阅读
2024-08-056阅读
2024-08-056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