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态电池注定成为新能源车市场竞争的下一个风口。打开网站随便一搜,丰田、比亚迪、宁德时代、上汽集团、广汽集团等等研制的固态电池呼之欲出,性能一个比一个高。
但现实的情况是,固态电池迟迟没有大规模商业化装车量产。
在7月29日的股东大会上,上汽集团新任总裁贾健旭透露,旗下的全固态电池已进入500天投产倒计时,厂房选址也已经去看过了。相比于宁德时代的2027年小批量生产、广汽集团2026年完成开发,上汽集团的固态电池时间表算是相当靠谱了。
按上汽集团官方说法,旗下产品液含量10%,已应用于智己L6的光年电池,将于今年10月将正式交付用户,能量密度超过300kWh/kg,续驶里程超过1000公里。而全固态电池,计划2026年量产。
业界对固态电池“上车”呼声高涨,认为固态电池将全面取代三元锂电池,成为下一代电池的主力。从市场和商业效应来看,车企们对固态电池的未来相当乐观,但从技术角度来看,业内专家对固态电池则略显保守。
欧阳明高表示,全固态电池技术门槛极高,现阶段面临材料、界面、工艺、产业链、设备等难题。
目前纷纷喊上车的,大多是“半固态”电池,譬如上文提到的智己L6的光年电池,就属于半固态电池。智己L6的电池供应商指出:“为增强固态电解质的锂离子导电性,在电解质中加入了10%的浸润液,较传统三元锂电池减少了5%左右的总液体含量,智己汽车推出的光年固态电池实际上属于半固态电池。”
由于还含液态传导质,半固态电池到底是不是固态电池也引来争议。不过,无论是市场角度还是技术角度,半固态电池都将成为一个重要的过渡产物而存在。对用户来说,性能好价格合理就行,管你是不是全固态!
而这又延伸到一个更为实际的问题:全固态电池太贵了!
受制于材料、工艺、设备等,目前全固态电池还突破续航和安全性的瓶颈,而需要投入研发解决这些问题,则非常烧钱。现阶段投入产出回报率低,这也是固态电池为何迟迟不上车的根本原因。
电池是一个产业链布局,从锂电池转固态电池,需要对整个上下游原料、产业链进行调整。从供给角度看,我国已构建了完整的液态锂离子电池产业链,涵盖从上游矿产资源到应用回收等各个环节,液态锂离子电池主要供应链已实现自主可控。转投生产全固态电池不能操之过急,否则对现有电池全生命周期产业链造成不小的冲击。
N点评:短期内,液态锂电池和半固态电池、全固态电池等均将出现在市场上,且会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共处。日本、欧洲等企业均在全力发展全固态电池,目的就是要颠覆中国新能源车的优势。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国厂家不单要加速固态电池研究以保持优势,还要兼顾和提升液态锂电池性能,固态电池还真不能太快上车。(图:网络/文:欧阳)
相关文章
2024-08-063阅读
2024-08-063阅读
2024-08-063阅读
2024-08-063阅读
2024-08-063阅读
2024-08-063阅读
2024-08-063阅读
2024-08-063阅读
2024-08-063阅读
2024-08-063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