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6日,300余名中外嘉宾来到位于北京的中国考古博物馆参观“考古与中华文明溯源展”,作为首届世界古典学大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展集中呈现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考古发现和中华文明发展脉络,展示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首届世界古典学大会于11月6日至8日在北京举行。
旧石器时代的石片、凹刃刮削器,内蒙古敖汉兴隆洼遗址出土的玉器,陶寺遗址的陶鼓、朱书文字陶扁壶,河南安阳殷墟遗址出土的马车……诸多文物吸引了中外嘉宾,他们用相机记录下这些珍贵的历史遗存。
11月6日,嘉宾在中国考古博物馆内参观展览。新华社记者 张晨霖 摄
据了解,“考古与中华文明溯源展”共计新增与调整上展文物1460余件(组)。集中呈现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考古发现和中华文明发展脉络,展示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
展览由中国历史研究院主办,中国考古博物馆承办,联合全国16家考古文博单位共同推出。完整构建“中国百万年人类史、一万年文化史、五千多年文明史”的中国文明体系化发展脉络。展览完成后,力争成为展示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和发展序列最完整、展陈内容最丰富、研究成果最前沿、展示手段最现代化的专业性考古博物馆和国家级文化传播交流平台。
在展览内容方面,博物馆一层新开辟河北泥河湾、湖北学堂梁子遗址展厅,新增上展文物110余件(组),以点带面,展示中华大地百万年人类史。博物馆二层系统勾勒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发展图景,凸显判断文明社会标准的中国方案。新增文物160余件组,调整、新增展览文字、图片信息110余处。博物馆三层丰富完善夏商周王朝特质,揭示中华文明的统一性、连续性等突出特征。新增260余件组,调整、新增展览文字、图片信息120余处。
值得一提的是,博物馆二层新增近30处全国遗址展览。其中包括证明万年文化史的北京东胡林遗址、浙江上山遗址和河南贾湖遗址;证明五千多年文明史的辽宁牛河梁遗址、河南双槐树遗址、安徽凌家滩遗址、浙江良渚遗址和湖北石家河遗址;以及代表黄河中游地区文明崛起的陕西石峁遗址等。这些展览将进一步丰富中外嘉宾对中华文明发展的认识与理解。
此外,博物馆三层丰富完善夏商周王朝特质,揭示中华文明的统一性、连续性等突出特征。展览进一步丰富二里头文化展线,科学阐释夏文化的内涵,新增二里头宫殿复原模型及代表性文物,如体现中西文化交流的二里头象牙权杖等,并完善商代文物展示序列,增加偃师商城、郑州商城、洹北商城及殷墟遗址的出土器物,构建从早商、中商到晚商近六百年的历史时空序列。此外,馆内还新增文字专题展区,通过展示双墩遗址刻划符号、殷墟卜辞甲骨、汉长安城骨签等文物,彰显中华文明的连续性与统一性特征。
“考古与中华文明溯源展”提升了数字化叙事比重,使用裸眼3D技术,活化精美文物,增加观展趣味,复原的殷商马车等场景营造了沉浸式文物展示氛围,观众还可以运用触碰互动技术欣赏文物细节,从而更详细的了解文物的背景知识。
(大众新闻·齐鲁壹点记者 张向阳)
相关文章
2024-11-07185阅读
2024-11-07185阅读
2024-11-07185阅读
2024-11-07185阅读
2024-11-07185阅读
2024-11-07185阅读
2024-11-07185阅读
2024-11-07185阅读
2024-11-07185阅读
2024-11-07185阅读